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李清照,因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际遇,创作出非凡卓异的文学作品,百代流传,千载景仰。 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风幽婉缠绵,感情浓挚,音律和谐。《李清照集笺注》是 学者徐培均先生倾力之作,被海内外知名学者称为笺释李清照集的“权威性”著作。徐培均先生广泛吸收前人对李清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借鉴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一书,另外在版本、考证、编年、补遗等方面下功夫,重新辑校李清照的作品,将她的诗、词、文汇成一书。 对于 负盛名的词作, 选用罕见的明汲古阁未刻词本作底本,校本则采用同样罕见的清汪玢辑、劳权手校本和清沈瑾钞本等。同时对诗、词、文作品尽可能作了考证编年,辨析原委,理清脉络,纠正讹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书中还收录了历代对李清照的评论资料和新撰的年谱。本书以收罗完备,
这是对吴承恩著的《西游记》的评点之作。《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以明代《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参校明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及《西游证道书》、《新镌全像西游记》等,对底本中的讹、倒、衍、夺作了校正,将异体字统一为正体字,重新分段,采用新式标点。
《酉阳杂俎》乃唐代段成式所撰的一本笔记小说,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矿产植物、天文地理、佛道鬼怪,甚至街坊俚谈野语,可谓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唐晚期笔记小说中拥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此书为“子海精华编”之一,“子海精华编”是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委托山东大学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海》整理与研究”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其对中国古籍的整理与传播,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乃至对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都具有良好的效益价值。
一九三一年,冒广生鹤亭(一八七三一九五九)先生在广州,见到雍正时云间赵骏烈刻的《后山集》。赵刻《后山集》中诗的部分是根据诗体编排的,按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顺序,共八卷,六百七十九首。冒先生在封面上题了以下的话:“行箧无任渊注本,粗读一过,尚拟检宋人诸集及地志说部,为渊补注。炳烛余年,或恐徒成结想,然书成自是不朽之业也。疚齐壬申八月朔题。” 那时冒先生不但没有任注本,还不知道陈后山诗的其他版本。隨后他即已查到陈唐刊本和马暾刊本,并发现蒋光煦别下齐《斠补隅录》中有《陈后山集校记》一种。於是在赵刻本第二册和第三册封面上,分别作了以下的题记: 雍正间有嘉善陈唐刻本,即魏衍本,无注。衍所未收,分体为逸诗,马暾本已全载。别下齐《斠补隅录》有《陈后山集》一种,乃以舊钞本、任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晏婴言行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晏子春秋》的成书和其他先秦古籍一样,并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有一个编缀、整理和形成定本的过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地理书。自成书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历代学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吴任臣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其《山海经广注》是清代第一部《山海经》注本,在郭璞《山海经注》的基础上扩大了对名物等注释范围,对郭注中较简单、未详未闻的注解做了进一步补充,对郭注的明显错误做了注解修订。注重考据,旁征博引,所引书目达530余条,对《山海经》做了全面的辑佚。在校注方式上沿袭了郭璞开创的注释模式,在治学方法论上则更趋务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本书以多种版本汇校,以求翔实、准确。译注者在对原书进行校勘的基础上,对各种术语、名词作了科学的注释,并配有白话文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代科技著作。此次修订,更换底本,增补近期新研究成果。
本论文集共收学术论文22篇,分为文献文化史研究、文学与文学文献学研究、文史新研、文献研究与考证、碑刻文献研究、书评六个专题。论文涉及清代小说戏剧的阅读、清初论词词的发展、中古韩愈声调的演变、新出唐代墓志的考释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集》《诗余花钿集》《藏园诗钞》《仪礼释宫》等专书的考辨尤为精详。这些论文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所收录的书评《〈明嘉靖刻本研究〉平议》,讨论了此书在版本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清末王先慎所撰《韩非子集解》,以宋乾道本为主,参考了藏本、张本、凌本、赵本等多种版本,利用了《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群书治要》等类书和《老子》、《荀子》、《战国策》、《史记》等著作的有关资料,吸
《老子》是先秦主要典籍之一。《老子校释》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钞本、正统道藏本等一百余种刻本,进行校勘;并引用了王念孙,孙诒让、俞樾、洪颐煊以迄近人研究所得,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