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今注》是我国诗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都不能不读的作品。两千年来,关于《楚辞》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但对当代人来说,一则难以将数以百计的注本一一读来,二则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须“再注释”了。我社《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其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符合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秘书衔,负责整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定了《楚辞》。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著名篇章,同时也酌情收录了当时后人所作的《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配有注释和译文,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
我国早的辞赋总集《楚辞》是西汉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们以《楚辞》注本的集大成之作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段翻译;每篇前的题解,考证写作时间,概述诗歌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研究成果。本书版本,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楚辞源远流长、深厚博大,引起历代文人的高度重视,以致使《楚辞》出现了众多的注本和篇目不同的文本,但始终以东汉王逸的《楚辞》篇目为流传广、以宋代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为常见之注本,本书即以学界通行的中华书局点校汲古阁刊本《楚辞补注》作为底
《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有过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