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颐(1873-1934),字山雷,江苏嘉定县马陆镇(今上海)人。张山雷自幼好学,精于训诂,因母病而究心医学,先后从当地名医黄醴泉、朱阆仙修习内外科。后至沪上设诊,加入上海神州医学会,与余伯陶、王问樵、丁甘仁等,为保存国粹而共同奋斗。1914年,协助朱阆仙创设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1918年,执教上海神州中医学校;1920年,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各期毕业生中,有不少佼佼者成为一代名医,分布于江、浙、皖、赣、闽、沪等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张氏学派。除办学、教学之外,张山雷于1927年创办《中医求是月刊》,并任主编。 张山雷一生著作等身,本书收入其重要代表作七种:《难经汇注笺正》以《难经本义》《难经经释》为主,参考各家注文,考订异同,辨正谬误,对《难经》经义颇多发挥;《脉学正义》集脉学研究之大成,纂辑脉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清周学海编撰。共收录医书三十二种,内容丰富。既有周氏校刊的医学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十二种。又有周氏所著及其评注的医书,如《脉义简摩》《脉简补义》等十四种,以及《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等六种。全书内容广泛,大多切于实用。有光绪宣统间刻宣统三年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汇印本。今据此本缩小影印。
吴鞠通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科学家,近200年来,他所著的《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在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在温热病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深远。严冰主编的《吴鞠通研究集成》全方位、多侧面汇集了鞠通其人生平、学说思想、学术精华、研究应用、传承发展等内容。《吴鞠通研究集成》把鞠通著作问世以来(1812—2009年),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工作者研究的著作、论文和科研成果等汇集成册。其内容的全面性、资料的广泛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价值的权威性皆属空前仅有。卷开一览,研究吴鞠通的学说思想和学术精华,尽在眼前。本书仿《中华古代名医名著研究集成》体例编写,是大型中医药文献丛书之一,是中医药界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医院、药厂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图书
《黄帝内经文献新考》是中医文献研究大家钱超尘先生集数十年研究之大成之作,以独特的“小学”视角对《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音韵特点、版本源流、历代著名《内经》研究专家等进行考证,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版本、校勘及历史沿革、历史人物成就等多个方面。本书主要有三部分内容:运用“小学”方法围绕《黄帝内经》文本的考据成果,对清儒、近贤相关《黄帝内经》“小学”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提升,以及对日本、韩国相关《黄帝内经》“小学”研究人物与成果的介绍与评价。本书完善了《黄帝内经》的小学研究体系,将《黄帝内经》的“小学”研究推向了新高度。
《黄帝内经 素问》注评是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研究生集体编写的。每篇篇首对篇名及全篇内容做了扼要的介绍和分析,以表达全篇原文内容的主要精神,篇末归纳全篇内容。词解着重对每条原文的难字疑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释义对每条原文的病机、证候和方药等方面做了较深透的译释;选注则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批判地继承精神,古为今用,对原文内容进行阐发和评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饿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便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大塚敬节受创元社编辑部长保坂富士夫氏的要求,写下了该书稿,既作为《伤寒论》入门讲义,也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用书。 在《伤寒论》注解书籍中,深奥难解者居多。但大塚敬节先生认为“这本解说书,我可以自负地认为是至今刊行的《伤寒论》注解书籍中很平易的一本。” 本书的前编是概论部分,后编是正文解说。在概论部分综合地论述了阅读《伤寒论》所必须具备的一些知识,正文解说部分则以《伤寒论》原文为中心对于认为在临床有重要价值的各条文进行解说。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研究者、教学者阅读。 《金匮要略研究》 本书为日本有名汉方医学家
《医宗金鉴》是清代吴谦等编撰。全书共90卷,是清政府组织太医院原判吴谦等编撰的一部大型医学丛书,也是清代广为流传的医学教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论理深入浅出,颇多圆机活法,语言简要扼要,切合临床实际。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其"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遵生八笺》:康熙皇帝、慈禧太后随身携带并要求死后用来陪葬的养生秘籍 《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一部养生专著,依其内容分为八笺,由于丛书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取了与人们日常养生息息相关的“四时调摄笺”和“延年却病笺”。不同的季节,养生有不同的侧重,“四时调摄笺”中,介绍如何顺应四季而养生的导养、食养、药养方法。在“延年却病笺”中,提出通过身心调护,以达到却病延年、养生防病的目的。 本书约请专业人士做注释、翻译和评析,是一部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有现实操作性的养生书籍。
成都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主编的这本《伤寒论释义》分为概论和原文阐释两大部分。概论部分,简述伤 寒的涵义、伤寒六经的概念及其病证、《伤寒论》的辨证施治;《伤寒论》原文阐释部分,经过整理编次,加以提要、释义,酌 加词解、选注及按语,言简意赅,便于读者研讨。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