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国词创作的鼎盛期。现在可考的宋代词人有一千四百余家,共计作品两万余首。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三家,词283首。 本书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作者外,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审美兴味。
康熙皇帝对《智囊》倍加珍爱,赞叹其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将其列为禁书,因而在清时很少有普通人能读到。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此书在明末便风靡一时,多次翻印仍洛阳纸贵,收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的推重和喜爱。
分六化,每化为一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每化又分若干章,共一百一十章。主要运用道教哲学思想和儒学伦理观念,以类推比附的手法,从事物的变化中,阐述修道成仙的思想,探寻社会治乱的因由,指出实现太平治世的道路。 《化书》本齐物以言 道化 ,本虚无以言 术化 ,本无为以言 德化 ,本道德以言 仁化 ,本税多民饥以言 食化 ,三宝之一为俭,本之以言 俭化 。每化多先例举自然现象如蛇化为龟,雀化为蛤之类,从中分析哲理,以明超生脱死及修身持世之道。此即所谓 君子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 之意。《道化》、《术化》两卷,主要论出生死、入神化之道,为本体观、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四卷,主要论修身治世之道,属政治观、伦理观、修养观。 《化书》以 化 为名,以万物变化之道而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是以比较古老的《老子》文本为底本,注文同时保存了某些老子古意,并代表三国魏晋玄学思想,因此是《老子》一书*重要的注释之一,也是研究王弼思想的重要著作。楼宇烈先生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参校数十种重要版本及相关徵引著述,是目前*,也是*精审的有关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勘注释本。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公孙龙子(外三种)》在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装帧设计采用布纹面精装,明快典雅,适合各阶层富有精神品位之人士捧读收藏。
《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基本也是*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 内圣 与 外王 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 德治 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 四书 ,是元、明、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重要的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剪灯新话》四卷,古体小说集,凡二十馀篇,明瞿佑撰,开启了后世 剪灯 小说系列,并被各种小说选本收录,影响甚巨。作为明代第一部遭到朝廷禁毁的小说集,《剪灯新话》在国内流传比较少,但流播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区,对亚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传播目前一个罕见的个案。《剪灯新话》版本颇为复杂:现存国家图书馆所藏章甫言刊本、日本所藏黄正位刊本为早期刻本;朝鲜所藏《句解》本(底本为瞿佑晚年重校本);董康排印诵芬室刊本。今通行本为周楞伽校注本,主要依据诵芬室本,接近晚年定本,但早期刻本目前尚无整理本。今以章甫言刊本为底本,并将晚年定本异文悉数列出,必要时与唐传奇 源文 比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目前能体现创作轨迹的重要文本。
《申鉴注校补》,东汉荀悦撰,明代黄省曾注,今人孙启治校补。《申鉴》凡五篇,曰《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政体》《时事》论制治大要及时所当行之务,《俗嫌》评禨祥谶纬之说,《杂言》上下皆泛论义理,颇似扬雄《法言》。此次整理,是在明人黄省曾注释的基础上,对《申鉴》进一步注解,以《四部丛刊》影印文始堂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龙谿精舍丛书》本为校本。校注简约精当,足资研读之用。
明周景一先生,临明初台郡人,性耽山水,得青囊之秘,人以地仙称之,著有《地理指迷》,乾隆丁未刊行。*卷首论峦头为本,为全编立言大旨,分敛、仰覆、向背、合割四篇,概论开面;纵横、收放、偏全、聚散四篇,概论地步。二卷分论开面,三卷分论地步。后以开面、地步包括形势、星辰,为山法诸篇结束;饶减、挨弃、倒杖、浅深四篇,为立穴定向之准绳,所以补葬法之未备。四卷专论平阳,承山龙开面说起,以山洋异同为总结全书。是书析理昭畅,甲于峦理。诸家学地理者,宜以此为宗。
道家的炁功《内丹功》秘诀,都是口传心授,不见文字。写成文字时,都是用隐语和暗示。唯独《心法》一书,既想 独泄古今神圣未传之秘 ,又想 待有心者自悟 ,于是在表述口传心授的秘诀的同时,有意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错杂排列,致使粗心的读者望而却步。
《曹操集》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四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而成的。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
本书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进行注释。由与其他版本以及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有重要出入之处,则在有关的注释中加以注明,供读者参考。 \n\n本书注释办法:每篇篇题之下,均有简明内容内容提要;根据原文意思分段标点;难懂的字、词、句分别加以注释,并尽可能注明根据;每段均有译文,称为 大意 ;每篇之后有 简评 ,对各篇内容有重点进进行简要评述。原文一般采用简化汉字,个别容易产生歧义的字,仍保留繁体。\n对《孙子兵法》中历来有不同理解的某些重要词句,采取几说并存的办法,但 大意 中则主要根据编者的理解作了语释。\n为了有助于读者理解《孙子兵法》的军事理想,在注释中选用了若干有关的中国古代战例。
.
清代学者李光地于易学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等。《周易通论》共四卷,分为83个条目,其中,卷一、卷二主要阐述上下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周易》来源、卦名、卦爻、卦象、卦义、彖辞、占辞、对卦等;卷三、卷四主要论述《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涉及河图、筮法、图象、互卦及易传的思想内涵等问题。就内容讲,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当时的普及读物,李光地就曾指出: 欲读《易》者,当先看此编,内有须先知道方好读《易》的说话。 相信,该书对于今天的读者研读《周易》仍具有指导意义。此次推出的《周易通论校注》,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榕村全书》本等为校本,除对《通论》原文加以断句校勘外,对一些重要、疑难问题施以注释,从而使相关内容更为丰富。
《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收录《武备志》93卷所载典籍,分占和度两部分,载气象、五行、云物等术,主要应用在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六个方面,图文并举。《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汇辑《武备志》所列明代古籍而成编,对于掌握古代军事战争的排兵布阵、进退之机、重负决断等决策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存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如阵图阵法、地理形势等,为他书罕载。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本册为《壬窍》。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系列藏书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的普及读本,目前已出版作品共计131种.经典书目搭配典雅包装,以期为您的生活增添一分典雅与厚重. 《尔雅》是我国***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全书本 20 篇 , 现存 19 篇 , 收词语 4300 多个 , 分为 2091 个条目 ,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等. 《尔雅》还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是我国*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它首创的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它之后,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文字学、方言学乃至医药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体例.
《周易本义》是朱熹(一一三〇-一二〇〇)的重要著作,也是易学史上颇有影响的注本。其成书和流传过程颇为曲折,学人们的评价也有所出入,值得介绍和分析。 白寿彝(一九〇九-二〇〇〇)《 周易本义 考》认为, 《周易本义》底初稿,大概在淳熙二年(一一七五)朱熹四十六岁时开始起草。这时还没有《周易本义》底名称,而称作《易传》 。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朱熹四十八岁时,《周易本义》 事实上的初稿 《易传》成。此是以《易传》与《周易本义》为一书,只是有 初稿 与 定稿 之别。 但距朱熹不久的陈振孙(?-约一二六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却将 《易传》十一卷、《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一卷 分别著录,并说: 晦庵 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指略同而加详焉。 这是说《易传》与《
《宋四家词选》与《词辨》出自清代著名词论家周济之手,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世人瞩目,堪称常州词派集大成之作。前者以宋代51位著名词人分属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之下,各选经典篇目,加以评点;后者更重词学理论建构,其中《介存斋论词杂著》名句迭出,为中国词学史研究不可不读之名著,常被各种词学史乃至文学史引用,将之与全书一同比看,更能获得全面而切实的理解。此次出版,《宋四家词选》用潘祖荫滂喜斋刊本,《词辨》用谭献评本,原书评语及圈点均保留,选词以各家别集参校。后附周济传记4篇及全书选词篇名索引,以便读者。
本书收入王夫之的四部著作。 思问录 分内篇、外篇各一卷。内篇以讨论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许多科学的问题。 俟解 特别注重在个人的修养方面。 黄书 和 噩梦 是他关于政治问题的著作,书中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实际政治情况和作者对一些政治问题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