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伤寒论类方》,清代徐大椿撰。全书共四卷,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12类,每类先定主方,然后以同条诸方附于其下,条分而缕析。编排方法上,首列方名,次方药,次煎服法,次原文适应证。注文则以夹注按语的形式出现,阐释经方的精思妙用及证之病变机理。本次整理以乾隆半松斋本为底本。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医学心悟》综合性医书。五卷。清·程国彭撰于1732年。卷一总术四诊八纲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理论、法则及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卷二阐述《伤寒论》的理论和证治;卷三-五分述内、外、妇产、五官等科主要病证的辨证论治,每证分别记述病原、病状、诊断和治法。全书语言精练,分类清楚,论述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有人自拟经验效方,在临床医学门径书中很有影响。程国彭,字钟龄,天都(今安徽歙县)人。自幼学医,博采众长,后积三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此书。本书共分五卷,末附"外科十法"一卷。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张立山教授从业肺科,临证所遇多为呼吸疾患。觉仲景之法,切合临证:外感发热,常有小柴胡汤一剂建功之时;哮喘病患,屡见射干麻黄汤令痰出喘平之例。咳嗽痰喘,皆可以六经辨证:发热胸闷,俱可从伤寒求法。张立山教授每遇病患,先从长沙处寻法,效与不效,反复揣摩。本书为其全国历年经方会议演讲的医话、医论,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火花。
《扶阳论坛.5》为2012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与2008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009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2011年出版的《扶阳论坛.3》、2012年的《扶阳论坛.4》为系列书,本书为将扶阳论坛的录音资料进行编辑转录,复经论坛主讲专家进行斟酌补益后组稿而成。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漫画黄帝内经 上:二十四节气养生智慧》从四季调养的角度出发,脉络清晰、内容详实地解析各个季节的不同气候特点以及易发、多发疾病,从养、治的角度对各个季节特点进行养生总则说明。还涉及经络与穴位养生、中药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漫画黄帝内经 下:十二时辰养生智慧》共分为十二部分,每部分对应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一条经脉,每条经脉又联系着相应的脏腑,向人们清楚地解析了应时养生的秘密。《漫画黄帝内经》会告诉你疏通膀胱经,肩背就不再疼痛;会告诉你,养眼必先养肝;会告诉你人的五脏六腑和十二时辰是相对应的,子时不睡,等于放弃健康;还会教会你“望”诊方法——通过五指看身体情况。人的拇指肚对应的是大脑。熬夜过后,拇指肚如果明显发红,这说明你的大脑疲劳度、高
康平本、康治本均为流传于日本的《伤寒论》古本,被认为是最贴近东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原著的版本,对于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有重要价值。本书中,《康平本伤寒论》以大塚敬节收藏的《康平本伤寒论》传抄本为底本,《康治本伤寒论》以日本京都书林于安政五年雕版刊行的《康治本伤寒论》为底本,均以宋本《伤寒论》为校本,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标点,其中与宋本《伤寒论》内容有异之处,保留原文,文下出注。为优选地反映古本的原貌,针对康平本中的原文、追文、旁注和嵌注等,分别采用不同颜色、字体字号等加以区分,清晰明了,以便于读者厘清关系,对照学习,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内容。
《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罗大伦著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3版)》介绍了古代中医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成才之旅。在每一位医家之后,作者还总结了这位医家最拿手的养生精华。作者考证了大量的史实,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环环相扣,仿佛诸位医家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但内容又绝非虚构,皆有严谨的史学和文献学考证。语言生动有趣,行文流畅,养生部分更是方便可行。该书感人至深,读之者无不在嬉笑怒骂之中潸然泪下,堪称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和养生书。
《内经知要》为李中梓所撰。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为明末有名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内经知要》是其影响较大的著作,对《黄帝内经》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更加精实简要,后人学起来更加容易。《内经知要》共有上、下两卷,分成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将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概括无遗,所以至今仍为后学者所欢迎。本次整理,以乾隆二十九年甲申扫叶山房刻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
本书以章回体小说的生动方式,对被誉为“岭南伤寒四大金刚”——易巨荪、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对经方的验案进行了精彩诠释,把读者带到“四大金刚”身边,身临其境般地跟随“四大金刚”看病,研讨。 “四大金刚”的医案堪称经方医案的典范,处处体现了“方证对应”的原则,效如桴鼓。当代经方家黄仕沛先生对“四大金刚”的医案进行了注释,书中所论虽为黄仕沛本人的学术见解,但均以贴近仲景原意为原则。本书尤其突出的特色是借助“穿越体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演绎,且把岭南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适合中医临床者、经方学习者和应用者阅读。
《脾胃论》(1249 )金.李杲(东垣、明之)著。全书三卷。作者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 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本书由《脉经本 伤寒论 》《敦煌本 伤寒论 残卷》《金匮玉函经》合并而成。 《脉经本 伤寒论 》是《伤寒论》版本中现存最早的一种古传本,收录于《脉经》卷七中。 《敦煌本 伤寒论 (残卷)》是1900年发现的、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伤寒论》版本。由于敦煌本《伤寒论》抄写的年代较早,发现的时间较晚,元明清研究《伤寒论》的诸多名家均未见到过,因此对研究和校勘《伤寒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原因是“以防后世之亡逸”。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伤寒论近言》是何梦瑶专门阐述其伤寒思想的一本专著,全书分为七卷,凡例及目录列于卷首,卷一包括提纲、《内经》热病论、王叔和序例及《伤寒论》序,卷二为太阳篇,卷三为阳明篇,卷四为少阳篇及阳经合病并病篇,卷五为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卷六包括汗吐下可不可篇、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痉湿暍篇、霍乱、温病、辨脉法及平脉法,卷七收录仲景原方。本次整理以清乾隆24年己卯(1759)乐只堂刻本为底本,以宋本《伤寒论》为主校本,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注解伤寒论》为参校本。
本书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合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辩辨证之法,从表至里,循序渐进,不遗余力地贯穿以精妙的圆运动思想,令中医思维紧紧地拴在一个圆里,展示出了一气周游伤寒的精髓。解释医理和分析经方交替进行,势在让读者领略《伤寒论》的严谨和实用,原本枯涩难明的《伤寒论》终于再次被赋予了全新的血肉和灵魂。
麻瑞亭(1903-1997),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麻瑞亭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滞脉和浑脉,用之诊断辨证,准确而实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胆囊炎暨胆结石、肝硬化、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不明原因发热、经带疾患、乳腺增生、不孕(育)症等疑难杂病的诊疗上成绩卓著。该书作者孙洽熙为麻瑞亭的学术继承人,跟随麻瑞亭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本书为麻瑞亭临床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