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谈论的对象是明中叶江南才士诗。明中叶时,江南城市在全国来说,经济最发达,思想最活跃,文学艺术也最早表现出新的趋势,其主要代表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才士”、“才子”的一批文人,最有名的,就是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渭。他们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强烈的个性精神与社会势力间的对抗。“纵放”是诗人自傲自负的性格和自由精神的显现;“悲歌”则是在社会的压抑和自我的矛盾中怅惆失路的产物。
《月挂一轮灯--寒山诗提纲注解》分提纲、提纲注解及附录三部分。《月挂一轮灯--寒山诗提纲注解》提纲是对寒山诗依据其内在理路重新加以编排并加章节小节标题。提纲注解在章节小节标题下皆有释题,在诗下有注有解,注解都尽量简明扼要,注以难字与佛教专有词汇为重点,解则着重发挥诗所含的深旨。经作者孟晓路如上的整理,如今呈现于读者面前之寒山诗乃不期然成为一篇天衣无缝的文章。附录三种,包括两篇寒山诗序及原寒山诗集。
《禅月集》是唐末诗僧贯休的诗歌别集。本书是部对《禅月集》进行专门校注的著作,以四部丛刊景宋本为底本,参以毛晋汲古阁本、全唐诗本等诸本,勾稽其他文献材料,对诗集作品文字作勘定,对与诗歌相关的名物典故、义理观念包括冷僻语词作注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最为根本的基础。
《道璨全集校注》主要内容包括:徐竹堂园亭三题、仙巢海棠洞、野水横舟、月窟、迎汤先生晦静、寄知侍者无阗、题善住阁、湘南渊上人求雪坡诗、和金山昙书记韵寄仟弁山、送黄提干松冈、潜上人求菊山、题水墨草虫、过桃花寺怀东叟等。
清诗是承元,明两代颓风之后,重振唐、宋盛音的中国文学珍品。作者把清诗象征性地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其中春、夏两季允为清诗的鼎盛期。顷、康两朝为清诗之春,雍、乾两朝为清诗之夏。这一个半世纪中诗人辈出,诗坛极度繁荣,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文学道产。本书着重介绍清诗春、夏两季的面貌,举凡诗人铁事,诗作析赏,均能深入浅出、雅俗兼顾,描绘出一个清前期诗的简明轮廓。
本书从《杜少陵全信》中选出了各类体裁的杜诗代表作350首。因所选的尽系名篇佳作,人民性强,参照(宋)罗大经的诗他人好诗如喝醇酒之说,书名即曰《杜甫诗醇》,简称《杜醇》。本书是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诗歌爱好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杜诗教学者和海外爱好古典诗歌的华人华侨而选注的。千百年来,研杜、注杜者甚多。本书注中往往引用了他们的成果。除仇兆鳌《杜诗详注》外,主要还有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钱谦益《杜诗笺注》、浦起龙《诗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和王嗣奭《杜臆》、施鸿保《读杜诗说》;以及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五合注的《杜甫诗选》;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邓冠英、聂石樵选注的《杜甫选集》,等等。
西汉至隋朝的诗歌,以前亦常称为八代诗,起讫时间约自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前后包括800余年的创作和流传历史。这是我国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诗之间一个漫长而重要的阶段,在诗歌史的长河中,堪称是《诗》骚之流、唐诗之源。本书选150位诗人,530余篇作品,其中包括无名氏作品100余篇。对选入的作品选分朝代,然后大略依照诗人生年顺序排列。由于划分朝代在先,而诗人归入哪个朝代是按惯例以他出仕来定的,于是有时不免与年龄排序舛逆,因此出现年长的诗人反而排列在后,并由此而出现同时酬唱的诗篇分属不同朝代的情况。对此祈请读者鉴这,好在此类例子并不多。撰写诗人简介、诗篇题解、注释、评析,对往哲今贤的意见多有参考,凡引用均予注明。诗歌正文一般不作较记,如其异文有关涉诗意理解者,则一并加以注出。
《辽金元杜诗学》吸收了前人、今人对辽金元三个时期的杜诗学研究成果,并一一做了注明,在此先行谢过。辽金元三代杜诗学尚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拙作只堪当抛砖引玉之砖,如能成为大家的铺路之基、垫脚之础则幸莫大焉!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建安诗人中,曹操的对酒当歌、曹植的名都白马、王粲的登楼赋哀、陈琳的饮马长城……,星辰灿烂,谱出了中古文学的佳音。建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正是建安风骨的精髓。或曰:建安风力尽矣!然而,建安风骨,仍然是今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所在。
本书收录了蔡召华传世诗集《爱吾庐诗钞》、《细字吟》、《草草草堂草》、《缀玉集》。其中《缀玉集》为集《玉台新咏》之诗句而成者,颇具巧思,读者叹为巧夺天工。
阮籍(210-263),字嗣宗,魏晋之际诗人,的“竹林七贤”之一。他身处乱世,虽有“济时志”,也只好佯狂避世,力图从诗歌、哲学、音乐和酣饮中寻找安慰。本书所选其八十二首《咏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有着重要的地位。诗人以优美飘逸的笔调抒发其浓郁的“忧生之嗟”,通过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飞鸟意象、审美距离等多种象征手法,化实为虚,使人生的苦难与艰险在诗人笔下变得空灵甚至潇洒,为后代诗人抒情言志提供了一个样板,被誉为“旷代佳作”。本书翻译是美籍不者吴伏生与英国诗人格林鹿山的合作成果,为阮籍《咏怀诗》个诗体汉英对照译作。
《湖海文传(精)》、《湖海诗传》是清代中期两种的诗歌和文章选本,皆受好评。阮元称《湖海文传》实与《诗传》并重,而尤重于诗。《湖海文传》的编选经过长期酝酿和积累,成书在嘉庆十年,由王昶孙绍基刻于道光十七年,同治五年刻成。《湖海文传(精)》七十五卷,选181位作者,823篇文章,涉及文体28种。入选文人有王鸣盛、邵齐焘、戴震、纪昀、钱大昕、毕沅、王念孙、段玉裁、章学诚、彭绍升、汪中、阮元、王引之等,多为一代学术翘楚。文体以考证类的论、辨、序、跋、书以及学者的传记文类最为重要,文学性选文少,形成其以学者之文、学术之文为主的特色,反映出乾嘉时代的文章风气。《湖海文传》也有辑佚和校勘价值,所载大家文章与通行本文字颇有不同,可以与其文集作比勘。
元代方回所编《文选颜鲍谢诗评》四卷,专取《文选》所录颜延之、鲍照、谢灵运、谢瞻、谢惠连、谢脁之诗,各为论次。黄稚荃1932年开始针对方回所评加以补充,广收材料、细致排列,1945年手抄成《文选颜鲍谢诗评补》四卷。体例上保持了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的原有编次,在此纲目下扩充之。林孔翼对此手稿本所引文献重新核对,并出校记。黄氏此稿成成六七年来,从未公开出版。影印此书,一方面对颜、鲍、谢等南朝诗歌研究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真实保存黄稚荃的书法真迹,将这位"蜀中才女"的书法造诣展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