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十二种校释》,汇集整理了郭店楚墓竹简中的12篇重要出土文献,是古文字、古文献学界研究这批重要出土典籍的新成果,具有集成性的特征。本书不论是对于文字考释,还是文献考订,甚至是先秦儒家思想史,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12篇文献分别为郭店楚墓竹简《缁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郭店楚墓竹简《忠信之道》、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郭店楚墓竹简《六德》、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二》、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三》、郭店楚墓竹简《语丛四》,均是重要的先秦古书。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 近代著名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 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著作 、 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 。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
《杜诗镜铨》是清代的杨伦对杜甫诗文的诠注。杨伦为诠注以精简著称,不附会,不予会,不呈博,平正通达。本书是对杜诗加深了解的一部好书。本书*早点校整理出版为1962年,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排印,1980年正式出版。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杜诗注本整理本,也是杜诗整理本的经典之作。后来加入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
《释名校注》系对东汉刘熙的训诂学名著《释名》 进行注释的古籍整理著作,繁体横排,全书共计约60万字。本书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三年(1524)储良材、程鸿刊本为底本,参校中、日现存20种本子,择要出校,再详加注释。正文依据底本分条情况,按篇逐条加以编号,以便检索。校语按照以类相从原则,依内容前后排列。注释广泛征引古今各说,尽力还原《释名》原意与事实,并侧重以《释名》为节点验证名物语词的历史,以反映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本书填补了《释名》无注的缺憾,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了足资参考的线索和材料。
《伊川击壤集》是宋儒邵雍的理学诗集,通行本收录大约一千五百余首,以哲理诗为主,邵雍也因此被誉为理学诗派的始祖。 《伊川击壤集》邵雍生前尝手自编订,其子伯温又裒类成集,初刻于元祐年间,但此初刻本现已亡佚。现存几种南宋刻本多为残本,其中台北 中央图书馆 收藏的南宋末二十卷刊本(卷十系抄配)是保存相对完整的精善之本,版刻精美,脱误甚少,此次校点,即以此南宋末年刊本为底本,校以《宋集珍本丛刊》影印元刊十八卷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成化年间毕亨二十卷本,同时参校了明正统《道藏》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的两种残宋本。书末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又整理增补了《集外诗补》和《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李汉秋先生积数十年之功,汇集十一种清末以来对《儒林外史》的精彩评点,融于《儒林外史汇校汇评》一书,加以标点、校勘,既便于读者理解,增添阅读乐趣,又便于学者进行各方面研究。 本次增订版在原精、平装的基础上,新增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六万五千余字,可谓目前搜集为完备的汇评本。同时,将原收于书末的则仙评批插入正文相应回目,体例更臻完善。又加重排重校,并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错误有所订正。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与《西游记》齐名的神魔小说。讲述商纣王荒淫无道,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的故事,铺叙道教诸仙和众神来历,塑造了姜子牙、哪吒、杨戬、土行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等民间喜闻乐道的艺术形象。全书描写生动,充满奇异的想像,历代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书以清初 四雪草堂 刊本为底本,王维缇点校整理。钱伯城《前言》,原刊于本社1989年出版的《封神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内容、成书等作了详细介绍。此次出版,新增注释、插图和附录三部分,以便广大读者阅读。注释600余条,重点解释疑难字词及文化常识;插图近200幅,选自明万历金阊载阳舒文渊刊本、清 四雪草堂 刊本、清光绪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清代墨绘本《封神真形图》等。附录,选择《史记》《尚书》《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对 封神演义 历史的记载,
《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自言「平生之志舆业皆在其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学术、教学与思想进一步深化的时期。 在学术上,他对宗教史、元史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几个分支史讳学、校勘学、年代学的研究.这时都已取得了重要的成就,酝酿着新的研究课题。
《陈亮集》是宋代 永康学派 代表人物陈亮的文集,由当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邓广铭先生校点。 陈亮《龙川集》四十卷外集四卷由其子陈沆在其过世之后编成,但自元明以后已经湮没不传,流布于世的多以明成化年间永康龙川书院三十卷本为祖本。邓先生利用流传海外的珍本 南宋末年刊《圈点龙川水心二先生文粹》,将其中所收陈亮文与明成化本加以比勘,从而纠正了成化本及此后明清诸本的讹误舛乱。在逐一比勘《文粹》、成化本以及自明嘉靖、崇祯至清同治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凭借对于陈亮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的深厚基础,邓先生广稽诸说,折中于一是,希望形成一个尽可能接近内容原貌的《陈亮集》。另外,《文粹》中所收陈亮文,尚有一些篇章不见于明清诸本,邓先生据《文粹》以及《永乐大典》残卷等,使《陈亮集》的篇卷得以增补。因此该整
《国语正义》二十一卷,清董增龄撰。《国语正义》是董增龄的代表作,是采用传统注疏体形式研究《国语》韦注的著作,董增龄除进一步诠释韦注外,将汉儒相关旧说尽量搜集列出,为《国语》及韦注找到汉代学说根源。时人评此书 援据该备,自先儒传注及近世通人之说,无弗征引。又于发明韦注之中,时加是正。可谓语之详而择之精矣 。《国语正义》传世刻本仅光绪六年(1880)章氏式训堂刻本一种。在国内有两种影印本,一为一九八五年巴蜀书社影印王利器先生旧藏刻本,二为二〇〇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刻本,此外在日本也有一部影印本,是1980年日本中文出版社影印光绪六年章氏式训堂刻本。《国语正义》曾被收入《儒藏》精华编一三七册,是排印校点整理本,以式训堂刻本为底本,校点以他校、本校为主, 属于合刊本
今此《陆机集校笺》,为陆机赋、诗、文全集之整理本,整理者在诸家整理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为学界及广大读者提供一部完整、确切可信且较为深入丰富之文本。本书内容包括:前言,例言,陆机集(各篇之校勘、笺注、集评),作品辑佚(包括赋、诗、文及专著,亦均施以校勘、笺注),作品总评,附录(包括陆机年表、传记资料、序跋题识、引用及参考书目四种)。
《春秋左氏传贾服注辑述》被公认为《春秋左氏传》贾服注的最好辑本。此书分辑与述两部分,辑是对汉儒贾逵、服虔旧注的辑存,述则是李贻德对贾、服注的疏通解释。对贾、服古注的辑录,并不自李贻德始,此前有王谟辑本,但李贻德所辑后出转精,更为完备和准确,辑佚、考证成就最大。《辑述》表彰推崇汉儒,对魏晋时期杜预注及唐时孔颖达正义多有批评。同时,李氏虽持汉学立场,却并不盲从固守贾逵、服虔旧注,对贾、服注之文与义有差误之处也有所纠驳,并不迁就为文。在某些具体的问题上,李贻德也会采用杜预注中一些正确的观点。今人欲研治贾逵、服虔旧注,此书为zui佳选择。
《管子》一书为战国中后期著名的子学著述,旧题为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所撰,经历代学者考订,该书实际是经后世众人之手而成。《管子》共八十六篇,包罗万象,宏博精神,是当时各种思潮作品的总汇,广泛记录了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书中体现的政治思想以法家学说为主,哲学精神则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兼容儒家、阴阳家、兵家等流派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管子译注》是一部全注全译的《管子》读本,采用通行的明赵用贤本为底本进行标点,依据历代名家校释进行注释,并做全文翻译,力求切合原文之意。
白话诗人王梵志,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谜。野史说他生于林檎树中,多少带有些神话的色彩。而他的诗作,甚至同是宗教诗,也呈现出思想驳杂的倾向。著名学者项楚先生在通观敦煌文献中以及各种笔记小说中现存的王梵志诗的基础上,考定王诗绝非一人一时之作,在缜密详博的词义注释之后又在按语以及前言、附录中对各个王诗可能产生时代段的诗作进行了细致的厘定,分析出了一些王诗背后存在的可能的隐身作者,为进一步研究开辟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臺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编《五经正义》,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作为钦定的《仪礼》注释,编成《仪礼注疏》,成为后世*权威的《仪礼》读本,与其他唐代钦定儒家经典注疏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唐以后多次重刻,但质量良莠不齐,版本多有异同,错讹亦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王辉先生潜心数载,将此书重新校勘整理,比较异同,择善而从,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研究《仪
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增订本对全书的笺注与编年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调整,补充了大量颇具价值的文字资料与研究心得,体现了*的学术成果。
《陶渊明集校笺》,作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〇一一年曾出过修订本,改正陶集正文中的个别错字和笺注中的几处错误。此次作为典藏版推出,作了系统性的增订,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恢复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十卷本的原貌。作者龚斌先生当年校笺陶集,以陶澍十卷本为底本。信陶澍说,以为卷八《五孝传》、卷九《圣贤群辅录》(一名《四八目》)上、卷十《圣贤群辅录》下是伪作。*近几年,经反复思考与论证,认为前人判断《五孝传》、《圣贤群辅录》是赝作,证据似是而非。故恢复陶澍十卷本的原貌,增补八、九、十共三卷,编次一依陶澍本其旧,并笺注《五孝传》和《圣贤群辅录》。 二、再次校勘陶集,修订校记。本书从初版至修订版至增订版,前后共校勘三次。这次再校,仍以清
《刘蕺山先生集》,全书二十四卷,内容丰富,含括奏疏、书、序、箴说、墓志铭、墓表、行状、杂著、祭文、赋诗等文体,在诗文往来中展现出刘宗周对时政、党争、教育等国事的思考。比较有名的《人谱》《学言》《读易图说》《讲学杂解 原旨》等文章集中反映了刘宗周的理学思想,主张慎独主敬,在平实中做慎独工夫,推崇慎独之说。刘宗周对理学的推崇和发挥也进一步推动了阳明心学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局中的发展,为当时思想界提供了人生思考的方向和路径。
《唐宋散文选注》由唐代和宋代上下两册组成,选录唐宋两代著名作家52人的代表作品,共计112篇,均为历代传颂的经典,如《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醉翁亭记》《赤壁赋》等。每位作者均有简介,每篇作品均有详注和简析,是阅读唐宋代散文的上佳选本。《唐代散文选注》,张撝之选注,初版于1978年;《宋代散文选注》,王水照选注,此书初版于1963年,这两种 大家小书 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经典的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丛书。现将唐宋合为一套,以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