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 本书以权威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治疗上注意 滋阴降火 ,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辟滥用温补燥热之非,阐述 滋阴降火 学术见解,系针对《太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系国医典藏影印系列之一。《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阐述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辨证用药的思想等,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次影印,根据清代顾观光辑本出版。
本书据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柯氏原刻本整理。 全书分上下两卷。卷上首先提出了虚劳之脉法,接着叙述了治虚之三本、二统、六因,然后从脏腑论及证、治、防、护及易于混淆诸证的辨疑。卷下主要介绍了虚劳本治方二十二首及治虚药讹一十八辨。汪氏学术上宗《内经》,对历代名医大家,如丹溪、东垣、立斋等,从其说而不泥其说,独善治疗虚劳病。 本书全面总结了汪氏多年治疗虚劳病的临床经验,其所论及的治法方药对当今中医临床颇有启发。本次整理新增中药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本书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该书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伤寒金匮卷》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本书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针灸大全》原名《徐氏针灸》,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由明·徐凤编于成化至正德年间。本次整理,选用很好版本,并新增了点评,对原著内容和学术观点旁征博引地进行了详细阐述与剖析全面注解,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该书的学术体会。文前“全文点评”对原著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了归纳,对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了分析,以帮助读者学习理解。本书可作为初学中医者和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学习研究参考。
《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为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典籍。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以“千金”为名。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校释(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共30卷。分医学总论、妇人方、少小婴孺、七窍、诸风、脚气、伤寒、脏腑、痈疽、解毒、备急诸方、食治、平脉、针灸等法,总计232门,合方论5300余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流传1300余年来,经久不衰,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和推崇。 此次,由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李景荣等同志经过系统研究,对本书进行了全面校勘和注释,力求既可高限度地反映《
《新刊秘授外科百效全书》四卷,外科著作。又名《图像外科百效全书》。明代龚居中(应园)编于崇祯三年(1630)。共有医论12篇,列证71种,附图说。卷一总论痈疽及秘传经验方;卷二论头面、牙、舌、咽喉诸病;卷三论胸腹背及二阴诸病;卷四论四肢、全身、皮肤、外伤病证。先述证候,次叙治法,书中并载述较多之民间经验方。本书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所藏明刻本线装影印,一函四册。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医学典籍,是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纪连海谈黄帝内经·灵枢篇》中涵盖了《黄帝内经》灵枢篇的原文、注释及纪连海的解读,用纪连海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对原著进行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约撰于金·皇统三年(1144年),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文注解本。成氏采取“以经注论”的研究方法,不仅使《内》《难》《伤寒》学理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方证义理明晓,《内》《难》学理具有实际的内容。本书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中《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以明代王肯堂编辑的《医统正脉全书》中所收录的版本为底本,《本草衍义补遗》以明嘉靖十五年《丹溪心法附余》中收录的内容为底本,《丹溪手镜》以明代天启元年刊本为底本,《丹溪治法心要》以清代宣统元年刻本为底本,《脉因证治》以清代周学海编辑的《周氏医学丛书》中收录的版本为底本。 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本次分为上下册出版。 《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景岳博览群书,学验俱丰,采摭广博,议论宏富,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全书可谓集当时医学之大成。后世医家有尊为“医门之柱石”之称,视其著作为“度世之津梁
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中中医药古典医籍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存世的中医药古籍超过一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数量更多。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医文化宝库中之瑰宝。这些珍贵的中医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医药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泉,蕴藏着精深的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大凡古今医家,无不是谙熟中医药古籍,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而成为一代宗师。步入新时代,中医的发展创新仍然离不开继承,而继承的第一步必须是学习古籍,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创立新说,真正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人民卫生出版社自一九五三年成立以来即开始承担中医古籍出版工作。先后出版了影印本、点校本、校注本、校释本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灵枢经》共二十卷,分八十一篇。全书除了阐述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外,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非常丰富。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的古典医籍。可供学习中医、中医教学,以及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之用。本书是根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经过校勘、标点排印而成。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总计162篇,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译注。全书共八十一篇,主要包括原文、白话解、注音、注释等内容,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对于文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注音和注释。此外,本书采用原文和白话解左右对应的排版形式,行格舒朗,层次分明,方便读者诵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本书是作者研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所用药物之小结。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张仲景习用药物,从“基原探讨”“条文辑要”“病机辨析”“应用探究”展开论述,通过“析药测证”“以药串方”的形式,努力探索,还原张仲景时代诸医者的用药思辨规律,从“证-药”角度全新地诠释每味药物;第二部分为张仲景使用次数不多的药物,重点厘清其基原及本草历史沿革,内容、形式不拘一格。本书以临床实用为指归,融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所论特色鲜明,法度从容,为促进经方研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于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