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吟诗作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每韵编有三首对子文,从单字到双字,从三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进,内容包罗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器物、典故、史实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韵铿锵、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诵读,对启蒙儿童作对联、写作、积累文化常识等有重要的作用。
汉学家史景迁说: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 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千家诗》是中国古代蒙学书籍中影响z大的几种,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经久不衰。当前随着国学热的深入,以传授优良道德规范和文化常识为目的的传统蒙学读物,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次译注我们将这五部经典蒙学名著合为一册,根据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统一体例,进行全文注释翻译,作者在详细注释有关历史典故的基础上,采用与原文类似的韵文体把三篇读物译为白话文,读来琅琅上口。即保留了蒙学读物的优点,又简洁流畅,易于记诵。百家姓注释部分重点突出了姓氏源流,《千家诗》注释部分则重点介绍创作主旨缘由及诗中涉及的典故,按体裁和自然时令分类,易于记诵理解,是同类读物中的优秀之作。
宋代是我国词创作的鼎盛期。现在可考的宋代词人有一千四百余家,共计作品两万余首。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三家,词283首。 本书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作者外,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审美兴味。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汇集在一起,并为之作《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遂被合称为 四书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礼记》是 三礼 之一,是战国秦汉间礼仪制度、儒家思想等的资料汇编,位列《十三经》,是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本书以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为基础,抛开了《礼记》中一些讲解具体礼制的章节,精选了包括《大学》、《中庸》在内的十四篇文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读者学习《大学》《中庸》,进而了解《礼记》和儒家思想的扫除障碍。形式上以简体横排编排,版式疏阔朗目。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经,对传统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和《古论》而成,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话,为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重要资料。此次出版本书,系黄朴民教授多年潜心研读论语的成果,在具体体例上为全本导读加注释和翻译,其中导读部分洞见颇多,很有启发意义,注释和翻译则简明通俗,是一部很好的论语入门通俗读物。
《抱朴子内篇》与《外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认为道本儒末,《内篇》属道家,《外篇》属儒家。《内篇》论证神仙的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各种道教书籍;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此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抱朴子内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康熙皇帝对《智囊》倍加珍爱,赞叹其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将其列为禁书,因而在清时很少有普通人能读到。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此书在明末便风靡一时,多次翻印仍洛阳纸贵,收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的推重和喜爱。
陈曦译注的《六韬(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体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很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思想。
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书》本齐物以言 道化 ,本虚无以言 术化 ,本无为以言 德化 ,本道德以言 仁化 ,本税多民饥以言 食化 ,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 俭化 。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 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 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 《化书》以 化 为名,以万物变化之道而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周易本义》是朱熹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目前继王弼注、孔颖达疏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皆奉为正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提出的 《易》本是卜筮之书 的易学观,《本义》卷首的九图,至今仍是学者热议的话题。可以说,不读《周易本义》,就无从了解易学在宋明以后直至当代的发展源流与脉络。本书以世界书局影印武英殿本为底本进行点校。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也是*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是记录中国东汉至南朝刘宋时期士族阶层言行举止风尚与生活轶闻琐事的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史名著,全书由一千一百多则长短不一的小故事构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对中古时期政治、哲学、文学、美学及社会思想道德状况等均有涉及,是研究中国魏晋历史文化*重要的原始典籍之一。 《世说新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原文底本采用民国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世说新语》,参考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的校勘、笺疏成果。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以《世说新语》三十六篇为序,各篇之下按底本次序编目排列若干则故事,不再标出卷数:断句参考了中华书局版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但部分语句根据译文作者的理解有所调整;白话译文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以避免意译发挥离原书本意太远
《晏子春秋》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古书,被称为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全书既有子书的特点,又有诸如《战国策》等史书的风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晏子及其身边诸人物形象,所载史实,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
《孙子兵法》是中华传统经典。《孙子译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进行注释和翻译,译文准确流畅,注释周备详悉,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古代典章制度进行了深度阐发,非常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孙子》爱好者阅读,同时也可供专业研究者参考。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公孙龙子(外三种)》在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装帧设计采用布纹面精装,明快典雅,适合各阶层富有精神品位之人士捧读收藏。
《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基本也是*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 内圣 与 外王 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 德治 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 四书 ,是元、明、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重要的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