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
《儒林外史》塑造了三百多个可敬、可爱、可怜、可憎、可恶的人物,既有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也有官僚、选家、僧道、才女、侠客 各色人等在小说中进出往返,连环套接,从而构成了一人一传、前人引出后人的连轴大戏。不仅传神刻画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精准摹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世态人情,是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士文化及社会风俗的活字典。 本版《儒林外史》以清嘉庆八年(1803)镌刻的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完整收录五十六回全文;再由国学大师陈书良先生亲自主持的若水古社进行专业考校,并对各类官职典章、科举制度等知识点做精准注释,形质兼美,可读宜藏。
《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内容是对儒家典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做的注释。该书自元末至清末,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被历代学子视为求学入仕的书,在历史上曾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其政治色彩虽然已经退去,但由于朱熹所注简明扼要,准确易懂,且多引用二程、张载等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故仍是研读 四书 的书。此次推出的《四书章句集注今译》,是对朱熹所做注释的白话翻译,并对朱注中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在不增加阅读负担基础上,酌情予以注释。
《河岳英灵集》是一部反映盛唐诗歌的诗选。编者殷璠以当时人的眼光,总结盛唐诗歌,留下了这部重要的诗歌选集,为我们了解当时诗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殷璠所开创的将选诗与诗评相结合的体例,以及其评点中所蕴含的诗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此本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也是晚清藏书家莫友芝及其子孙旧藏。此本保存良好,首尾完具,又经名家手校,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 正史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 四史 。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 )、书名下加波浪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这是一套堪称名著的 名家名注 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便于普通读者阅读。《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吸收了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对《老子》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并加以今译,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介,书后附录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的释文和《老子》校定文以及参考书目等有关资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
《曹植集校注》是对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所有诗文的校勘、注释,按创作时期的先后,对曹植的诗歌和文章作了重新编排,分为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知人论世,便于读者更深地理解曹植的思想轨迹与文学艺术。 校注征引史实,诠释典故、字义,对旧注作了订正,对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的内涵与外缘作了探寻,有助于更好地体味曹植作品。末附曹植逸文、旧序、旧评以及曹植年表,对作品的阅读具有指导意义,有着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自汉始有《易经》之称,被视为 六经 之首。 本书由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陆德明释文、另有《周易略例》一卷。虽周易大都称其难读,但由于两千年来有这些易学家的不懈努力,已基本可通,其中深旨奥义足以启迪人生,嘉惠世人。 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本。此本有 万历庚辰三月二日文嘉閲 天啓七年丁卯岁三月六日董其昌观于顽仙庐 等题识。除此以外还有 宋本 毛氏子晋 汲古主人 乾学 蕙田之印 汪士钟印 等印記,递藏有绪,弥足珍贵。
王利器编著的《盐铁论校注(上下)》是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所录 论文 的结集,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领域情况的珍贵资料。这个定本是整理者继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之后的第三次整理本,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释、附录四部分,是研究《盐铁论》的基本参考书。
《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由周振甫所著,对《文心雕龙》作了逐篇逐段的简注、讲评和翻译,是从 论文序笔 入手,即研究前人的著作和创作,按照文体分类,确定各体的选文,探讨各体文的特点,比较忠实于原作的基本思想,除了可以帮助读者对《文心雕龙》比较正确的理解以外,还可以帮助读者通过《文心雕龙》对刘勰的文艺观和我国六世纪的文艺理论发展状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书末附有关《文心雕龙》中某些术语的解释。《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是目前已出若干有关《文心雕龙》著作中独具特色和颇有实用价值的读物。
《高僧传》,十四卷,梁代慧皎撰,按照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唱导十科编排,收录高僧传记二百五十七人,附传二百余人,始自汉明帝永平十年,终于梁天监十八年,凡四百五十三载。本书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早的、影响非常大的一部僧人传记,不论是内容还是体例,都为后来僧传的撰写提供了典范,堪称 僧传中的《史记》 。 本次整理以《碛砂藏》本为底本,通校以《高丽藏》初雕本及再雕本、《思溪藏》本、《金藏》本,参校以《普宁藏》、《永乐南藏》、《嘉兴藏》、《清藏》、《大正藏》本及金陵刻经处本,他书如《一切经音义》、《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法苑珠林》、《释氏六帖》、《太平广记》、《名僧传抄》等关于《高僧传》的部分亦作为参校的重要依据。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等近40家易学方面的学说,保存了大量汉魏古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四库提要》称 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矣。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 此次整理,以现存最早之足本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鳣、张惠言、阮元、孙星衍、李道平、李富孙、曹元弼等校勘名家的校勘成果,也尽可能吸收进来。书末附有23篇序跋等资料。此次推出的是简体横排精装本。
《论语集解》是两汉长期古今经学之争后出现的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吸收了汉魏时期《论语》注释的优秀成果,加之编纂者何晏等人在当时政坛和学界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影响深远,在我国的训诂史上尤其是《论语》的训释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尹子》,又称《文始真经》,分《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九篇,以 道 为核心,阐述了道气合一的生命本源论、虚无为本的修心悟道论、养性为宗的内丹养生论和圣人无我的生命境界论,思想内容丰富鸿博,是继唐代四子真经后的又一部重要道经。 本书是对《关尹子》现存四个完整注本的点校合刊。四个注本对《关尹子》分章或分句注疏阐释,或重内丹,或偏心性,或合禅入道,或融汇三教,各有特色。四个注本及版本分别为:南宋陈显微《文始经言外旨》,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宋末元初杜道坚《关尹子阐玄》,以清乾隆四年曹炎抄本为底本;元代牛道淳《文始真经注》,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明代王一清《文始经释辞》,以《故宫珍本丛刊》影印万历刊本为底本。
《理学丛书:邵雍集》收入了北宋哲学家邵雍的代表性著作,包括《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中的《观物内篇》、《观物外篇》,以及一些散篇著作。除校正文字,施以全式标点外,还对难懂的部分作了简要注释。
唐李鼎祚所撰《周易集解》是唐前易学研究集大成式的作品,该书收录了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玄等30余家易学方面的学说,保存了大量汉魏古注,《四库提要》称 盖王学既盛,汉易遂亡,千百年后学者得考见画卦之本旨者,惟赖此书之存矣。是真可宝之古笈也 。书末附有23篇序跋等资料。 此次整理,以明嘉靖三十六年朱睦?所刻聚乐堂本为底本,以汲古阁重刻《津逮秘书》本、雅雨堂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及周氏枕经楼本为校本,何楷、陆心源、惠栋、陈鳣、张惠言、阮元、孙星衍、李道平、李富孙、曹元弼等校勘名家的校勘成果,也尽可能吸收进来。 本书收入《易学典籍选刊》。中华书局此系列已出品种有(按出版先后排): 周易述(附易汉学、易例),(清)惠栋撰,郑万耕整理: 易图明辨,(清)胡渭撰,
《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中的《庄子》原文,以中华书局一九六一年七月版的《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鱼整理)为底本,参阅其他,择善而从。凡于底本有所改动者,必在注中加以说明。每篇篇首有 导读 ,概括该篇中心,指出其中的主要问题;每段之后有段意说明,而且必要时稍加评点。由于《庄子》文章义理玄虚,故除了对生字难词注明音义外,有些句子还根据上下文意略加串解。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 实事求是 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新编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繁体竖排版)》以宋干道本为主,参考了藏本、张本、凌本、赵本等多种版本,利用了太平御览、艺文类聚、群书治要、事类赋、白孔六帖等类书和老子、荀子、战国策、史记、淮南子、文选等著作的有关资料,吸取了卢文弨群书拾补、顾广圻韩非子识误、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诸子平议、孙诰让札迻等著作的校释成果,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白话左传》,顾名思义就是把古典名*《左传》译为白话,使现代读者可以读懂。但是本书又不仅仅是把《左传》译为白话而已。古代的许多东西,在今天已经变成了专家的学问,如天文历法、礼仪制度等,未必是一般的读者所能了解的。因此译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灵活的改写,使读者比较容易读懂。本书可视为《春秋左传注》的姊妹篇,是读懂《左传》、了解先秦文化的很有用的一本普及读物。 本书由杨伯峻、徐提译。
《注维摩诘经》,十卷,汇集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僧肇、道生、道融等对《维摩诘经》的注疏,为中国注《维摩诘经》之始,也是佛教义理方面的经典文献,影响极其深远。罗什解经,多采印度原有之解释;僧肇等注,多依中国本土思维立论,并融汇老庄思想。融通中外,别开生面,意义重大。 此次整理,以《大正藏》本为底本,以《永乐北藏》本、《径山藏》本、《清藏》本、清光绪十三年(1887)金陵刻经处刊本为校本进行校对,底本据平安时代写本、贞享三年(1686)刊大谷大学藏本所出校勘记亦酌情吸收。此外,敦煌本唐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净名经关中释抄》等备引罗什诸家注释,多有传世本《注维摩诘经》所未及,本书择要采录,以作注文之补充。
《盐铁论》是西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所录 论文 的结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领域情况的珍贵资料。本书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释、附录四部分,是研究《盐铁论》的基本参考书。
《金石录》三十卷,北宋赵明诚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本书成书于北宋末年,赵明诚南宋建炎中去世后,由其妻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加以整理、撰写后序并上于朝廷。 本书体例仿欧阳修《集古录》,采用录目和跋尾体例。前十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目录,共20条,第1 17条为铜器铭文,18 20条为先秦至北宋一千九百余种石刻目录,以时间顺序为标准著录三代至五代之金石文字。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跋尾,计502条,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是书搜集古文奇字、钟鼎款识、碑志叙记、残章断画等甚富,为史书补阙纠谬之重要史料。 《金石录校证》由著名编审金文明校证,底本及校本选择精当,注释细致,校证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