《三希堂法帖》,系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清高宗弘历敕命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希堂之得名,源于乾隆珍藏的三件晋代书法名帖,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此三帖被乾隆视为希世之宝,特于故宫养心殿内辟三希堂珍藏。乾隆十二年,高宗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其时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的法书编次成卷,并亲自作序,命人摹勒上石。三希堂三帖自然首当其冲被收入,其余法书亦皆出自皇府,故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省称《三希堂法帖》。原刻石现仍完好,藏于今北京市北海公园阅古楼内。 《三希堂法帖》共三十二卷,收入魏晋南北朝至明代的法书计一百三十五家三百四十余种,包括魏晋南北朝五家,隋唐五代十一家,宋代六十九家,金代一家,元代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论集结,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人2500年来的人生准则。宋代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而今它依然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为完整的军事著作,是孙武多年征战经验的总结,其中内容博大精深已成为了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本书是明代抗倭名将、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戚继光的军事名著,是中国古代部系统论述军事训练的重要兵书。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
元代对书法的重视不亚于前代,书法得到一定的发展。探索和认真的临学,在学习古人的传统基础上“托古改制”,使晋、唐的传统法度得以恢复和发展,扭转了南宋以来由于士大夫多“趋时贵书”形成的所谓“恶札流饰”的积习,开启了元代的书法风格。久之已成为在社会上流行最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在应用价值上来说,算得是最的。故能自后汉相传至今,历久而弥新。《元·赵孟頫法书选——行书二赞二图跋》是其中的典型。
历代重要诏策往往关系着当时的国计民生,甚至对历史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是至为珍贵的史料;不仅如此,其中也不乏词俊意伟、风骨遒上的佳作。因此,精选一种读本提供给读者,是一件十分有益而必要的工作。华松先生正值壮盛之年,勤于学,敏于思,著述颇丰,而今又不惮烦劳,主持编撰了这部《诏书经典》。全书选文九十余篇,披沙沥金,遴选精当。所作注释,简明妥帖,而评析之文则写得酣畅淋漓,洋洋洒洒,多有发明与创获。总之,此书是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是一部很好的历史读物,也是一部很好的文学读物。
草书是按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写,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它的艺术欣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单两种,章草是隶书简易急就快写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笔划带有隶书的笔意。
柳公权,字诚悬,他自幼好学,十二岁便可做文章,是中晚唐时期为为出色的大书法家,书法继承颜真卿而取各家之长,独辟蹊径,创立了“柳体“,所以有“颜筋柳骨“之称。唐穆宗曾在堂上问他用笔的方法,其本意本是要研讨艺术,谁知柳公权心血涌来便说:「心正笔正,乃可为法」。他一下子便由艺术转至做人方面。历史上人称为「笔谏」,唐朝多位皇帝都对他宠爱有加,但是柳公权并不自满,待人十分谦逊,因而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楷书又叫正楷、正书、真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仍是通用的标准字体之一。楷书是从简省汉隶的过程中逐渐变化而来的,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楷书在体势上多呈长方;章法上多取直行直势;点画布局上布白精密,结体紧凑,重心的安置、笔道的长短、正斜、交笔的角度十分规范,合体字中各部分的位置安排,更求合理得当;点画形态上也极其丰富。楷书是以点画结构为特点的汉字书体,笔法、字形非常的固定。而行楷书的字形是在楷书的点画基础上,略加变动而适于连笔书写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是楷书的直接快写体。简而言之,就是使字的书写更加灵活,加快书写速度,节省书写时间。
本书主要包括《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两部分。其中前者有《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后者为四卷。《竹云题跋》、《虚舟题跋》均系王澍生平临摹旧迹,各为题跋之作。全书所论对象颇为丰富,包括先秦至清代刻石、墨迹书法作品多种,还收录了少量论画题跋。王澍对于碑帖的考证态度颇为严谨,不主观异端,妄下结论。其论证是基于清代考证之风基础上的,将历史和书法风格紧密结合,从而使考辨论述更为详确。两书钩玄洞微,充分体现了王澍的书学思想,为学书者所珍。本次出版《虚舟题跋》部分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竹云题跋》以海山仙馆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书后附有历次刻本序跋,以便读者研读。
《御制盛京赋》是乾隆皇帝东巡盛京祭祖时所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用以追述先人的丰功伟绩,歌颂盛京地区的富饶,怀念佐命勋臣等等。并令臣工广搜载籍,据援古法,撰写成玉箸篆、垂云篆、柳叶篆等三十二体篆文,于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由武英殿镂板刷印。此书面世以后,因其高超的篆书书法艺术饮誉于世,不仅令人对那些只闻其名、难见其形的篆体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对后世的书法、篆刻、绘画及文字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要的篆书临本。今鉴于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流传未广,知者有限,中国书店据所藏清乾隆武英殿刊三十二体篆书《御制盛京赋》中择取部分篆体刊行,希望此书能为喜爱古文字及篆刻方面的人士提供研究、欣赏、临摹之用。《御制盛京赋:玉箸篆》所选为『玉箸篆』。玉箸篆,又
本书主要包括《虚舟题跋》《竹云题跋》两部分。其中前者有《虚舟题跋》十卷、《虚舟题跋补原》三卷,后者为四卷。《竹云题跋》、《虚舟题跋》均系王澍生平临摹旧迹,各为题跋之作。全书所论对象颇为丰富,包括先秦至清代刻石、墨迹书法作品多种,还收录了少量论画题跋。王澍对于碑帖的考证态度颇为严谨,不主观异端,妄下结论。其论证是基于清代考证之风基础上的,将历史和书法风格紧密结合,从而使考辨论述更为详确。两书钩玄洞微,充分体现了王澍的书学思想,为学书者所珍。本次出版《虚舟题跋》部分以温纯刻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竹云题跋》以海山仙馆本为底本,校以忏花庵本。书后附有历次刻本序跋,以便读者研读。
行书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