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陈登原已出版或未出版图书及论文, 并附有其长子所撰陈氏年谱。从类别上分, 主要包括哲学类、经济史类、文献学、教材类、文化史类、文学类等。
《民国文存·清初五大师集(卷4):朱舜水集》主要内容包括:舜水先牛行实、舜水先生遗车、舜水先牛别传、勿斋记、立庵记、德始堂记、高枕亭记、书《读书乐》卷后、汉唐宦官论、《孙子兵法》论、忠孝辩、书剑堂说、孝说、敬斋箴、祭工侍郎文等。
本书为朱昌颐自咸丰庚申(1860)四月至辛酉(1861)十二月的日记。日记记录了朱昌颐自1860年逃难至陕西的一路经过,及在陕西的生活状况,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时局。书法随意,笔墨精到,并配以释文,日记后还有其子朱元庆所撰之《朱朵山殿撰行述》。本书既可作为研究清末历史之用,亦可作为书法作品欣赏。
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万历三年,曾历任知县、推官、刑部主事、江西佥事等。明亡后,又入鲁王政权任礼部侍郎兼詹事,继而进焉本部尚书。清军入绍兴后,绝食而亡,他一生多次任官,又多次被罢黜,于是只能放浪山水以自遣。其诗文涤除尘秕,务臻秀险。尤其擅长游记,描山摹水,自成一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山水田园诗得陶渊明遗意。王思任著作颇丰,单行著作有《律陶》《讳庵文饭小品》《王季重先生自叔年谱》《祁忠敏公年谱》等,又有明刻《王季重先生集》九种九卷、《王季重先生文集十三种》十三卷等合刻著作流传。《浙江文丛:王季重集(繁体竖排版)》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基本丛书中的《王季重十种》为底本,并参校了明万历间刻《王季重集》八卷本、崇祯间刻《王季重集》十五卷本、明刻《
《国朝两浙科名录》,不分卷,清黄安绶编,是收录清代浙江乡试中式者的科举名录。黄安绶,字蓓园,杭州府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清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汀漳龙道道台、福建按察使。咸丰四年(一八五四),黄安绶在京师仁钱会馆支持下编撰《国朝两浙科名录》,收集《浙江通志》,各府、县方志,《昊兴科第表》,《嘉禾科第钞》等史料,详加参窍。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十月开雕,七年(一八五七)夏刻成刊行。《科名录》成书后多次增刻,现浙江图书馆藏七种刻本。此次出版《浙江文丛:国朝两浙科名录》,选取浙江图书馆馆藏咸丰七年刻本光绪末增刻本,影印出版。此本在各种增刻本中收录最多最全,下限至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癸卯恩科,是废除科举前浙江一场乡试。
《湖湘文库:陈鹏年集》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49年。四、甲编文献以点校后排印、据原本影印及数据光盘三种方式出版。五、除少数图书以外,一律采用简体汉字横排。六、每种图书均由今人撰写前言一篇。甲编图书前言,主要简述原作者生平、《湖湘文库:陈鹏年集》主要内容、学术文化价值及版本源流、所用底本、参校本等。乙编图书前言,则重在阐释该研究课题的研究视
潘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祖籍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但有人认为,从他父亲一辈起,他家实际居住在巩县。潘岳的祖父名瑾,曾为安平太守。他的父亲名芘,曾为琅邪内史。他的从父潘勖在汉献帝时为右丞,《册魏公九锡文》即出自其手笔。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藻清艳”,被乡里称为“奇童”(《文选·藉田赋》李善注引),长大以后更是高步一时。司马炎建晋后,潘岳被司空荀□召授司空掾。后因作《藉田赋》,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十年之久。咸宁四年(278),贾充召潘岳为太尉掾。后出为河阳县令,四年后迁怀县令。后调补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永熙元年(290),杨骏辅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杨骏被诛后,他被免职,不久又选为长安令。元康六年(296)前后,回到洛阳。历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在这一时间,他经常
颜延之的作品庄重典雅、凝练而又含意丰富。具体来说,他的诗文大量用典,充满骈语偶句,十分注重字词的选择与锤炼,个人特色非常鲜明。由于其作品用事缛丽,且常常拓展词义用法,甚而创用新词,因此有些文辞晦涩艰深,不易研读。除《文选》所收录的《赭白马赋》、《五君咏》、《陶征士诔》三篇有六臣旧注外,其余的作品历来无注,这使得对这位重要作家再深入研究变得困难,李佳校注的《颜延之诗文选注》意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颜延之诗文选注》所选颜延之46篇作品中,除上述三篇有六臣旧注外,皆为校注。
《杨恩寿集》内容涵盖古今,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等。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包含二十篇专题论文的《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一作的最后二行字得以输入电脑。至此,继“东北亚史”、“元代政治史”以后的第三个专业方向“中西交通史”史的系列著作终于完成。本书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域(中西亚)、南海(东南亚)的历史地理研究论文集。作者别具只眼,运用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对他人容易忽视的历史地理、文化现象、飞禽走兽等诸多方面,作了饶有趣味的考证研究。《伟观陈锦东方娱乐“斗鸡”传考》引用史料,详述我国自周代至明代的斗鸡盛况,还指出位于今中南半岛的“扶南国”、今巽他群岛的“阇婆国”、“三佛齐”都曾出现类似的娱乐。《旁岛泺舟明代香山陆海形势与澳门开埠》一文,则对澳门在明代的地理状况和开埠初期历史作了研究。诸如此类,颇能开眼界,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