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全集注评(上中下)(精)》是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在前贤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竭泽而渔”的方法搜料,以认真审慎的态度对李白的全部诗文重新整理编集,删除伪作,补入遗诗逸文,并进行注释、评笺和品评,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大家经典,雅俗共赏,《李白全集注评》真正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对于普及李白的诗文,传承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之一种。《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目前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共分风、雅、颂三部。我们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唐诗别裁集》为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沈德潜编选此书前后历三十年。他主张“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故而在重点选录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的同时,亦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在古人唐诗选本中,此书选摘门庭较宽广,能注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入选作品题材与风格较为多样,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古文观止(繁体竖排版)(套装共2册)》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而译注者的论述分析精辟中肯,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的上佳读本。
《全唐诗》九百卷,康熙四十二年(一七〇三)始议修纂。四十四年(一七〇五)三月勅命校定刊刻,为置诗局于扬州。两淮盐课监察御史曹寅主持其事;在籍翰林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铉、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参预修订。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十月初一书成,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清圣祖玄烽为之序并题额,因名之曰《御定全唐诗》。是书以清初季振宜穴唐诗移(七一七卷)、明胡震亨穴唐音统签移(二三三二卷)为底本,参取内府所藏明昊琯《唐诗纪》(一七〇卷)等唐人总集、别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未能尽赅现存唐人诗作,亦间有重收、误收及小传小注失当处.然蒐集既已十得九五,所本更称名家精监
陆游是南宋大作家,爱国诗人。所著《剑南诗稿》,存诗九千多首。通行版本为明毛晋汲古阁刻本,八十五卷,现由江苏师范学院钱仲联教授校注。陆游诗稿,历代未有全注者,钱仲联教授此书实为创举。他据多种宋、明版本校订底本误字、异文,作有校记,并在汲古阁本所收之外,据各种资料辑补佚诗多首。每首诗有题解,说明该诗的写作时地;对诗中史实、典故、人名、地名等,尽量加以注明。后附陆游年表、传记材料、前人关于陆游著作的版本著录、题跋等。内容充实,为研究陆游诗作提供了较好的版本。为方便读者检索,书后附篇目索引。
《唐诗三百首》为苏塘退士定本,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上元陈伯英女史,手辑补注八卷,字梳句栉,考核精严,能令读者不假祭獭而坐获食,津逮初学,功匪浅鲜。第其书版藏李氏餐花阁中,坊间罕有其本,所以沾丐士林者恐未能遍也。爰取其书,重加厘订,付之手民,以广其传。书中体例,悉仍其旧。惟少陵《咏怀古迹》诗本五首,苏塘止录其二,不免漏。今刻仍为补入,俾读者得窥全豹。注则悉依《杜诗镜诠》,未敢窜易一字焉。
《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 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中国文学 占有重要地位。
《诗品》是我国文学史上 部专门论诗的理论著作,号称“百代诗话之祖”,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的特色,受到同时代以及后世文人的赞赏与肯定,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千多年来,关于《诗品》的研究络绎不 。时至当今,曹旭教授的《诗品集注》被公认为是 的《诗品》通行本之一。曹旭教授致力于中国诗学领域数十年,对《诗品》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本书以现存 早的《诗品》版本——元延祐七年圆沙书院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本》为底本,在正文下分校异、集注、参考三部分,综合各家版本进行校勘,广搜群籍,为疑难字句作注释,并列出其他相关材料,以便读者理解。可以说,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又在学理性之余兼顾人性化阅读。书末并附有综合索引,无论是人名,还是相关术语,都可以
本套书包括:《全唐诗(上)》和《全唐诗(下)》。本套书即据康熙扬州诗局本剪贴缩印,又附以知不足斋本日本上毛河世宁所辑久全唐诗逸锣三卷。诗局本原装十二函,函十册,今仍保持其函册原貌。为便于检索,除顺序编码而外,更于每面内侧标识暗码二种:上码为原帙函数册数(如“一○·一”,即为原十函一册),下码为顺序卷次(如“九○”),即为第九○卷》。又另编久全唐诗作者索引锣、穴全唐诗篇目索引锣二种,同时铅排付印,另装一册,与本套书二种编码相表裹,以利读者。
本书包含《中国诗史》三册,将骚体、乐府、词、散曲等都纳入广义的“诗歌”范畴,着重勾勒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诗体代兴”的演变脉络,并阐明每一时段诗歌传统与艺术形式的特色。较之此前的诗史作品,本书系统性更强,考证和分析也更为严谨深刻,并广泛引用西方理论学说。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族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目前,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施议对编选的《纳兰性德集》精选了其诗歌作品,带文明走进纳兰容若的纯净世界。
蒋方编选的《李璟李煜集》为李璟和李煜的文学作品选集。 李璟爱好文学,当时就有文名,宫廷之中又常有游宴酬对的活动,按说李琮的创作数量会很可观。但是,李璟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却很少。不知是他生前未作系统的编纂而流散不存?还是虽有编集却毁于战火而今天不能见?遍查宋人所作目录之书,均无李璟文集的记载。现在搜罗的诗词文章,主要录自《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版)与《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其文章多有非完整面貌者,然而一是存留可贵,二是虽不完整、尚可见其风貌,故选入。对于一些残损严重、难观大体者,则未收入。文章部分用《册府元龟》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所录作校订,辅以《南唐书》、《旧五代史》及《十国春秋》所载。词则据中华书局1999年2月出版《全唐五代词》为校。其中有出
杜牧,字牧之,为晚唐名家,诗文皆工,多有名篇佳构流布人口。其人生性豪俊,雄姿英发。其诗或清丽俊爽,或拗折峭健,或委婉含蓄,风流华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于清丽多变中自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文或指阵时弊,或论古谈兵,文势纵横,慷慨激昂。 罗时进编选的《杜牧集》分诗文两部分,兼顾内容、题材、体裁、风格等诸方面,各加注释、品评,按时序排列。“注释”力求准确、详尽,“品评”能抓住诗文创作或艺术上的特点,短点长评,不拘一格,往往有点睛之妙。通过这一选本,读者能对杜牧其人、其诗、其文形成一个完整而又深刻的印象。
唐诗集先秦以降中国古典诗歌之大成,同时又开启此后一切诗体形式和诗歌流派之渊源。《唐诗三百首》是清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所编,是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在中国民间影响优选的唐诗选本。从编定之初迄今二百余年来仍在启蒙教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陶冶艺术趣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基本信息 书名: 诗经(上下) 作者: 开本: *: 62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5-10 书号: 9787101111460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1.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为全本。所收书目是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以专业版本为核校底本,约请业内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2.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采用纸面精装。全套书的装帧设计雅正,精致大方。 3.定价适合,方便广大读者购买收藏。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
文学经典,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唐诗潇洒酣畅,宋词婉约曲致,元曲明快爽朗。 本书遴选古代优秀篇章,将唐宋元三个朝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透过简短的篇章折射出来。
杜甫是我国诗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圣。杜甫工于近体诗,诗风沉郁顿挫之外,又有清新婉丽者。本书精选杜甫诗,以题解、注释、全译的形式出版,以方便读者阅读。
本书选编唐宋八大家散文616篇,韩愈96篇,柳宗元112篇,欧阳修92篇,苏洵43篇,曾巩43篇,王安石70篇,苏轼120篇,苏辙40篇。每篇散文之后配级鉴赏文章一篇。本书作家按出生年之先后编排。每位作家都配有简介生平文章,重点说明该作家的散文创作成就和特点。然后编录该作家的作品及其鉴赏文字本书选文标准兼顾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选其可资借鉴、欣赏的篇目,思想内容陈腐者固所不取,文学性(情感、形象、意境、气韵等)和可读性较差的,也不收录。本书涉及的历史纪年,一般写明朝代、帝王名称、年号、给人以传统的历史印象,同时注明公元纪年,使人了解所发生的事件在整个历史时序中所占的位置。书后附录八大家散文全目,一般都以文体分类编排,以便检阅。
杜甫著的《杜甫集校注》,充分汲取前代和近人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杜诗及其解读中所包含的各方面问题,为唐诗研究和唐语言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资料。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之作,与《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曾有《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情僧录》等别名,直至梦觉,王人序本才被正式题为《红楼梦》。之后,《红楼梦》的书名便被沿袭下来,而《石头记》等名称,便很少被人使用。 《红楼梦》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贵族生活,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在如此深厚的历史背景之下,作者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王线,叙写了四大家族由鼎盛转至衰败的过程,于日常生活琐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