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的代表作。 阳明先生的门人徐爱、薛侃、南大吉刻印了《传习录》。其后钱德洪、邹守益、欧阳德、王畿等人在明嘉靖年间又陆续刻印了阳明先生的《文录》《文录续编》《年谱》等。隆庆六年(1572),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附录》,附录又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纪》《世德纪附录》。这是王阳明先生的全集,以后刊行的各种全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套《王阳明全集》的简体版,是以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
“慈”是指长者对晚辈的抚爱;“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和尊敬。“慈”与“孝”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标准和家庭教育的基础。只要家庭存在,“慈孝”这一基本的人伦道德便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古人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纯粹出于一种无私的天性,“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不可内解于心……三月婴儿,未知利害也,而慈母之爱谕焉者,情也”(《淮南子·缪称训》)。孟子日:“丈夫(男孩)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滕文公下》)。但是,古人同时强调,父母对子女应爱之有道,如果一味地溺爱,便不是真正的爱子女,而是害子女了。司马光说:“天爱之,当教之以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