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四十一卷,是在旧刊《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的基础上增补编辑的。 一、本书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简称 原本 )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 二、本书编校、统稿及重印本的修订编目工作,由吴光主持负责。钱明负责旧本未刊诗文的搜集整理。各卷点校分工如下:吴光点校卷一至三,卷四十一;董平点校卷四至十一,卷十九至二十五;姚延福点校卷十二至十八,卷三十七至三十九,钱明点校卷二十六至三十六,卷四十。 三、本书系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繁体竖排版重校排印的简体横排版。因是面向普通读者,所以删除了繁体字版的校勘记,但据原版校
《王阳明全集》四十一卷,是在旧刊《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的基础上增补编辑的。 一、本书以浙江图书馆藏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本(简称 原本 )为底本标点,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部备要》本、《国学基本丛书》本、中华图书馆本及台湾、日本出版的《王阳明全集》本为参校本。 二、本书编校、统稿及重印本的修订编目工作,由吴光主持负责。钱明负责旧本未刊诗文的搜集整理。各卷点校分工如下:吴光点校卷一至三,卷四十一;董平点校卷四至十一,卷十九至二十五;姚延福点校卷十二至十八,卷三十七至三十九,钱明点校卷二十六至三十六,卷四十。 三、本书系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繁体竖排版重校排印。据原版校勘结论直接修改了相关正文。同时,改正了繁体字版的若干标点或文
新编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必须具备代表性、实用性、准确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从此出发,本丛书共收200种左右的笔记小说,上起汉魏(间亦收入或以为属秦汉之前的作品),下迄清末,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明清笔记小说大观》分批出版,分为若干册,每册约60至80万字。所收笔记小说从内容上来说偏重于记事、记人之作。但汉魏六朝,存世笔记小说不多,因此无论是志怪还是志人,尽可能地多收一些。唐宋以后,传奇小说渐多,一些名篇名著,购求比较容易,一般少收。此外,丛书如《太平广记》之类、部头过大的著作、汇集摘抄旧文与已收笔记小说内容多重复者和纯学术性的笔记不收。 收入本丛书的各种笔记小说以作者生活年代为次序排列。每种笔记小说前由校点者撰
曾国藩被誉为立功、立言、立德的卓越 完人 ,其写给自己家人的家书因为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因而在笔法上少了诸多顾虑,多了许多真性情,饱含着他的人生哲学、为政治军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早在清光绪年间,曾国藩逝世短短数年之后,《曾文正公家书》便单独成书面世了。一两百年来,该书不断重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价值世所公认。 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由曾国藩研究专家、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先生搜集整理,共计 100余 万字,收录曾国藩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兄弟、妻子、儿子所写的家书近 1500 通,涵盖了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所有曾国藩家书,是迄今为止收录家书数量*多、*完整的家书全集。 本书据湖南图书馆提供的曾氏家藏原件、抄件及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家训》编辑,并据台湾学生书
新编的《历代 笔记小说大观》必须具备代表性、实用性、准确性、美观大方、经济方便的特点。从此出发,本丛书共收200种左中的笔记小说,上起汉魏(间亦收入或以为属秦汉之前的作品),下迄清末,按《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宋元笔记小说大观》、《明清笔记小说大观》分批出版,分为若干册9每册约60奎80万字。所收笔记小说从内容上来说偏重于记事、记人之作。但汉魏六朝,存世笔记小说不多,因此无论是志怪还是志人,尽可能地多收一些。唐宋以后,传奇小说渐多,一些名篇名著,购求比较容易,一般少收。此外、丛书如《太平广记》之类、部头过大的著作、汇集摘抄旧文与已收笔记小说内容多重复者和纯学术性的笔记不收。 收入本丛书的各种笔记小说以作者生活年代为次序排列。每种笔记小说前由校点者撰写
张载(1020-1078) , 字子厚,号横渠 , 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宋代理学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 。张载 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本书为张载的著作集,以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年)徐必达刊刻的《张子全书》为底本,参校传世的较好版本,综合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方法,将《张子全书》点校整理为《正蒙》 2 卷、《经学理窟》 5 卷、《易说》 3 卷、《张子语录》 1 卷、《文集钞》 1 卷、《拾遗》 1 卷、《补遗》 3 卷,此外,还将能够搜集到的张子传记、著述的序跋和书目提要共 43 种,辑为 3 个附录。 补遗 部分补入三种张载佚书,包括《论语说》《孟子说》和《礼记说》。附录内容分类合理,包括:附录一张载传记资料,附录二《张子全书》《张载集》序跋书目提要,附录
《状元阁印千家诗》,作为 三百千千 之一的《千家诗》,历来为传统蒙学所重视。其实《千家诗》由五言诗和七言诗两部分合并而成。其中,五言诗为清代王相所选,七言诗则由宋代谢枋得所选。两部分共选录作品二百二十六首,涉及自唐代至明代诗人百余名,所选杜甫作品多,共二十二首。作品题材多样,山水田园、送别思乡、吊古咏物皆有。且诗句浅白易懂,并附有注释,较适合孩童诵读。次选《状元阁唐诗三百首注释》,编者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无锡人,《唐诗三百首》已不须多做介绍,几为广为人知的唐诗选本。又选《状元阁印宋元明诗》。由清代道光年间朱梓、冷昌言所编,根据序言所述,此书原为冷氏家塾自用启蒙读本,仿照《唐诗三百首》体例编辑而成,共选一百四十五位作者的三百一十一首诗。宋元明三代诗作与唐诗三百首一并作为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 通常所说的脂本,是《脂砚斋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如今行世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代红学界公认的有三个脂本,即通常说的 甲戌本 、 己卯本 、 庚辰本 。三个脂本名字都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三个脂本,是新红学派研究红学的基础。胡适以来延至今日的新红学,所有重要的观点、论证都是从这三个脂本得来的。无三脂本,当然就没有至今已有八九十年的红学。可以说,三脂本是新红学的生命线,命根子,崇拜的图腾。 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 脂评 或 脂批 ,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 脂本 。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
宋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影响深远之作。本书以现存 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笺注,汇集众说,自出新见,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现后人对其诗论的诠释史。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于2012年,学者评价:“张健这部《沧浪诗话校笺》确实是一部功力扎实、功夫深厚、见解独到、甚具 风格的系统整理、研究古代诗话理论著作的力作,值得向读者及研究人员 。”(徐志啸《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兼评张健〈校笺〉》)现经作者修订,推出精装本。
本次整理的李颙著作,包括《二曲集》《四书反身录》《垩室录感》《周至三义传》《司牧宝鉴》《关中李二曲先生履历纪略》《潜确录》等。其中,《二曲集》以郑重、高尔公刻印本为底本,以长白完颜本、石泉彭氏本、静海闻氏本为主要校本。《四书反身录》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思砚斋刻本为底本,以三韩铭德本、石泉彭氏本与静海闻氏本为校本。《垩室录感》以石泉彭氏所刻的《垩室录感》为底本,参校吴中重刻本和静海闻氏本。《周至三义传》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垩室录感》中所附的《周至三义传》为底本,参校陇右牛氏本和周至县署本。《司牧宝鉴》整理时以石泉彭氏本为底本,参校宜黄黄氏本和静海闻氏本。《关中李二曲先生履历纪略》以程氏刻本为底本,参校石泉彭氏本和静海闻氏本。《潜确录》以石泉彭氏本为底本,参校陇右牛
词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 宋 胡寅(《酒边词序》) 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宋 王灼(《碧鸡漫志》) 东坡以龙骥不羁之才,树松桧特立之操,故其词清刚隽上,囊括群英。 清 邓廷桢(《双砚斋词话》) 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人谓东坡长短句不工媚词,少谐音律,非也,特才大不肯受束缚而然。 清 李调元(《雨村词话》) 《东坡志林》,又名《志林》,是苏轼所作的一部笔记体杂着。书中内容十分博杂,涉及北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书共二百零二则,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前四卷)为
《民国首版学术经典丛书·第2辑:淮南鸿烈集解(套装上下册)》的内容独特,涵盖了天、人、地、神祇、万物等等,建构出一个相关而紧密的系统,并且阐述了“道”的核心、开展和应用三方面的状况。书中以天文、山林、精神、兵略等事物来阐释大道,贯通天道与人事,有别于《老子》那样讨论道学,也不同于《庄子》用比喻和故事来说明大道的哲学。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优选的一部四书读本。本书就是张居正对“四书”中《论语》《大学》《中庸》所作的直解。
《唐诗别裁集》为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沈德潜编选此书前后历三十年。他主张“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故而在重点选录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的同时,亦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在古人唐诗选本中,此书选摘门庭较宽广,能注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入选作品题材与风格较为多样,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皇极经世书》共十二卷六十四篇,宋邵雍撰,以元、会、运、世四个概念推演历史演变与兴衰,起于帝尧甲辰终至后周显徳六年己未,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因取法乎周易“元亨利贞”之方,故有“易外别传”之称。实际上是我国古典时代的“历史哲学”。首六卷《元会运世》凡三十四篇,次四卷《声音律品》凡十六篇,次《观物内篇》凡十二篇,末《观物外篇》凡二篇。前六十二篇是邵氏自著,末二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其中《观物篇》实乃邵雍之哲学、易理、历史学的理论大纲。朱熹极为推崇此书,说:“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甚至言:“康节(邵雍)易看了,却看别人的不得。”
《千字文》原名《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编撰。它既是启蒙识字教材,又是习书法的范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影响广远的蒙学经典,还被翻译为日文、英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其基本目的是识字。要读懂蒙学经典,学会并使用通用汉字,必须了解文字的构形理据。《千字文探源》共分四个板块:带拼音的原文、现代汉语译文、对原文的串讲、解字,而重点是解析《千字文》1000字的构字理据及其意义系统,涉及约500个构字部件的形体分析。可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和社会上相关爱好者的识字解字需要。因此,《千字文探源》实际上是学习通用汉字的基础教材。
《情史》,又名《情史类略》、《情天宝鉴》等,作者署名为詹詹外史,经考证是冯梦龙的化名。此书收录从西周初至明末各类文献中有关“情”的故事,共二十四卷,八百四十余篇,按照情贞、情缘、情私、情侠等分类编录,内容有趣生动,史料丰富,是了解古代“情”文化的集成性文献。本次整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上图、浙图所藏明刊本为底本,参校各篇文章的出处出校记,并作简要注释。
本书为2019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玉函山房藏书簿录》系清代著名辑佚学家马国翰的藏书目录,二十五卷,共著录藏书4381部。所著录的均为常见版本之常见书,在诸书目中独树一帜。每书均附以提要,撮其要旨,论其得失,记其版本,考其授受。在中国目录学目前,本书不失为私人藏书目录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书以现存最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并引述近诸家对严羽诗论的研究成果,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示后人对其诗论理解与诠释的历史。初版于2012年,现予修订再版。
汉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赋,唐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诗。从赋中心到诗中心,处在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演进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和转折?本书立足于文学内部,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全书以诗赋二体文学为中心,以“文体秩序”(即诗赋间之关系与地位)与“文体生命”(即诗、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为视角,全面梳理魏晋南北朝诗赋的相关问题,从宏观(通贯汉唐间的诗赋作者和数量、题材、手法、体式、功能等)、中层(六朝正史、文论中的诗赋)和具体(专论四位南北朝最重要的文学家)三层面,全景而多维地对汉唐间诗赋兴替作出概括与深描。由此对六朝诗赋在创作和观念层面的嬗变作到位的勾勒,进而再述六朝文学的演进。
本书是芷兰斋书跋系列书籍的第五种。本书主要收录作者所收藏的重要名家稿钞校本30部,像鲍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诗集》三卷、周大烈题记、高燮过录方苞点评《柳河东集》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郑文焯题记《白石道人诗集》六卷等,都极为珍罕。在向读者展示善本秘籍的同时,在版本著录与鉴定上,承继书志学的优良传统,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张、墨色、装帧、序跋、印章等方面确定雕版年代,审定版本之优劣,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还讲述了每种图书背后所隐含的逸闻趣事,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作者还为每部书精选若干幅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图文并茂,可谓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志学佳作。
王充的《论衡》不仅是中国思想目前,也是世界思想目前的一部巨著。它以“疾虚妄”“求实诚”为著述宗旨,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灾异符瑞等“虚妄”之论,逐一进行辨析与批判。它采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包含认识论、自然论、人性论、命运论等的理论架构,其丰富性、矛盾性,其先进性与局限性,都值得当代读者不断研读思考。
苏州博物馆藏《恒庐日记》稿本十三册为清代名臣秦绶章的日记。始于光绪五年(1879)五月十七日,终于宣统三年(1911)除夕,历其半生。日记中记载大量有关科举考试及监考细节和秦绶章丰富的宦游经历,阴晴冷暖、风土民情、衣食住行、应酬书法、读书消费等日常生活一一呈现。秦绶章屡次向朝廷上疏针砭时弊;他擅用洋务之长,整顿旧式书院,并获朝廷认可,开启书院改革之先;尤其在动荡不安的政局中,秦绶章及友朋举家逃亡、居无定所的经历,是窥探社会因革中士大夫心态由激越、焦虑向无奈、绝望甚至麻木转变的关键。日记对晚清近代政治史、教育史、科举文化、书院制度、诗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