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插图版)(套装共6册)》具有以下特点:1.原文:甄选经典底本,再现原版风采。2.注释:选取后世考据,逐一点校。3.译文:综合参考各家译文,引经据典力求信达雅高度完美。4.插图:配置精美插画,文图对应,相得益彰。5.批注:名家批注,奇文共欣赏。6.专用环保护眼的优质轻型纸印刷,墨韵清晰,实现一流印刷品相。7.版式设计美观大方,文字竖排,古韵淳朴。8.纯正手工线装制作,庄重典雅;精美函套,再显大家风范。9.耿绢包角,精致高档;告别胶装,实现绿色环保的出版宗旨。
金圣叹腰斩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么,金圣叹的批评本《水浒传》是不是被腰斩的?他为什么要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和金圣叹的批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所批评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究竟有没有独特的魅力?为解个中之谜,敬请阅读《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上下)》。
《西游记整理校注本(套装共3册)》以世本为底本,唐僧家世部分以明刊《唐三藏西游释厄传》(简称“朱本”)为底本。底本的缺文和明显的讹误首依明刊《鼎锲京本全像西游记》(简称“杨闽斋本”)、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简称“李本”)、《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简称“闽斋堂本”),诸本间差异又难以裁夺的,又比对了明刊朱本和明刊杨致和的《西游记传》(简称杨本);次参清刊本《新说西游记》(简称“新说本”),并在回末的《校记》中逐一注明。鉴于“人文本”的广泛影响,就其所作的勘误也在各回的校记中注出。底本、参校本等相互抵牾、又皆不能允当者,再依次比对清刊《西游证道书》(简称“证道书”)、《西游真诠》(简称“真诠”)、《西游原旨》(简称“原旨”)等,作出准确的选择。通过反复的比对和斟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拥有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世 说 新 语 德行** 仲举礼贤 / 2 叔度之器 / 2 泰山桂树 / 3 难兄难弟 / 3 舍生取义 / 3 割席分坐 / 4 形骸之外 / 4 急不相弃 / 5 王祥事母 / 5 王戎死孝 / 6 郗公吐饭 / 6 顾荣施炙 / 7 周镇漏船 / 7 长豫谨慎 / 7 不卖的卢 / 8 阮裕焚车 / 8 简文鼠迹 / 9 范宣受绢 / 9 不忘根本 /10 殷觊弃官 /10 试守孝子 /10 罗母焚裘 /11 身无长物 /11 纯孝之报 /12 言语第二 月中无物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脂砚斋这个名字*是与《红楼梦》密不可分,从他的评语中可以看出,脂砚斋与曹雪芹关系密切,但他们究竟是什么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他们就是同一个人,有的认为脂砚斋是书中史湘云的原型,也有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的亲友。无论脂砚斋是什么人,他对《红楼梦》所作的批评,则的确是给本来已经精彩无比的大观
《再生缘》是天才女诗人陈端生创作的一部叙事言情的鸿篇巨制,被誉为清代弹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全书生动讲述了孟丽君女扮男装中状元,一路升迁至宰相,助夫雪冤得团圆的故事。国学大师陈寅恪评价说:“《再生缘》实弹词体中空前之作,而陈端生亦当日无数女性中思想很好之人也。”小说据弹词改编而成,以散文易韵文,更适合现在读者阅读。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文学巨著。全书分为12卷,收录短篇文言小说491篇。蒲松龄在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传统的基础上,以隽永之笔、博爱之情,取得了中国文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本书也
此《虞初》一书,汤临川称为小说家之“珍珠船”,点校之以传世,洵有取尔也。独是原本所撰述,尽摭唐人轶事,唐以后无闻焉,临川续之,合为十二卷。其间调笑滑稽,离奇诡异,无不引人着胜,究亦简帙无多,搜采未广,予是以慨然有《虞初后志》之辑,需之岁月,始可成书,先以《虞初新志》授梓问世。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核,文隽而工,写照传神,仿摹毕肖,诚所谓“古有而今不必无,古无而今不必不有”。且有理之所无、竞为事之所有者,读之令人无端而喜,无端而愕,无端而欲歌欲泣,诚得其真,而非仅得其似也。夫岂强笑不欢,强哭不戚,饾饤补缀之稗官小说,可同日语哉!学士大夫酬应之余,伊吾之暇,取是篇而浏览之,匪惟涤烦祛倦,抑且纵横俯仰,开拓心胸,具达观而发旷怀也已。康熙癸亥新秋,心斋张潮撰。
社会谴责小说,以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和种种弊端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尽管存在鲁迅指出的『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缺点,但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它们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笔锋犀利辛辣,鞭辟入里,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其中影响*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号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又名宝凯,小名凯,字伯元,别号有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二春居士等。江苏武进人。从1903年至1905年,李宝嘉在《世界繁华报》上推出《官场现形记》,随写随刊。按计划,该书分为十编,每编十二回,可惜在第五编尚未全部完成之时,李宝嘉便因病离世。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官场现形记》只有六十回
本书上接汉魏六朝,收录唐五代拥有代表性的各类笔记小说39种,其中如《酉阳杂俎》、《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玄怪录》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著作。
《大全集:绣像全本三国演义(珍藏本)》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全集:绣像全本三国演义(珍藏本)》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拥刘贬曹”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
本书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戳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封神演义》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有姜子牙、哪吒等生动、鲜明的形象,后以姜子牙封诸神和周武王封诸侯结尾。
作为一部以佛教取经传说为主要题材的作品,书中自然有不少的宗教思想,像空无思想、禁欲观念等。从一个角度讲,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也是收敛人欲、净心、斩绝人性“恶魔”,使思想进入佛教虚空之境的过程,是信仰归顺佛教的心灵完成史。但是,出于作家的认识的深刻性,对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及其祖师、门徒,都有嘲讽的批判,孙悟空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为宗教服务的,但其具体的斩妖杀魔,以斗争求胜利,以战争入佛境的思想、行为又与佛教是相违背的;尤其是对六根清净的佛祖公然纵容门徒收受钱财的描写,显然就把一个自诩四大皆空的佛祖置于十分尴尬的地位。对道教,作品也流露出明确的批判倾向,书中道士,几乎没有几个善良有德之辈,差不爹都是蛊惑人心、妖言惑众、伤天害理、误国祸民的邪恶之徒。所以在思想上,《西游记》有
。。。
清之毛氏父子,以己意删修明初原璧,尊蜀汉,抑曹魏,盲从正统,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坊间。今周泽雄在《周泽雄新批三国演义》中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取精用弘,纠谬清源,识原著之本真,辨人物之初衷;又匠心别裁,凿他山之石,引人文之光,立古国瑰宝于世界文学之林。周氏站在多元社会和文化批评之视角,以正史佐演义,借百家寻文心,笔墨精警内敛,姿态允执厥中。每回末之主题总评,尤可瞩目:点明主旨,映照全局,鲜活文字,灿烂精神。不读《三国》,焉知曹刘;不观此评,何以续进?古典文学批评样式,自当如此赓续传统,守正出新!
清之毛氏父子,以己意删修明初原璧,尊蜀汉,抑曹魏,盲从正统,一切旧本乃不复行于坊间。今周泽雄在《周泽雄新批三国演义》中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取精用弘,纠谬清源,识原著之本真,辨人物之初衷;又匠心别裁,凿他山之石,引人文之光,立古国瑰宝于世界文学之林。周氏站在多元社会和文化批评之视角,以正史佐演义,借百家寻文心,笔墨精警内敛,姿态允执厥中。每回末之主题总评,尤可瞩目:点明主旨,映照全局,鲜活文字,灿烂精神。不读《三国》,焉知曹刘;不观此评,何以续进?古典文学批评样式,自当如此赓续传统,守正出新!
《西游记》是一部散发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神魔小说的*之作,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其想象新奇、出神人化,已臻登峰造极之境界,故得以历时近四百年而不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清代学者张书绅曾评价道:“《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日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自幼聪慧过人,但科考不利,长期靠卖文为生,晚年出任长兴县丞,后因痛恨官场的尔虞我诈,愤而辞官回乡,历时八年,著成《西游记》一书。该书以唐代高僧玄奘赴天竺(印度)学习并带回佛经的真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