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选编的一部古代散文集。 《古文观止》编定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共十二卷,以年代为经、作家为纬,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排列,选录自春秋战国至明末三千多年间的名作222篇,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与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散文所取得的*成就。鲁迅先生在《集外集?选本》一文中说: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不可轻视。凡选本,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更流行、更有作用,册数不多而包罗诸作,固然也是一种原因,但还在近则由选者之名位,远则凭古人之威灵,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 吴楚材和吴调侯选文的初衷是 杂选古文,原为初学设也 (吴楚材《例言》),因此选编时,他们 集古人之文,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影响深远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编者以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曾文正公家书》为底本,采用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完整收录,绝无删节。更加在原书内容基础上,补充曾国藩家人对应的来信,形成了这本《曾文正公家书》(增补版)。随书附赠《曾文正公家训》(增补版)。 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 增补的家人来信,综合参考了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版《湘乡曾氏文献补》、海南出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沼、台榭、府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筑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古代城,特别是汉都长安最重的历史文献。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宋联奎序断为“后汉人撰”;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期”。各说虽有不同,但都以如淳、晋灼、刘昭注书已引黄图为据。这个根据当然是很确凿的,三位注家姨既引此书作注,足证在他们的时代此书已问世了。如淳为三国曹魏人,曾任魏国陈郡丞,他撰汉书注多次引用三辅黄图,
严羽生前究有多少著作?至今还未搞清楚。可以断言的,是决不止现存这两种,一定还有很多,或已亡佚,或有所存留而、倘未发现。在《庐陵客馆雨霁登楼言怀寄友》诗中,他自言“徒事百卷文·未返一竿钓”。至元庚寅(12(1)O)黄公绍为《沧浪吟卷》作序·说他所看列的《沧浪吟卷》,已是“盖仅有存者”,“犹存什一于千百”。后来朱霞作《严羽传》时,也还提到此点:“先生辟地江楚,诗散逸为多,至元间邑人黄公绍搜存稿仅百三十余篇,为序而传之。”可见他的诗在至兀间已大部散逸。 朱霞传记中曾提及严羽的诗论,云:“论诗推盛唐·谓后之过高者多法汉魏而蔑视盛唐,不知诗之众体,至唐始备,唐之不能为汉魏,犹汉魏之不能为唐也。因言古制有可以行之j代而不可行于后 世者,非三代之制不善也,时不同也,诗亦若是已耳。又日:诗有另别才,非关
本书是《百年河大国学旧著新刊》系列之一的《天问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编年、从《天问》中所见屈原的唯物论思想、《天问》的写作年代及地点、《天问》对于上古史研究的贡献、从《天问》中所见的春秋末年楚宗庙壁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