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的《论衡》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以 疾虚妄 求实诚 为著述宗旨,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灾异符瑞等 虚妄 之论,逐一进行辨析与批判。它采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包含认识论、自然论、人性论、命运论等的理论架构,其丰富性、矛盾性,其先进性与局限性,都值得当代读者不断研读思考。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我国zui早的典籍之一,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ji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融合了道家、儒家等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诵读《黄帝内经》,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健康意识,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修养。诵读本的形式更便于记忆和理解,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将《黄帝内经》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完整地收录了《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章全文,采用简体、横排、大字的形式,并为全文标注了拼音。让我们通过这套诵读本开始走进《黄帝内经》这本传统的神奇医学书吧。
本书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包括古文字考释、古文字与上古音、古文字与古汉语词汇、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整理、古文字工具书与数字化资源等五大专题;下编大致按书写载体和时代分类,每一类选取若干原始材料进行读解,涉及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帛、秦汉简帛、战国秦汉金文、玺印封泥陶文及其他文字等。本书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对古文字已有初步了解并有学习意愿的读者,包括文史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本学科拟考研的学生,书法爱好者等。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全书由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等部分组成,而以西天取经为主干故事。由取经的纵向行动串连各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八十一难)中设置诸种矛盾,制造许多高潮,时而惊险,时而轻松。读来神奇变幻,引人入胜。 本书系明朝叶昼托名李卓吾进行的全面评点,评点中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本书评点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对读者理解《西游记》的深层意义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水浒传》是明初施耐庵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果敢刚烈的武松,粗鲁质朴的鲁智深,仗义干练的宋江等。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改后的版本。他以文学家的眼光对《水浒传》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并加以精到评点。金圣叹的评点是中国古典小说评点的一座高峰,开创后世点评范本,影响了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脂砚斋批评《石头记》。与通行本相比,批评本融评语于故事之中,评者适时发表的独到论见,随书提点的文本妙处,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万历野获编》,明朝沈德符撰,杨万里校点。此书三十卷、《补遗》一卷,举凡典章制度之沿革、政教礼仪之兴替,以及朝廷政事、后宫秘闻、文人交游、灾异祥瑞、仙释鬼怪、民间风俗、异族大略,等等,无不记之,堪称有明一朝百科大全,向为治史者所倚重。本书以台湾史语所傅斯年图书馆所藏钞本之影印件点校。
本书收录《古观人法》《神相全编》《相法十六篇》《鉴辨小言》《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等六部作品。其中《神相全编》卷帙宏富,广采诸家,内容详备,堪当中国古典相人术集大成之作品。此书明清时流传较广,《麻衣相法》《统会诸家相法》等皆据其剪裁而成。《古观人法》与《鉴辨小言》短小精悍、眉目清朗,为文人相法之代表作品。其中《鉴辨小言》又名《冰鉴》,在近现代颇具影响力。《相法十六篇》《神相铁关刀》《白鹤仙数相法》三书文辞简易,实操性强,为术士相法之代表作品。本书搜集诸多版本,对所选作品进行了精心点校,供相法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前后跨越近百年的时间。小说开篇写汉末昏君无道,民不聊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全书以此为开端,继续深入描写了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方势力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然后,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败袁绍,北征乌桓,平定了北方,既而进兵江南;之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三国之间战争不断,各有胜负,很后都归于西晋。作者罗贯中以统揽全局的眼界,将近百年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在一起,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巨变。
《唐诗别裁集》为较有影响的唐诗选本,沈德潜编选此书前后历三十年。他主张 备一代之诗,取其宏博 ,故而在重点选录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的同时,亦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在古人唐诗选本中,《唐诗别裁集》选摘门庭较宽广,能注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入选作品题材与风格较为多样,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本书为当代西方易学研究的代表之作,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利用近数十年尤其近年来发表的出土材料,历经四十年积累而成,在《周易》的成书及其早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全书总体分为两个部分,至第六章分别探讨了《周易》传世和早期文本、古代中国的占卜哲学、龟卜、蓍草占卜、《周易》文本与蓍草占卜和诗性的想象(主要结合《诗经》)。第七章至第十二章,分别探讨了卦画、卦辞、爻辞、卦爻之间的结构与关系,以及卦序和《易》之卜筮与哲学。 本书包含了许多夏含夷教授自己对于《易》的思考、观点和独到看法,比如:他认为占卜可以看成是祷告,占卜其实是将人的愿望表达出来的过程;蓍草占卜虽与龟卜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没有实质的不同;研究《周易》应当结合经典,探寻其中反
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该书成于清王朝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作者以讽刺的笔法,细致描绘出传统儒生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社会现实。同时,小说以 儒林 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与社会风尚,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危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揭示。全书人物性格刻画细腻,讽刺手法高超,突破了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叙事方式接近现代小说的美学要求,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是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目前所见的最早刻本即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其卷首有署名 闲斋老人 的序一篇,绝大多数回末附有无名氏的总评。其序和回评是有清一代评论《儒林外史》的最重要的材料,影响颇大。
宋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深远之作。本书以现存早的元刊本《沧浪吟卷》为底本进行校勘、笺注,汇集众说,自出新见,既探索严羽诗论的理论内涵,也呈现后人对其诗论的诠释史。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于2012年,学者评价: 张健这部《沧浪诗话校笺》确实是一部功力扎实、功夫深厚、见解独到、甚具独家风格的系统整理、研究古代诗话理论著作的力作,值得向读者及研究人员推荐。 (徐志啸《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价值 兼评张健〈校笺〉》)现经作者修订,推出精装本。
汉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赋,唐代最重要的文体是诗。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诗与赋在文坛中又是怎样的景象?汉赋与唐诗之间,文学史演进又经历了怎样的渐变与转折? 本书立足于文学内部,从文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全书以诗赋二体文学为中心,以 文体秩序 (即诗赋间之关系与地位)与 文体生命 (即诗、赋在不同时期的各自发展状态)为视角,全面梳理魏晋南北朝诗赋的相关问题,从宏观(通贯汉唐间的诗赋作者和数量、题材、手法、体式、功能等)、中层(六朝正史、文论中的诗赋)和具体(专论四位南北朝最重要的文学家:陶渊明、谢灵运、鲍照、庾信)三层面,全景而多维地对汉唐间诗赋兴替作出具有概括总结与纵深描绘。由此勾勒六朝诗赋在创作和观念层面的嬗变,进而再述六朝文学的演进。
《大义觉迷录》共计四卷,此书主要内容包括雍正上谕、与此案相关官员如岳钟琪和杭奕禄等人的奏折、曾静等人的供辞等。卷一首篇即雍正上谕,多援孟子之说为据,认为 大中华 文明之实践者不须限定族属,甚至可超越族属,极力论证清朝政权的正当性。此后文字至卷三主要为曾静和张熙的供辞,谈及 华夷之变 时,曾静多援孔子之说为己用,并承认 终不能去吕留良之说。 卷四末附曾静《归仁说》一篇,尽述悔过之语,赞颂 本朝得统之正,直迈商周 。《大义觉迷录》书版遭毁,故此书仅存内府刻本。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最大程度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
《水浒传》数百年来流传极广,版本纷繁。其中明万历间杭州容与堂刻百回《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本子,它与现在通行的120回本比较,除少了征田虎、王庆的情节外,在细节描写上也有不同之处,并保留了大量韵文,对研究《水浒传》成书过程具有重大价值。署名李卓吾的眉批、夹批和回末总评,颇多精警的见解。本书繁体竖排,收入200幅版刻图像,由章培恒先生撰写前言。内文以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杭州容与堂本为底本,参校日本内阁文库本,择善而从,不另出校记。
该书是作者对清华简《尚书》类文献的全新笺释。绪论部分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尚书》的今古文之别、《尚书》的真伪问题、先秦时期《书》类文献的样貌、清华简《书》类文献的价值和意义等做了重新探讨,厘清了《尚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正文部分,针对清华简壹(《尹至》《尹誥》《程寤》《保训》《金縢》《皇门》《祭公》)、清华简叁(《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清华简伍(《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清华简捌(《摄命》)共14篇《尚书》类文献进行了周密的考证和笺释,而在字形考释、文字训诂、断句编联等方面尤见作者功力,其中不乏新见。 该书为学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可信的清华简《尚书》类文献文本,集中反映了的学术研究成果,非常便利于学者使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据说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广为传布。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其名始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之际,编撰者不详。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虽源于战争,但政界、商界亦可化而用之,适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读之启迪心智。附录《百战奇略》《曾胡治兵语录》,二者在中国军事理论领域亦有相当高的地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
清人葉燮所著《原詩》,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罕有其匹的理論色彩鮮明、思辨性突出、思想體系完整的詩學專著。蔣寅《原詩箋注》以清康熙間二棄草堂刻《已畦集》本《原詩》為底本,內容包括文本校勘、語詞注釋、義理箋證、旨趣評述以及傳記、評論等相關資料,累計徵引古今著述二百餘種,包含整理者多年來研究清代詩學的成果和心得。書後附有綜合索引,甚便讀者查閱。《原詩箋注》初版於2014年,現推出增訂本,除訂正初版若干瑕疵外,還增補了約四千字的內容,更臻完善。
本书共二十四卷一千一百余则,为作者纪晓岚在编修《四库全书》之余,搜集、抄录、创作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想象加工之奇谭异事,贯穿了劝善惩恶的思想主旨,但又不仅是简单粗陋的佛家因果报应,而加入了作为大学者的理学思辨和朴学考证,精微深入得多。内容上,反映了清中后期的社会面貌、民俗风情、市井生活,在文笔上,鲁迅誉之为 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在当时就流行一时,为广大读者争购,至今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分为《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孟子注疏》题名孙奭疏,相传是孙奭为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其体例大致符合通行之经疏样式,对经文及注文进行疏证,以通俗串讲为主。说解虽有疏误,但大致通达,亦不乏精善之见。后收入《十三经注疏》,在孟学史上有相当的影响。关于此书之作者,南宋朱熹最早提出质疑,认为是邵武士人假作,清代学者赵佑、周广业以及四库馆臣等皆有进一步的考辨。现通常认为该书为伪托孙奭之作。该书现存最早版本是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元明递修本,半页八行,即世称八行本或越州本者。八行本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本次校点,即以影印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元明递修本为底本,校以嘉庆二十一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并参校了《续古逸丛书》影印宋椠大字本《孟子》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此为首次使用八行本作为底本整理出版《孟子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