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经》为我国古代营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用指南书。它是一部论述建筑与fengshui关系的集大成专著,成书于明代。本书含《新镌工师雕斫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三卷,附《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一卷、《秘诀仙机》一卷。《鲁班经》卷所说的就是总论和一些关于fengshui以及鲁班尺的运用,还有王府宫殿、寺观庵堂等的建筑规范。第二卷主要讲人家居宅之附属部份的建造,以及各种木工器物的尺寸和样式,还有制作这类东西所需要的材料以及制作避开的日子。第三卷涉及房屋和周边环境的fengshui问题。书中重点论述了古建筑中所用的寸木尺地、片瓦只砖,以及建筑物的尺寸大小、左右前后与吉凶祸福的关系。书中还配有大量古籍影印图形的重绘版,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各种明清主流家具的形状和尺寸。 本书不仅是一部罕见的古代建筑文化集大成之作,还是
《王鼎钧作品系列: 古文观止 化读》作者化读《古文观止》经典名篇,首先把字义、句法、典故、写作者的知识背景、境况、写作缘由等解释清楚,也就使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晓白无误,写作者的思想主旨凸显,在此基础上推进.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修辞技巧、论证逻辑、风格气势等,使读者能对文章的优长从总体上加以把握、体会、最后再进一步,能以博学和自身的人生境界修为闸释古人的精神世界,此尤为其独到之处。
白军鹏著的这本《敦煌汉简校释》是自《敦煌汉简》及《中国简牍集成·甘肃卷》出版后在“敦煌汉简”释文整理方面的又一次集成之作。在简文搜集方面,对前面两书之后所发现的已公布之“敦煌汉简”尽量搜集收录,也包括几年前刚刚公布的斯坦因二探(也可能包括三探)所发现的削衣,对其中可以再整理的部分进行了联缀与重新校订。因此,从资料的全面性上来看,本书是超过之前所有著作的。 在简文校订方面,本书参考了沙畹、罗振玉、王国维、劳干、大庭修、鲁惟一、裘锡圭、李均明、胡平生、张德芳等学者的成果,结合图版及辞例对每一条简文做重新的校订,新释及改释近两百处。书后附有“敦煌汉简”出土情况等对照表,对前人的疏漏处进行了校补, 加方便学者们利用这些材料。
本书为晋杜预对《春秋左传》所作的集解,大凡人名、地名、典章、制度、词章、义理,大都精当准确,更是后世学者研究的津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李梦 生教授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为底本,参校1936年世界书局据武英殿本影印之《春秋三传》,进行了精审的整理。
这是对吴承恩著的《西游记》的评点之作。《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上下)》以明代《李卓吾批评西游记》为底本,参校明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及《西游证道书》、《新镌全像西游记》等,对底本中的讹、倒、衍、夺作了校正,将异体字统一为正体字,重新分段,采用新式标点。
《老子》是我国古代 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此次出版,约请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差异较大者则分别进行翻译,全面呈现《帛书老子》的独 值,值得期待。
《金圣叹全集》是陆林教授穷十余年之功辑校整理金圣叹作品的全集,校勘精,收录全,具有权威性,在学术界和读书界得到好评,全书计分诗词曲卷、白话小说卷、散文杂著卷三编六册,其中小题才子书是首次整理,书后附录年谱、资料等研究成果。
《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本次重版尽量改正原书的个别排校及标点疏误。因整理者已故去,处理疑误时,重点参考了原书所依底本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和旧注颇多取资的朱熹韩文考异等相关文献,并吸收了湖南大学昊钦根先生及其他热心读者的勘误成果。《韩昌黎文集校注(套装上下册)》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一八五五-一九三〇)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用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都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
《尔雅》是 部词书,因其重要,历代学者广为注释。郝懿行撰的《尔雅义疏》因成书较晚,能汲取各家之长,如因声取义、词义发展等,尤其是百科类条目重目验。因此郝疏得以广泛流传。该点校本以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校以咸丰六年刻本,经文与郭注则参校以《十三经注疏》(中华)、《尔雅校笺》《尔雅今注》等。
本书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作品全集,包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以宋本和康熙岁寒堂刊本为底本,通校各本。另有根据宋代其他文献资料辑录的补编和续补三卷。书后附录范仲淹相关传记和年谱资料,便于读者利用。
《梦影红楼:旅顺博物馆藏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为清人孙温、孙允谟绘,共230幅,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并围绕原著的故事情节,将主要人物活动表现得细致入微,楚楚动人。图中绘有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楼台亭阁、珍禽走兽、舟车轿舆、鬼怪神仙及博古杂项等,几近包括全部画科内容。仅各种人物就多达3000余人,主要人物采用“写真”技法,注重面部肤色肌纹之渲染、形神兼备。其绘画技法高超娴熟,既继承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西洋画法,既有宫廷风格的华贵富丽和文人画的内涵气韵,又有民间绘画的色彩明艳生动,通雅通俗。该画册现藏旅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花间集》是词学目前承前启后的一部选集,五代后蜀地区文人词主要收录其中。在敦煌曲子词《云谣集》发现前,它长期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词体选集。《花间集》十卷,收录18位作者的500首词作,涵盖温庭筠、韦庄等人的不少名作,大部分都是蜀地词人,选目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内容主要描写男女情思、闺阁生活、宫闱愁怨等,也不乏传统诗歌中怀古、思乡、悼亡等多元化题材。风格浓艳华美,辞采精巧,描写细腻,韵律谐婉。论者称“倚声填词之祖”。《花间集译注》文白对照,加以注释,流利晓畅,是一本适合诗词阅读入门的好书。
《唐贤三昧集》为清初标举“神韵说”诗歌理论的著名诗人王士禛所选编的唐诗读本,主要选取盛唐人诗作,凡44人,诗四百余首,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译注本,注释简明准确,今译整饬畅达,是有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作品的较为理想的注译本。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
《演繁露》为宋程大昌因《春秋繁露》而作。其正编不分类,续编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类,全书七百二十四条。其条目,少则数行,多则上千言,皆简要切题。征引之文内容博杂,遍及四部,且皆详明出处,比之两宋数
徐志钧撰写的《老子帛书校注(增订本) (精)》特点: 古老的版本:本书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迄今为止 古老的版本——《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参校《老子帛书》甲本、王弼本、傅奕本、河上本。 详细的校注:本书应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破解隶书文字通假的奥秘,探求文字背後的哲学真义。 深入的义释:本书着重从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产生老于思想的远古原始社会的背景,破除千百年来笼罩在老于身上的种种迷雾,强调其中华文化的源头与原典性质。
徐志钧撰写的《老子帛书校注(增订本) (精)》特点: 古老的版本:本书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迄今为止 古老的版本——《老子帛书》乙本为底本,参校《老子帛书》甲本、王弼本、傅奕本、河上本。 详细的校注:本书应用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知识,破解隶书文字通假的奥秘,探求文字背後的哲学真义。 深入的义释:本书着重从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产生老于思想的远古原始社会的背景,破除千百年来笼罩在老于身上的种种迷雾,强调其中华文化的源头与原典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