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共分五集,前四集每集十六卷,第五集为十卷。这部书内容繁富,评论精当。历史风云、文风诗艺、经籍传注、典故沿革、科举礼仪、民俗风物、天文地理、阴阳象纬、姓族谱牒、仙梵医数,一时网罗。作者对宋代的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经济状况,对宋代以前的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着力犹多;严谨细致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资料的价值自不待言,内中一些观点也颇有见地。作者对诗歌的评点也是慧眼独具,后人就曾汇集书中有关论诗的部分,以《容斋诗话》之名刻印行世。 《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即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 学士大夫争欲传袭 ,其后的历朝历代文人学者莫不赞誉有加。历来被认为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重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容斋随
中国是诗的国度、文的国度,古代诗文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为了便于诗文的普及和收藏,自古以来就有一些学者仁人在做着遴选编纂的工作,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的选本涌现出来,泽被当世,并且穿越历史的时空,流传下来。古人编辑的诗文选本为我们保存了不少名篇佳作,也为我们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审美趣味提供了依据。古 人在筛选篇章、分门别类、议论评点和抄录刊印的过程中向我们客观地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诗文的理解和审美尺度,为我们追寻古代文学观点的流变打开了通道。
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浙江台州黄巖南塘(今屬温嶺》人。南宋晚期江湖派的重要作。 戴氏生存於南宋末年偏安之時,長期浪遊江湖,見聞頗廣,獨工於詩。嘗登陸游之門,主張詩作內容應有益於人生,反對單純的『流連光景』其詩篇多抒發愛國傷時、關切民牛疾苦之情。風格正大醇樸,清健俊爽,天然淡雅,自成一家,在宋代文學史上有地位。 《石屏詩集》,在宋代曾多次編選刊行。明弘治間,以家藏抄本,重加校勘編定為十卷本,後收入《四部叢刊續編》。另有清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州叢書甲集》本、 《兩宋名賢小集》本、 《南宋群賢小集》本、《宋詩鈔》本等。本次,據弘治本為底本,並參校他本進行整理。書後附錄有其父戴敏才《東皋子詩》及族人的詩篇二百多首。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庚午(28)日这天,公卿、列侯、诸将、匈奴单于、四夷朝者数万人,聚集在许昌附近颍阴曲蠡(今河南临颍)的繁阳亭。当汉代最后一个帝王刘协把皇帝玺绶移交给一个青年时,历时400多年的汉帝国已正式宣告结束,一个新的王朝魏国已正式诞生。禅让的典礼结束后,这位青年还站在受禅坛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许久,他才环顾了一下周围的大臣,慢慢地说出了一句意味良深、分量极重的话:虞舜、大禹的事情,我今天终于知道了。 这位青年就是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这一时刻离他34岁的生日已没有几天。回忆起34年来动荡不安、辛苦备尝的生涯,他的这一番感慨,确实是历经沧桑的人生体验。
曾国藩初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集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以及统帅者、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被誉为“中华千古完人”。 曾国藩历来被奉为政界的官场楷模,三十七岁就官至二品,这在大清历史上*。其政声卓著,治民有言,保官稳,宠辱不惊,体悟积淀的官场绝学是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且作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能够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人,在岌岌可危的政局中,以孤焰之力力挽狂澜,组建湘军,亲临战场,力保大清危局。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晚清“同治中兴”之局骤然出现。他崇尚气节、克己唯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深受世人尊崇。其学问博大精深,深悟理学旨趣,将义理、考据、词章、经济划归理学,不愧为近代
《宋诗精华录》共选宋129家诗685首,另附100条摘句,分列四卷之中。四卷之分“亦略如唐诗,分初、盛、中、晚”。他说:“天道无数十年不变,凡事随之。盛极而衰,衰极而渐盛,往往然也。今略区元丰、元祐以前为初宋;由二元尽北宋为盛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秦(观)、晁(补之)、张(耒)具在焉,唐之李(白)、杜(甫)、岑(参)、高(适)、龙标(王昌龄)、右丞(王维)也;南渡,茶山(曾几)、简斋(陈与义)、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杨(万里)为中宋,唐之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也;四灵(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以后为晚宋,谢皋羽(翱)、郑所南(思肖)辈,则如唐之有韩偓、司空图焉。”(卷所加总案)四宋之分,虽学自四唐,但大体上是符合宋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