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非常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偏重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等理论阐释,《灵枢》则偏重于对人体解剖、脏腑经络、穴位针灸等说明。每部分各有八十一篇文章,共由一百六十二篇文章组成,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问答形式将医理内容展现出来。 据考证,《素问》和《灵枢》原本是独立的两部书。《黄帝内经》之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黄帝内经·素问》之名,出于唐代医家、《素问》整理者王冰之手;《黄帝内经·灵枢》之名,出于宋代医家、《灵枢》整理者史崧之手。无论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内经》,还是王本《素问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本书原文精校,力求精准,添加经络图便于理解。全本无删减。
《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医家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寿世青编》:博采各家养生论述并总结病后食疗、用药宜忌的专著 《寿世青编》是清代医家尤乘所编撰的一部养生学著作,体现了尤乘的养生学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未病之前要防病,这是他养生思想的核心;如果病已成,需要用药,也是先食疗,再议药,提出种种用药必须注意的问题;最后作者具体给出了病后调理食疗法,列出食疗秘方117首。三个方面主次分明又相辅相成。本书底本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东溪堂刻本《士材三书》。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经》针法针方讲记》 本书是《黄帝内经》研究针法针方的专著,是柳少逸研读《黄帝内经》的总结。“少逸先生倾毕生所学,验于临床,有《经络腧穴原始》结集付梓。鉴于此集乃泛论经络、腧穴之作,未能详细地论述《黄帝内经》的针法、针方,故其另辟一径,专论《黄帝内经》针法、针方,以翼医经学派针术之传承。”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