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点如下: 一、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一笔巨大的遗产,它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二、本集成不是一般意义的画集,不是书斋中材料的蒐集与编辑,它是21世纪中国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木版年画所做的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普查成果。 三、此次普查强调文化学、人类学、民俗学、美术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采用文字、录音、摄影和摄像同步的全记录;内容涉及从历史遗存到活态现状、从作品到制作、从艺人到销售张贴、从艺诀到年俗,而且将所有产地囊括其中,一网打尽,不留死角。此种普查在历史上应属首次,也是终结性的。 四、大量的手的发现性的素材和严格的学术整理,是本集成重要的价值。
《百花诗笺谱》又名《文美斋诗笺谱》,为清代张兆祥等人绘制。天津文美斋1911年彩色套印。文美斋《百花诗笺谱》刻工精致,印刷优良,精美典雅,是清末著名的笺谱之一,流传很广。本书据文美斋刻本影印。
《古乐府》十卷,元左克明编。《古乐府》比较全面地辑录了上古至陈隋时期的乐府诗,并追溯其源。分为八类:古歌谣、鼓吹曲、横吹曲、相和曲、清商曲、舞曲、琴曲、杂曲。《古乐府》晚出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对郭书有所借鉴,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四库提要认为《乐府诗集》 务穷其流,故所收颇滥 ,而《古乐府》 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 。该书选用元至正刻本作为底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可为乐府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同时也是一个帮助人们阅读和了解古乐府诗的好读本。
清康熙《御制耕织图》是中国古代版画史上的一部传世经典。不分卷,清圣祖康熙题诗,焦秉贞绘,朱圭、梅裕凤镌刻。书前有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1696)序言。《耕织图》即绘刻完成于此年。图绘农村耕作、蚕织绩纺的场景,凡四十六幅,耕织各半。该图据南宋初期楼璹《耕织图》原意而绘,保留原图中的楼璹五言诗,增删部分图目。每幅图上方又有康熙亲书诗文。画法上,融入西方焦点透视法,纤细秀丽。刻法圆润秀挺,曲尽其妙。全书可谓诗、书、画、刻 四美具 。
《中国古代绘画精品集》精选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绘画名家及其名作,以馆藏书画珍品为源本,以册页的形式出版,呈现了较完善的中国古代绘画代表性流派和个人风格体系。李弘主编的、李鱓绘画的《花鸟册页》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画卷信息,逼真再现了难得一见的原作风貌,读者能更准确欣赏到这些绘画的独有的用笔特征和微妙的墨色韵味;另外,设计上采用正面全图,背面局部放大的形式,以满足广大收藏和艺术爱好者欣赏、临摹的需求。《花鸟册页》为丛书之一。
《琴曲集成》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当代著名古琴大师查阜西、吴钊先生负责主持整理的一部有关我国古琴艺术遗产的大型资料汇编。全书三十册,收集了从六朝丘明传谱的唐代文字谱到清末民初千余年间的一百四十二种琴谱。这些琴谱是整理者对全国公私所藏的古琴曲谱、各种文献中所著的琴谱(包括刻本、稿本和有完整体系的转抄本),进行多年搜集、调查、比较、鉴别的基础上,汇集而成。它对文化史、艺术史等研究工作者研究、了解、整理我国传统的音乐遗产;对古琴的爱好者了解我国唐宋以来音乐发展全貌、了解千余年来流传下来的各个流派和不同版本的琴曲和音乐理论技术资料;对继承与发展这份丰富的音乐遗产,都是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从大量传统典籍中寻觅、考据颜色由来,再以故宫文物的色彩逐一对应,这是一部凝聚了古人智慧与审美的传统色图书。节气与物候具象为文物,物候轮替,色彩转换,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玉色有“明月珰”“鸣珂”“佩玖”,酒色有“酂白”“春碧”“翠涛”,色白色青,莹润风雅;服饰色有“海天霞”“天水碧”裁作宫人衣装,有“藕丝秋半”染于唐人裙衫……384种中国传统色,探寻古典中国的文化深蕴与审美意趣。书内附中国传统色色谱
《石渠随笔》八卷是清嘉、道年间名臣阮元有关书画著录类的著作。阮元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史学术的研究,但对书画艺术等“末技”也独有会解,功力深湛。他持“艺术必与学问相通”(《提要》)之论,反对向壁虚造的“萧疏散淡”,讲求“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石渠随笔》卷二)。而他的这些艺术思想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名作《石渠随笔》中。 《石渠随笔》是阮元于乾隆辛亥奉敕续编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时,随笔所记之著。在历时两年多的编纂过程中,阮元遍览内府秘藏,选其菁华,札记笔录为《随笔》。《随笔》中的许多精要考证,后多为《石渠宝笈续编》所吸收。虽然《随笔》中著录的书画作品基本都见于《续编》,但《随笔》的重要意义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鸿篇巨制的《续编》相比而言,《随笔》
古琴传统上有独奏和弹唱两种表现方式,前者为“琴曲”,后者为“弦歌”,均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弦歌雅韵》乃著名古琴家王迪先生多年研究成果之结集,是琴歌发掘、整理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王迪(1923-2005),师承九嶷派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尽得心传。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古琴会副会长。1956年参加查阜西先生带领的古琴采访小组辗转全国各地,对古琴资料及琴人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深感古琴之衰落尤以琴歌为甚,遂决心致力于琴歌的发掘、整理和研究。1983年出版《琴歌》一书,收录琴歌五十余首,在海内外琴界影响广泛。 经多年辛劳,王迪先生陆续从《浙音释字琴谱》、《风宣玄品》、《东皋琴谱》、《松声操琴谱》、《张鞠田琴谱》等二十余种历代流传较广的琴谱中发掘整理出琴歌百余首,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人,世称“书圣”。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 绍兴)。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 稽内史,后拜右军将军,世又称“王右军”。王羲之 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 ,精研体势,广采众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影响 深远。《王右军年谱颜鲁公年谱》是清代学者鲁一同 编撰的王氏年谱,对于研究王羲之生平具有重要参考 价值。
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悠久的剧种之一。本书收录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的戏剧脸谱两百余幅,系秦腔主要剧团易俗社的老艺人王保易、张宁中所绘秦腔脸谱。 这些脸谱基本展现了秦腔脸谱艺术的发展流传和艺术特征。这是秦腔脸谱的首次系统成规模出版面世,作为珍贵的戏曲资料具有很强的文献价值。脸谱作品是老艺人的得意之作和收山作品,具有极强的美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出版设计上,坚持保持原汁原味,采用特种纯质纸精印,传统线装,盒装,做到即保持原味,又制作精美,用料考究。 本书收录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秦腔的戏剧脸谱两百余幅,系秦腔主要剧团易俗社的老艺人王保易、张宁中所绘,均按舞台演出样式而来,可用作剧团绘制脸谱范本。这些脸谱基本展现了秦腔脸谱艺术的发展流传和艺术特征。
此次整理《余绍宋集》,共包括《寒柯堂诗》、《寒柯堂文录》以及《附录》三部分。其中,《寒柯堂诗》以民国三十五年刊四卷本为底本点读,并校以《寒柯堂避寇诗草》。《寒柯堂文录》则在阮辑本基础上,从《越风》、《胜流》、《金石书画》、《浙江通志馆馆刊》等报刊资料以及作者墨迹手稿中共辑录艺文类文字八十余篇。(其中不包括法律类文章和修纂方志具体措施类文章,前者如《累犯处人论》、《论犯人死亡与刑罚之关系》等,后者如《略评旧浙江通志兼述重修意见》、《浙江文徵例议》等。)为便于读者翻检,今将此八十余篇按题材厘为三卷:卷一为记、序、信札以及墓志铭等,卷二为金石书画题跋,卷三为论学杂著。因所辑依然为选录,故仍以《文录》名之。《附录》收录了集外诗词、相关评论选辑以及墓志铭等资料,以便读者进一步研读
本书为钱钟书*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初版于1948年,1965年他又作了大篇幅的补订工作,补订部分几占全书一半,足见作者对本著用心之良苦。此书系古诗词古文论赏析之作,以钱钟书之博学多才,文章中旁征博引,行文舒展,妙趣横生,实为作者集数十年学问之大成的难得的著作。
廖辅(生卒年不详)时代福建长汀人。字舜元,号东山。孝宗弘治二年贡知寿州,善诗,工草书,笔锋清劲,有草书家张弼笔意,为时所珍。
文彭(公元一四九八年——一五七三年)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洋子。文征明长子。以明经廷试,授秀水训导,后官国子博士。能诗,工书画,精篆刻。少承家学,其书四体并佳,体体有法,尤精篆、隶,并自成家。其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为吴门派之代表作家。有《博士诗》。
钱南扬(一八九九——一九八七),名绍箕,字南扬,以字行,浙江平湖人。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中文科,师从许之衡、钱玄同、刘毓盘、吴梅等著名学者。一九二五年大学毕业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与学术研究,曾先后任教于宁波省立四中、临海省立六中、杭州省立一中、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州师范学校、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等;一九五九年起,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先生专研我国民间文学、民俗学、戏曲史,尤其在南戏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成就卓著,深受海内外学人的瞩目与推重。
《古刻新韵六辑》辑录历代版画精品十种十二册,包括《新定三礼图》《饮膳正要》《王祯农书》《画法大成》《海内奇观》《凌烟阁功臣图》《无双谱》《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墨兰谱》以及《河工器具图说》(附录《海宁石塘图说》)等,以小精装、珍赏版的形式展现版画之美。各书所选版本精良,例如《画法大成》以海内全本为底本,并补以上海图书馆残本;而《农书》及《海宁石塘图说》则均以刘承幹嘉业堂所藏本为底本影印,力求画面美观完整,希望能在数字读图背景下使读者感受“中国式图像”的神韵与魅力。
此为《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二辑)》一种。《晋唐小楷九种》,此本集二王及世南、褚遂良小楷法书九种,旧题'宋拓越州石氏本',经铁保、张体信、欧阳辅递藏。翁方纲审定为合越州石氏本与《秘阁续帖》而成,多为文氏《停云馆帖》所祖,《曹娥》、《破邪》尤为妙品。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共四十一开,册高三十三·五厘米,宽十七·五厘米。帖三十三开,帖芯高二十七·七厘米,宽十三·四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