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学者在大量分析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上创立了六书理论,由于当时所见古文字资料的局限和六书理论的不完善,自许慎《说文》之后,不断有人对六书理论提出批评、修正和补充,明代学者赵撝谦潜心六书研究,完成力作《六书本义》。《赵撝谦 研究》在综合考察赵撝谦《六书本义》的基础上,对比古今学者关于六书理论的观点,就六书理论及《六书本义》涉及的俗字、异体字、古今字、同族字等文字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在程度上丰富了六书理论,对字典编纂、汉字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禅月集校注》是唐末诗僧贯休的诗歌别集。《禅月集校注》是部对《禅月集》进行专门校注的著作,以四部丛刊景宋本为底本,参以毛晋汲古阁本、全唐诗本等诸本,勾稽其他文献材料,对诗集作品文字作勘定,对与诗歌相关的名物典故、义理观念包括冷僻语词作注解,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根本的基础。
《瀛海采问纪实》是作者在欧洲与美洲的见闻观感,共分“瀛海采问”、“涉洋管见”、“西俗杂志”、“出洋须知”、“海外吟”、“海上吟”六卷,描述对象从琐碎的器物、饮食,到日常起居、生活习惯,再到城市环境、男女风俗,事无巨细,作者对中西方文明、礼俗做了一番比较研究,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历史上的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度,中国原始神话靠先秦典籍“断简残编”一鳞半爪地保留下来也是个奇迹。後来随着儒、释、道三教在中国的发展蔓延,众多的原始神话被保存下来并被各色人等加以改造,形成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神人、神事、神系,原始神话杂糅在後世流传的各种宗教神话之中。同时,以原始思维和原始信仰为基础,并以神话形式出现的各种仙话、鬼话、神幻故事、灵异传说等新神话,又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宪章录》共46卷(一作47卷),记载了洪武元年(1368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150多年的历史,所载史实共5400余条,内容涉及明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史料价值较高,可补《明史》等史料之未及。《宪章录校注》此次整理以万历二年(1574)46卷刻本为底本,以万历二年47卷刻本、明重刻本为校本,参考了明代实录、宝训、野史笔记、碑铭等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勘分析,附录诸书所载《宪章录》作者薛应旂的有关传记、碑铭、行状及相关评价等资料。
历史上的中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度,中国原始神话靠先秦典籍“断简残编”一鳞半爪地保留下来也是个奇迹。後来随着儒、释、道三教在中国的发展蔓延,众多的原始神话被保存下来并被各色人等加以改造,形成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神人、神事、神系,原始神话杂糅在後世流传的各种宗教神话之中。同时,以原始思维和原始信仰为基础,并以神话形式出现的各种仙话、鬼话、神幻故事、灵异传说等新神话,又不断被创造出来,并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书旨在通过历时性考察宋代太学制度的演变及其深刻内涵,有力揭示政治、科举等领域以及皇帝、臣僚、学官等群体对于太学的影响,详细阐述太学与文学关系中的重要命题,深入探究其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影响,从而对宋代文学视域下的太学制度研究做出具有成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