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生三要 养生三要》:《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总结的养生精要;清代名医袁开昌的养生指南 《摄生三要》作者袁了凡,名黄。本书将摄生之要归纳为“聚精、养气、存神”三端,从医学角度对精、气、神进行论述,有理论、有方法,而且时有心得披露,不同于道家的玄学,实为养生学说之总纲。 《养生三要》作者袁开昌。本书分为“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部分,摘引自二十余种医学名著,及近三十位名医论述,集清以前养生说之大成,并附以袁氏本人的心得体会,成为大众养生指南。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遵生八笺》:康熙皇帝、慈禧太后随身携带并要求死后用来陪葬的养生秘籍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一部养生专著,依其内容分为八笺,由于丛书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取了与人们日常养生息息相关的“四时调摄笺”和“延年却病笺”。不同的季节,养生有不同的侧重,“四时调摄笺”中,介绍如何顺应四季而养生的导养、食养、药养方法。在“延年却病笺”中,提出通过身心调护,以达到却病延年、养生防病的目的。 本书约请专业人士做注释、翻译和评析,是一部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操作性的养生书籍。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主编的这本《伤寒论释义》分为概论和原文阐释两大部分。概论部分,简述伤 寒的涵义、伤寒六经的概念及其病证、《伤寒论》的辨证施治;《伤寒论》原文阐释部分,经过整理编次,加以提要、释义,酌 加词解、选注及按语,言简意赅,便于读者研讨。
黄元御等编著的《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精)》为清代医家黄元御十三种著作的合集:《四圣心源》《伤寒说意》《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难经悬解》《灵枢悬解》《道德悬解》《周易悬象》此十三种著作均见载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元御自三十六岁开始从事著述,苦心经营近二十年,著书十四种。其医书十一种在他去世后不久,即由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进呈,全数收录,民间亦有刊本。尤其是在江南诸省,凡悬壶行医者,无不知黄元御,誉为“医门大宗”,其著作、轶闻广为流传。现学术界和民间对黄一兀御的医学思想亦很关注,《黄元御著作十三种(精)》正是为方便广大研习者而出。
《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医家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东晋葛洪撰,是重要方书著作,内容全面,涵盖临床各科,收载大量珍贵医学史料,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等的记载均属,提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医免疫学思想的萌芽,对其它疾病的诊疗也频多见地,即使用现代医学理论分析也具有的科学性。葛洪为江苏句容人,但其《岭南中医药文库·典籍系列:肘后备急方》为隐居罗浮山后所做,收载大量岭南常见疾病,诊疗方法也有很强的岭南特色,因此一直被看作岭南中医的重要成果。根据中医科学院藏清乾隆五十九年修敬堂刻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