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是汇集《四库全书》各著录及存目书的提要,由纪昀总汇修订而成。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研究补订者代不乏人。其中胡玉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是佼佼者之一。胡氏对《四库全书总目》做了大量的匡谬、补缺工作,他博采群籍,按《四库全书总目》的次序,分别辑录,汇为一编,又对阮元的《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也做了同样的处理。方便读者检阅自己需要的材料。胡氏过世后,王欣夫整理他的遗著,编定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六十卷和《四库全书未收书目提要补正》二十卷。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纂修的一部丛书,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为了纂修四库全书,当时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称为“四库全书馆”。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馆臣每校定一部书,即写一篇提要,“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铨疏厓略”,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按照经、史、子、集四部类次,由纪昀加以整齐划一,进呈乾隆皇帝御览后,就成为《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成书后得到广泛的流传。《四库全书总目》,都是由皇六子永瑢领衔纂修的,但据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所言,实际工作是由纪昀完成的。本书为经部3册,由蛾术丛书编委会整理完成,以浙江杭州刻本为底本。繁体竖排,使用全式标点。
《〈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所选提要,以渐本《四库全书总目》为底本,以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卷端提要为参校本。《〈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共选提要1000则,大致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二是书未必重要但提要写得精彩者。 《四库全书总目》卷帙浩大,通读为难,作者是为此编撰了《〈四库全书总目〉精华录》,旨在为中等以上的文史爱好者、文科大学生与研究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相关专家提供研究信息,包括有关作者研究、文本整理与研究的成果。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
在近数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领域裹,先後出现了集中研究而处於热门状态的几种所谓『显学』,『四库学』即为其一。『四库学』之所以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从而能够向前不断地发展,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在学人的不懈努力下,有关的文献材料相继被发现、整理并出版,提供了足以推动这一研究的有利条件和坚实基础。近时,又有一锦上添花的重大发现,即现藏台北『国家图书馆』而於二〇一二年为台北商务印书馆所影印出版的《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稿本。这一尘封了两个多世纪的『四库学』文献的重见天日,势必要引起学人的瞩目,也无疑会成为促使『四库学』的研究水准极大提升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