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存目三式汇刊1》收录《武备志》93卷所载典籍,分占和度两部分,载气象、五行、云物等术,主要应用在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六个方面,图文并举。《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汇辑《武备志》所列明代古籍而成编,对于掌握古代军事战争的排兵布阵、进退之机、重负决断等决策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存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如阵图阵法、地理形势等,为他书罕载。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本册为《大六壬总归》。
《钦定四库全书(艺术类):砚史砚谱》是书首冠以用品一条,论石之当以发墨为高。后附性品一条,论石质之坚软。样品一条,则备列晋砚、唐砚以迄宋代形势之不同。中记诸砚,白玉砚至蔡州白砚,凡二十六种,而于端、歙二石辨之尤详。末记所收青翠迭石一,正紫石一,皆指 为历代之瑰宝。
《孝经刊误》·一卷 书成於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时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以《朱子语录》考之,是朱子诋毁此书,已非一日,特不欲自居於改经,故托之胡宏、汪应辰耳。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注其下曰:“抱遗经於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惑,非豪杰特起独立之士,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拟议也。”斯言允矣。南宋以后,作《注》者多用此本。故今特著於录,见诸儒渊源之所自与门户之所以分焉。 《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 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朱子以《参同契》词韵皆古,奥雅难通,读者浅闻,妄辄更改,比他书尤多舛误,因合诸本,更相雠正。朱子自跋亦称,凡诸同异,悉存之以备考订,故以考异为名。今案书中注明同异者,参证他本者不过二
中国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辑理学家传记汇编。成书于乾道二年 (1173) ,全书 14 卷。伊洛指伊川和洛水,北宋程颐曾居于嵩县西北,地临伊川。二程、邵雍等又都长期在洛水之北的洛阳居住、讲学。朱熹把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及其弟子的行状、墓志铭、遗事等传记资料,排成理学谱系并以二程为中心,溯源探流,所以称此书名。 《伊洛渊源录》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该书转述程颐《明道先生墓表》的话说,程颢“倡圣学以示人,辨异端 , 辟邪说 , 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认为只有程颢得不传之学。书中进一步宣扬二程接孟子之传,使圣经贤传的真义复明于世;又把周敦颐尊为二程的老师,规定了理学道统谱系。《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家传记汇编,专门叙述理学的源流。《宋史》沿此而特立《道学传》,并开孙奇逢《理学宗传》一类理学
《四库全书·艺术类:墨谱·墨史》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为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其书凡分四类,曰香之品,曰香之异,曰香之事,曰香之法,亦颇赅备,足以资考证也。 《钦定四库全书(艺术类):香谱 陈氏香谱》是书凡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汇为一书。征引既繁,不免以浩博为长,稍逾限制。若香名、香品、历代凝和制造之方,载之宜也。至于经传中字句偶涉,而实非龙涎迷迭之比,如卷首引《左傅》黍稷馨香等语寥寥数则,以为溯源经传,殊为无谓。此盖仿《齐民要术》首援经典之例,而失之者也。然十一家之谱,今不尽传,敬能蕾稗群言,为之总汇。佚文遗事,多赖以传,要于考证不为无益也。
《竹》十卷 元.李行撰 衍字仲,息,邱人.皇元年吏部尚、集殿大士。文。天爵《滋溪集》有衍墓志,其翰墨余暇,善古木竹石,有王、文同之高致。 文原《履素集》有哭衍二首,末注曰,仲近刊《竹》廿卷,其世罕本。浙江氏所抄者有一卷,疏略殊甚。惟《永大典》其完,分四,曰竹、墨竹,《宏》所言合。又有竹、竹品。其竹品中又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共十卷。卷各有,每二卷并一卷矣。其引繁徵,淹雅。而存之,非惟游之一端,抑亦博物之一助矣。中有有而者,自序常竹同者不,非佚也。
本书为关于竹之画法的理论著作。分四门,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其竹品谱中又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共为十卷。卷各有图。其书广引繁征,颇称淹雅。据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影印。
《四库全书·艺术类:印典(套装共2册)》以清乾隆年间宝砚山房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书中搜罗宏富,去取精审,编排合理,体例谨严。八卷十二门之架构,印史异闻,制度器用,故事诗文等皆有涉猎,堪称印林经典名著。是书卷首分载钮让《序》、让《金玉印章歌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贤自序、《印典例言》等诗文四则。正文八卷,十二门,即: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事、综纪、集说、杂録、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卷末附朱象贤侄廷诏、白长庚二跋。
《四全》是中史上模*的一部,保存了代大量文,所底本多珍善本及失已久的古籍文。《四全》的纂者『天地英所聚,卓然不可磨者,一代不十人气因此抄入《四全》的,是格,得到公的好著作。 中音上下三千年,古至唐末,直接的音料《》乏。古琴是中器中保留有多料的器之一,古琴音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美、律、法、奏法、指法等系,故有『琴道』或『琴』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百,琴曲三千首。存琴主要出自明清,多地保存了古代琴的原始料。些琴具有高的值,人解和研究古代琴、依琴及演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料。
《太玄》十卷 雄撰,晋范望注 《文志》雄所序三十八篇, 《太玄》十九。其本《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分三卷,曰一、二、三太初相。又有首、、、、搞、、、文、挽、、告十一篇,皆以解剥元,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文志》十九篇之已相异。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一一本皆合,固未有脱佚也。 注其者,白以,惟宋衷、著。至晋望,乃因二家之注,勒一。雄本《易》而作,以家卦,以首彖;以爻,以象,以文文言,以搞、、挽、、告系,以卦,以序卦,以卦,全仿《周易》。古本各自篇,望作注,析元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元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其,至今仍之。
《四库全书原版说文解字(升级版)》对人们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形声字、会意字的认识和理解,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文字之理,窥造字之因”,便是编者编撰本书目的之所在!希望读者在阅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对中国的文字有一定认知。
宋朱子撰。以后汉王逸《楚辞章句》及洪兴祖《补注》二书详於训诂,未得意旨,乃隐括旧编,定为《集注》。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为《离骚》,宋玉以下十六篇为《续离骚》。又刊定晁补之《续楚辞》《变离骚》二书,录荀卿至吕大临凡五十二篇为《后语》。而订正旧注之谬误者,为《辨证》二卷附焉。
密所编《南宋歌词》,始于张孝祥,终于仇远,凡一百三十二家。去取谨严,犹在曾慥《乐府雅词》、黄升《花庵词选》之上。又,宋人词集今多不传,并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为善本。初,为仁采摭诸书以为之笺,各详其里居出处。或因词而考证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载其佚闻,以及诸家评论之语与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见于此集者,咸附录之。会鹗亦方笺此集,尚未脱稿,适游天津,见为仁所笺,遂举以付之,删复补漏,合为一书。今简端并题二人之名,不没其助成之力也。 所笺多泛滥旁涉,不尽切于本词,未免有嗜博之弊。然宋词多不标题,读者每不详其事,如陆淞之「瑞鹤仙」,韩元吉之「水龙吟」,辛弃疾之「祝英台近」,尹焕之「唐多令」,杨恢之「二郎神」,非参以他书,得其原委,有不解为何语者。其疏通证明之功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清乾隆间敕撰,是四库全书馆自行撰写的初的提要。今存 1878 篇提要,其中 1869 篇提要完整, 9 篇提要为残篇。该书是一部重要的四库学文献,在《四库全书》诸提要稿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是此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阁书提要的基础,于研究清代学术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背景,研究其纂修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时期的表现和特征。全书从文献学史、学术政治史、思想文化史的角度首次以《四库全书》为基础考察了中国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对其代表及代表性成果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学术史上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库全书·艺术类:茶经·续茶经(套装共2册)》中冠以陆羽《茶经》原本,而从其原目采摭诸书以续之。上卷续其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续其四之器,下卷自分三子卷:下之上演其五之煮、六之饮,下之中续其七之事、八之出,下之下续其九之略、十之图。而以历代茶法附为末卷,则原目所无,廷灿补之也。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葺,颇切实用,其征引亦颇繁富。
《四库全书·艺术类:茶经·续茶经(套装共2册)》中冠以陆羽《茶经》原本,而从其原目采摭诸书以续之。上卷续其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续其四之器,下卷自分三子卷:下之上演其五之煮、六之饮,下之中续其七之事、八之出,下之下续其九之略、十之图。而以历代茶法附为末卷,则原目所无,廷灿补之也。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葺,颇切实用,其征引亦颇繁富。
本书点校整理了1234份徽州合同文书,收入合同文书之集中,数量之多,为历来之 。按合同文书的形制分为《分单》《阄书》《合同》三部分。 《分单》收录顺治十八年(1661年)至1955年共141份,《阄书》收录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至1954年共456份,《合同》收录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至1967年共637份。各部分以文书写定的时间顺序编排,每份文书均编有档案号、文书名,方便读者检索利用。 徽州文书是徽州民间档案的遗存,由历 的徽州老百姓在具体生产生活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之后又作为一种家庭档案而保存下来。它具有真实性、 性、形式多样性、系统完整性、归户性等特点。不仅在徽学研究领域意义重大,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献学、法制史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次整理以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为底本,改为横排简化字、新式标点。在繁简互换及异体字的处理上,主要依据《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本书中的明显错讹直接改正,而出出校记(个别需要者加按语)。原书中为圣祖玄烨、清世宗胤禛、清高宗弘历等名字避讳,此次整理一律复原。《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史书中之少数民族人物称呼原书给予新译名,而与原史书发生冲突,读之有不明所指之疑。此次为方便读者,特恢复其旧有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