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陆树芝的《庄子雪》是重要的《庄子》注释,影响很大。此次整理,据《中华续道藏》影印嘉庆文选楼刊本为底本,刻本印制不清处参考千顷堂石印本,为其次点校出版
《老子呂惠卿注》,是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老子》的一部注釋本,旧题《道德真经传》,北宋吕惠卿著。 作者是北宋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对老庄学甚为关注,并在老庄传注方面具有相当影响的学者,通过注释老子《道德经》发挥己见,阐发了不同于北宋诸家解老释老的独特见解。其中心思想为:以道为本,以“以庄解老”,以“以心契道”、“冥心去累”为“妙本”,“妙本之余,形为事业”,显示了与庄子超越精神的内在契合。
《圣学宗传道统录》内容简介:理学流派众多,异彩纷呈。历代学者对前代理学学术作“分其宗旨,别其源流”的工作,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清。从宋到清,理学学术史着述贯通,继南宋《伊洛渊源录》、《伊洛正源书》之後,元代有《宋史·道学传》、《道统图》;明代有《伊洛渊源续录》、《闽学源流》诸书;明末至清代,有《元儒考略》、《圣学宗传》、《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儒林宗派》、《理学宗传》、《清学案小识》、《北学编》、《国朝漠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民国初期编纂有《清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与《清儒学案》又合称“四朝学案”。许多着述源於理学士人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学术危机感和历史反思意识。从学术层面对社会治乱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总结,他们得出的一种带普遍性的结论是天下兴亡在人心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鬻子校理》是对《鬻子》一书作的较全面的整理,包括对重新编排过的《鬻子》正文作的校注和今译,对《鬻子》佚文的辑校,对唐代逢行珪《鬻子》旧注的点校,还有收集历代的著录、序跋、版本、考辨等作为附录。“前言”则对《鬻子》的作者、内容、思想价值等作了深入系统的介绍与阐发。
《历代子家選刊:鬻子笺证》一书为子学之宗,楚学之祖,前人备述之矣。 《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群书,《鬻子》年代并非最早。而存于今者,乃以《鬻子》为先。明胡应麟《四部正讹》言之甚详,曰:高似孙谓子书起于鬻熊,此不然。《汉志》道家有《伊尹》五十一篇,《黄帝书》四种共三十八篇,《力牧》二十八篇,杂家有《孔甲》二十六篇,《大禹》三十七篇,农家有《神农》二十篇,小说家有《伊尹》二十七篇,皆鬻熊前子书,率伪书也。惟以「子」称者似起于熊,而小说有《务成子》,亦熊前。若今传子书,故当首此耳。 《汉志》诸子道家首列《伊尹》、《太公》、《辛甲》三书,第四爵《鬻子》。而前三书已佚,《隋书,经籍志》诸子道家已列《鬻子》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