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册佛学丛书:竹窗随笔》主要内容包括:古今著述、儒释和会、楞严一、楞严二、礼忏功德、螯蛎充口、东门黄犬、为父母杀生、鹿祀求名、心喻、换骨、洪州不得珠体、坟墓、菩萨度生和悟后等。
《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一书是扬州地方学者对《清宫扬州御档》进行解读而所写的研究性文章的汇编。书中档案均来自“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户科题本”、“刑部档案”、“外务部档案”、“端方档”、“电报档”、“农工商部档”、“灾赈档”、“上谕档”、“起居注”、“清实录”、“清会典”等18类档案中有关政治、经济(主要是两淮盐政收支、考核等内容)、科举(包括中式名单)、刑案、水利建设维护等等,内容丰赡,为深入研究清代扬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提供了范本。
“建安七子”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与七名硕士研究生合作用多年时光,对“建安七子”的作品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系年、评介。为此,“建安七子”的生平都受到仔细深入的审视,其作品都得到认真准确的诠解,《建安七子集校注》版于1991年出版,后经吴云教授及其弟子们反复修改,于本年年初修订版问世。由于本书颇具学术价值,付梓时得到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
王思任,字季重,號譫菴,山陰(浙江紹興》人。生於明萬曆三年《公元一五七五年》,卒於魯監國元年(清順治三年、公元二八四六年》。他於萬曆二十三年成進士,先後任興乎、當塗、青浦知縣,又遷袁州推官,擢刑部主事,轉工部,出為江西俞事。魯王監國駐紹興時,擢任禮部侍郎兼詹事,既而進本部尚書。當年六月,清軍南下,兩浙相繼失守,魯王亡走海上,王思任棄家人秦望山。王思任偃蹇宦途,三仕三黜,五十年内,强半林居,乃沉湎曲蘖,放浪山水以自遣。其《感述》詩謂:「骨傲口不馴,觸眼遭時忌,貶逐走東西,稍登忽韭替。」確是他一生的寫照。
本书是著名画家王弘力先生用工笔重彩的手法细腻地表现了钟馗一生的几大事件,并寓以新意,使这个历史题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嬉笑怒骂、嫉恶如仇的风格,令钟馗的“打鬼”形象,于今日依然栩栩如生。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但有人认为,从他父亲一辈起,他家实际居住在巩县。潘岳的祖父名瑾,曾为安平太守。他的父亲名芘,曾为琅邪内史。他的从父潘勖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藻清艳”,被乡里称为“奇童”(《文选·藉田赋》李善注引),长大以后更是高步一时。司马炎建晋后,潘岳被司空荀□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他经常
本書是左宗棠轉戰于大江南北之際,寄給妻、兒、姪等人的信件。信中不僅有他對家人的闐切與厚望,也有對清末軍事方面的描述,遺觸及清末世俗民情。通過這些文字,他的憂国之心、憂民之情、憂家之意能深動人心。本書適合對历史感興趣的大眾及相關研究者閱讀。
毛滂,字泽民,号东堂,浙江江山人。他是北宋历史上一位风格别致、独树一帜的文人,与苏轼、苏辙多有交往,并执弟子礼于苏辙,他颇有吏能,在法曹任上,以法为守,不惜抵触上司;任武康令时,亦能关心人民疾苦。当然,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在文学创作上。《四库提要》评论他时说:『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舀一豪放不羁,文亦大气盘砖,汪洋恣肆。』至于其词,则情韵特胜,潇洒明润,不沾尘态。毛滂著作有《东堂集》和《东堂词》。《东堂集》原本已佚,现在所见者为四库馆臣从今《永乐大典》中辑出。《浙江文丛:毛滂集》诗文部分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东堂集》为底本,校以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东堂集》及《东堂小集》等文献;词作部分以《全宋词》中的《东堂词》为底本,校以《强村丛书》本、《宋六十名家词》本等。此外又从地方
日居月渚,春秋代序,沈玉成兄离开我们眨眼已十年了。四十年师生厚谊,当时噩耗传来,不禁惊愕无言。即使十年后的,每一念至,仍觉悲从中来,不能自已。记得玉成有一次在寒斋便饭,曾对我诚挚而慷慨地说:“先生百年之后,整理文集的工作请由我来做。”当时听了心头一热,不胜感激。孰意曾几何时,作为已成老朽的后死者反倒为玉成的遗文撰写序言,其内心的辛酸悱恻可想而知。人世无常,竟有如此令人意想不到者,夫复何言!尽管如此,这篇序文还是我主动要求动笔的。因为玉成在众多门人中确是真知我者。他曾受九三学社刊物主持人之命写过一篇文章,描述了我这当老师的一生为人处世的轮廓。而在文中,他竟直率地对我身上的缺点进行了虽似含蓄却很中肯的批评。我读后不但毫无责怪之心,反而对玉成增加了敬意。师生关系能达到如此坦诚无间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此本刊刻年代与原作者相去最近,收诗数量远超他本,是研究张祜作品版本。
早在本世纪初,以蒋黼,刘师培、罗裱玉等为代表的敦煌学家,已经开始重视敦煌遗书内保存的某些《文选》赋类作品的残卷,或率先撰术序跋,或迻録影印,或比勘考证,使湮没已久的唐人写本《文选》赋篇又复重显于世。《敦煌赋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记》。校勘工作的基本条件是备具众本,在此基础上,还应明通文字、训话、音韵之学。这种传统的治学方法,在目前浮世嚣尘之中,己日难见。《敦煌赋汇》则潜力静心,广搜校本,博采众言,使《校记》部分精详周备,蔚然可观。以王仲宣《登楼赋》为例。该赋以伯3480为原木,参照的刊本、校本有: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克家刻本《文选》(简称文选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宋刻六臣注本《文选》(简称丛刊本)、《艺文类聚》卷63所载本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简称类聚本)、张溥《汉
《罗亨信集(精)》是明代东莞名臣罗亨信的著作集,内容包括卷一序,卷二族谱序,卷三记,卷四碑铭,卷五碑铭、传、行状,卷六赞、说、书跋、祭文、祝文,卷七至卷九诗,卷十录罗亨信年谱、墓志铭、传等,卷前有明丘浚、祁顺及清戴锡纶三序。《罗亨信集(精)》内容有裨于明代的边防研究以及与东莞地方史研究。
《杨恩寿集》内容涵盖古今,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等。
《道听途说》是一部创作于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年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十二卷,收录小说一百一十余篇,大多数为情节曲折的传奇体之作。潘纶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风浇薄,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基本、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窳败,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标志着创作风气的一种转折。
《所知录》六卷,亦作三卷、四卷、五卷,或不分卷,钱澄之撰。《所知录》记载隆武元年至永历五年的史事。本书所记在时间上前后不到七年,但却是南明史上极为动荡、极为惨烈、极其重要的一段时期。钱澄之对这段历史的撰写,所怀感情极为浓烈,而作为史书的载叙却平实严谨,比较客观。此外,本书所记史事之下多系以相关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