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韩非的文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本书为元代古籍集成:子部;艺术类之一,收入三部元代士人撰写的书法史著作,对于书法源流,历代书家优劣、笔法、结构、风神以及印章,采摭繁富,文笔简当,间加评论,褒贬颇得其平,论述颇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我们首先重点选取我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各领导域具有典型意义的不朽的历史巨著又兼及历史上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著名选本。 本书是为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使文明古国的历史遗产得以发扬光大我们特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丛书。这套丛书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 精选我国历代经史子集名著40种以古籍名著今译的形式出版,是为了让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都愿意去读,都能读懂,以便从中得到教益。 另外,该套丛书采用图文双色的形式推出,即人们在欣赏,赏读文字的同时,又能看到著名的山水画,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现存55篇,约10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后世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子》是中国思想史中命运*奇特的一部先秦典籍,它流传两千年传承不衰,始终被关注,始终被争论,对它的评价也始终毁誉参半。欣赏的称它为千古帝王之书,质疑的称它为厚黑学鼻祖;尊重的尊其为两千年传统政治的奠基之作,鄙夷的斥之为焚百家、愚黔首的罪魁祸首。
一、《韩非子校注》初版是 文化大革命 期间,南京大学文科教授利用各大图书馆珍藏的《韩非子》善本,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本着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加以全面整理,并做深入浅出的注释和串讲,是一部通俗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优秀校注本,获得专家的高度评价。 二、《韩非子校注》正文篇前有 题解 ,正文则以当页注形式对字词名物注释、难句串讲。各篇都进行了必要的校勘,编写了简明扼要的校勘记。本书修订版由当年负责全书定稿的周勋初教授对原注释等进行全面修订。 三、《韩非子校注》修订版书首新增《导读》,书后附录《史记 韩非传》,并作注释,编制《韩非子》人名索引,绘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四、《韩非子校注》修订版*后还附录了周勋初教授撰写的《疯狂的年代,理性的思考 韩非子校注 编写始末》一文,用以存史
20世纪初,一批知识分子倡导“中体西用”,荀学由于既具有类似于西方科学的见解,又有接近西方社会学说的“人能群”主张,因此受到他们的青睐,荀学的复兴和更新理所当然。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孔子地位根本动摇,西方社会思潮纷至沓来,荀学作为儒家异端其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荀子思想学说唯物辩证法因素,被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所发现,为此展开的研究,促进了荀学研究的继续深入。
本书从企业用人,经济情报,商势,商战,变通,企业合作,商场竞争,企业形象,顾客攻心,团体精神,决策,商机,策划等方面入手,以现代商战的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孙子兵法》的精华理论,揭示了《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韬略之间的奥妙所在。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此书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经验及该吸取的教训。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个为《孙子兵法
契约文书是郭煌社会文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外学人在研读写卷时已经注意对这类文书的辑録和介绍。刘复先生旅法时曾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过録一批写卷,其中就有十余件契文书,编入一九二五年出版的《敦煌掇琐》中辑。三十年代日本学者玉井是博撰《中国西陲出土之契》,介绍的敦煌契,在刘书之外,新增十数件伦敦和巴黎藏卷的録文,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从类别看上,买卖、便货、雇佣、租佃、分书、放书、遗书等大体已具,只是各类契的数量有限。其后几十年间,经过有心学人的努力,陵续淘继玉井氏之后发表了《梁户考》和其它相关论文,引用的契约文书更多。我国学者许国霖在所辑《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録》里公布了北京图书馆藏卷中当时已知的契约资料。
清末王先慎所撰《韩非子集解》,以宋乾道本为主,参考了藏本、张本、凌本、赵本等多种版本,利用了《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群书治要》等类书和《老子》、《荀子》、《战国策》、《史记》等著作的有关资料,吸取了王念孙、卢文弨、顾广圻、俞樾、孙诒让诸家的校释成果,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研究《韩非子》的重要资料。 此次推出的精装典藏本,开本大小由140毫米*203毫米,调整为150毫米*220毫米,各级字号随之有所加大,每面四周留白也增加不少,从而在方便读者研读的同时,也便于做随文笔记。
在先秦学术大师的现存文献中,《韩非子》是风格异常鲜明而独特的一种。从性质上说,它既是先秦法家的一部集成式的代表作,又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古典政治学著作。本书对《韩非子》这部著作作了详细的解读。 这次注释、评析《韩非子》目的在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便读本,亦可供学者参考。各篇分段注释,力求简约,但简而不明也不行,有时不得不作些引证和考求。评析不拘一路,或疏解,或说明,或补述,或批评,或出以鉴赏、鉴戒文字,或阐释不同学术观点,有时亦及于史实、传闻、著作的真伪及编纂上的问题。评析尽量置于每段之下,但亦灵活掌握,以避破坏文意的完整性,故有时几段一评。 这次评注所用的本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所收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本。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
《明会典》系明代官修典章制度大全。有明一代于弘治、万历三朝先后编修、续修和重修《会典》。弘治《会典》180卷,正德六年重校刊行,是为正德本。嘉靖续修《会典》未及刊布。万历四年至十五年,大学士申时行等奉勅重修《会典》,除校订补辑前两朝《会典》外,又增入嘉靖以后所行事例卷数亦增至228卷,于万历十五年刊行,是为万历本。全书以六部为纲,以事则为目,记载了明代开国至万历十三年二百余年间职官的建置沿革,及所掌职事,史志所载不详者,多具始末,于研治明史特具参考价值。 现据1936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排印万历重修《明会典》缩印。缩印前我们曾用万历刻本核对一过,改正了万有文库本一些排校错误。个别排印本漏排之字,因牵动版面过大不宜径增,则于该处右侧标以号,以漏之字于上下空白处补出。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校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言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以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他还继承了荀
本书分15册,共收录中国古代稀见地方法律文献20余种。
此书论述历代律法,着重在汉律、唐律及明律。唐律是我国现存早而又为完整的古代律法,也是唐以后各朝律法之所本,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明律为清律所直接承袭,书中对明律的论述目的是比较明确,主要就在于借鉴。和沈家本同时的律学大家薛允升着有唐明律合刻,论说利弊得失,薛氏右唐而左明,沉家本对唐律也很推崇,但态度却较为客观,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对汉律的研究是本书的精华。历代刑法考收有汉律摭遗二十二卷,约占全书的份量的三之发之一。汉律摭遗的特点是对材料的征稽探隐发微,力求穷尽,而考辨则多引汉人说法以解释汉律。汉律久亡,经过沉家本的整理,汉律面目大致可观,其中有些还是研究汉代典章制度及社会性质的珍贵资料。历代刑法考一书及稍后问世的程树德九朝律考,在整理我国法制史资料方面,都应算是具有总结性的
《韩非子》一书,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思想文献,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激烈斗争的历史经验,回答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战国末期所面临的现代课题,系统地阐述了法家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法治理论,成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北魏刘昞有《韩子》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尹知章注,均久已亡佚。今所传古的注本,不知出于何人之手,仅能论定作于宋代以前。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力求吸收前人及当代的研究成果,做到择善而从;偶有个人的体会和心得,也一并融于书中,不另出按语和详加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