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清代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撰、校刊,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刊刻的《曾文正公家书》是现存曾国藩家书中、经典的版本。《曾文正公家书》乃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为广泛的作品,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也堪称世人修身、持家之经典读本。《曾文正公家书》囊括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写的家信,内容非常之广泛,有的谈家常琐事,有的讲做人的道理,有的论治学的方法,有的说处理人际关系和为官之道。同时,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本《曾文正公家书》以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的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对整理。采用大号字繁体竖排的方式排版装订,更具古书风貌,是收藏送礼之
翁心存是翁同龢之父,咸丰晚期一度入阁拜相,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朝廷重臣。本次整理,《诗集》增补为十八卷,增补了《知止斋遗集》手稿中的诸多诗作及翁氏后人翁宗庆手中珍藏的手稿诗卷。《文集》则从无人编辑整理,这次将文厘为二十九卷(另有赋二卷),是对翁心存文的首次编辑整理,也是重要的近代史科和文献成果。
由清代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撰、校刊,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刊刻的《曾文正公家书》是现存曾国藩家书中最、经典的版本。《曾文正公家书》乃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最为广泛的作品,是曾国藩一生思想经历的生动反映,也堪称世人修身、持家之经典读本。 《曾文正公家书》囊括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写的家信,内容非常之广泛,有的谈家常琐事,有的讲做人的道理,有的论治学的方法,有的说处理人际关系和为官之道。同时,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本《曾文正公家书》以传忠书局于光绪己卯年(1979年)的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对整理。采用大号字繁体竖排的方式排版装订,更具古书风貌,是
苏洵字阴允,人称老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禅符二年(一○○九),卒于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享年五十八岁。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佑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帐方阵荐,得识欧旸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厚之风,并荐陶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辽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陶试策论于舍人院,陶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陶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舆陈州项城令姚辟阳令眺辟共主修撰。书戍,方奏未报,赍志以殁。苏洵一生著述甚富,有藩蕴一百卷(舆眺与合修)、谥法三卷、易传十卷(未完稿,后由苏轼续成)、皇佑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校文、笺疏,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
一、本書考述對象,原則上為唐前別集。雖人唐而傳統視為唐前者,亦人列。如沈婺華之《沈后集》,沈后虽唐贞观初尚存,然世以陈后主皇后视之,故予敘錄。有爭議而難以確定者,亦人列。如《隋書.經籍志》著錄陳沙門《釋嵩集》六卷,釋嵩或即為由南北朝入隋進而人唐之釋慧。嵩,然難以遽定,亦加敘錄。 二、人選之集,盡量按照作者卒年確定其所在朝代,並以此為據,確定其別集所在朝代。如《陶淵明集》,依《隋書.經籍志.》歸人南朝宋,而不依傳統習慣歸人束晉。又如《蕭琮集》,《隋書。經籍志》歸其集於梁,其人實已人隋,故本書不依《隋志》,而徑歸其入隋:但開國帝王(或類似情形)之集不循此例,一般置於其所創朝代之首。如曹操為漢人,《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