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杂俎》是一部别具风格的唐人笔记。共分前后两集,前集二十卷,续集十卷,撰者是唐人段成式。关于《酉阳杂俎》的书名,《酉阳杂俎》所记内容,包括仙佛、鬼怪、人事、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作者将这些内容分类编排,一部分属志怪传奇,还有一部分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本书 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 。书中所记,或采缉旧闻,或作者亲自撰写,其中不少篇目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壶史》,抄佛书的《贝编》等等。在志怪的同时,《酉阳杂俎》还保存了唐朝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逸闻趣事和民间风情。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春秋直解》,为郝敬《九部经解》中之一种,全书十五卷,书前另有《读春秋》一卷,可看作是郝敬解《春秋》之“纲领”。正文除僖公部分因卷帙较大分为两卷外,其余诸公每公一卷,卷十四、十五为《春秋非左》二卷,专论《左传》之失。正文体例,先列《春秋》经文,经文大抵以《左传》所附为准,《公羊》《穀梁》经文有异者注于经文后,另间附释音、释地名之小注。所谓“直解”,可看作是不取原有任何传文,直接从经文出发的解释方式。本次点校,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校以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两者不同之处,出校勘记说明,以助读者略明《直解》前后修改之迹。
在林则徐的著作中,对联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人经过多方收录,目前可见林则徐创作的对联,数量达到三百余联。本书即是对林则徐对联的整理与注释,不仅疏通对联原文的字句 和典故,也紧扣对联内容,对林则徐的交友与生平有所介绍。
2012年9月5日,黄裳收笔,榆下寂寞,来燕榭不再有新作问世。从早期作品, 新闻通讯集《关于美国兵》,到陆续而出的《锦帆集》《榆下说书》《新北京》;从戏剧杂论《旧戏新谈》到藏书故事《珠还记幸》……93载岁月悠悠,黄裳大半光阴在书中——写书,读书,藏书,品书,评书。 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文集收录了作者一生的随笔、杂文、序跋、书话结集,“多论辩文字”,作者和柯灵、葛剑雄、止庵等有不少引人围观的笔战,小起波澜,也均被收录在内。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共约十八万余言。它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 不治已病而治未病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编成,标志着我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到了理论医学的新阶段,形成了一套以研究生命本质为要务的理论体系。它首创了阴阳五行病理学、经络学、藏象学、养生和预防医学、 望闻问切 以及针灸法,使之成为一部集古代医学之大成的 百科全书 。
本书整理日记两种,作者均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重臣英和,故统名以《英和日记》。 种即《壬戌扈从随笔》,稿本,一卷,上下两册,现藏清华大学图书馆,收入《清华大学藏稿钞本日记丛刊》 ,记述嘉庆七年秋,英和随扈皇帝木兰秋狝及拜谒东陵诸事;《奉使陕甘日记》,稿本,一卷,一册,现藏 图书馆,收入《 图书馆藏钞稿本日记选编》,所述为嘉庆十一年英和作为钦差赴甘肃查办案件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整理者不仅标点文字,还对日记中所记的人名字号、地理信息、相关历史事件等内容做了注释,以方便读者研读。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屈大均的诗词,在当时即颇负盛名,清人毛奇龄称其“廓然于天地之间,独抒颢气。超然独行,当世罕俦”。(《道援堂集》序一)他的诗以五律见长,在明末清初诗坛上,不仅在岭南堪称翘楚,放眼全国,亦堪称 名家。词也 面貌,自成一家。因诗逾六千七百首,篇幅巨大,笺注为难。而词作仅三百余首,体量适中,故陈永正先生先取其词集精校详笺细注,以飨读者。屈大均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手法多样。余祖明《三闾风教?读骚词》一文曾将屈大均词分为四类:“记游则文藻江山,陶写性灵;吊怀则俯仰古今,舒张郁勃;风物则比兴交错,即事见志;赠答则感怀家国,情致缠绵。”无论是那一类作品,其中佳者均能表现词人的志士心态与遗民情怀,并寄托家国兴亡之恨。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云:“大均负奇气,诗词郁勃坚拔,故国之思,溢
本书是西夏文与汉文两种语言对勘的整理和研究之作。全书包括三部分:“导论”部分全面分析、探讨了《经律异相》西夏文版本的重要价值;“《经律异相》西夏文校读、译注”部分对原文图版西夏文字的错讹、脱衍等现象进行了校读;“附录”部分提供西夏字索引、汉字拼音索引的词句索引,便于查阅和对照。本书不仅与汉文整理本相得益彰,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订正汉文本的错讹,加深其理解。它的研究必将给元代西夏文大藏经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秋水轩尺牍详注》为“清代尺牍”之一,凡二百二十九篇,多为朋辈酬答,所谈无非细事,而情感真挚,语言清丽,用典精工,骈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倍觉雅致,体现了汉语的美丽和魅力。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书信写作的范本。但《秋水轩尺牍详注》所用典故颇多,读来较费心思。此次出版,对书中典故、地名以及疑难字词作了详尽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无障碍阅读和欣赏。
《欧游随笔》介绍了德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民俗等内容,并记述了作者参与的外事活动、外交礼仪、外交文书等与外交工作相关的事情。《使德日记》是作者出使德国期间的日记,内容涵盖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记录了中德交往史上许多有趣的细节,也折射出清末国人在走向世界时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中欧交往的手资料。
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作者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 》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 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 》和易学进行诠释和弘扬,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本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 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古为今用,会通中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展。
本书论说的对象都是从唐宋词中采掇的警句,它们都在原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作者对它们的评析也能探骊得珠。全书将警句共分73类,有些是按词人,有些是按词作内容,更多的则是按艺术手法,分类的标准虽不统一,却常常别出心裁,发人深省,兼之品评精义纷现,蕴含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具有两大特色:一是选目精审,本书的评说对象是从存世的近三万首唐宋词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三百多颗明珠。二是谈艺精微:有些警句的佳处并非一望即知,经过作者之解说方令读者恍然大悟。该书文采斐然,深入浅出,其普及古典诗词以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下食客三千人所著。以道家法天地为总纲,融合众家所长、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农业各方面的理论体系,肯定并尊崇揆天道、察地道、览人情的顺天应人思想,同时又更加主张去主动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积极有为地进行社会活动。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个部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万字。十二纪主要论述天时,八览主要论述人事,六论则主要阐释地理。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 如今,它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光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世说新语》是了解汉末魏晋时期的历史、文学、语言、习俗等的一扇窗口,是一部形象而又别致的历史文化典籍。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要想了解汉末魏晋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世说新语》是 书,但因其时代遥阻,文字古质,没有相当的学力是不行的。为了使传统文化便于 的读者了解和学习,古文的白话翻译是 必要的。现在社会上、读书界对古文的白话翻译的渴望与呼吁,正说明现实需求这一点。 这本由刘义庆撰,毛德富、段书伟等译的《世说新语(典藏版)(精)/国学经典》的翻译尽量做到忠实原文,行文流畅,不露翻译之痕;本书的对象是有一般文史基础的大众,白话翻译力求普及,注意通俗易懂;对正文中引用的诗句,为保持原文风韵,一般保持原句,不再翻译,若需译时在括号内介绍大意;为了使读者 好地了解原文内容,本书在忠实原著的基
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邓秉元教授主编,分学林述往、古典新诠、经学义理、经史专论、圆桌会谈、书评等部分。学林述往四篇文章,介绍了之前不太为人所重视而与新儒家有关系的近代学人,揭示了新儒家学术群体学术面貌的某些侧面。古典新诠收录对于《老子》古本第十五至二十一章的校读;经学义理收录的两篇文章分别对先秦儒家颜氏之儒和荀子“成圣/成治”之道进行了重新解读,揭示出早期儒家义理之学的特质;经史专论部分,既有对《春秋》隐公继位问题、朱熹小学等经学 聚讼纷纭问题的重新梳理,也有对《经义考》标点错误的纠正及致误原因的分析;圆桌会谈收录了203年6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经典的活化与经学研究的反思——《新经学》第十辑出版座谈会”会议纪要的上半部分。各文依据文献,议论扎实,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