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可谓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用语录体的形式,将孔子和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以及当时重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记录下来,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和孔门子弟言行的主要途径。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就成为官方尊崇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以来的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自南宋起,《论语》被列入四书之一,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枕边书和科举考试的书。至今,它仍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古代政治伦理思想、道德规范、礼仪制度、教育理念的源泉。 《论语》全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将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它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性格迥异,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安士全书》系清朝周安士居士所著,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称其为 善世奇书 ,将其列入苏州弘化社常备流通书籍,并且是印光大师倡印的D一部书,发行后广受各路名人追崇,流通达数百万册。 全书共分四部,即《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万善先资》《欲海回狂》《西归直指》。 厚重的60万字,汇集了儒释道三教典籍精华和诸多历史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儒释道三家文化。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雅俗共赏,启迪智慧,有益于劝人为善、济世救人、净化心灵、消除烦恼、大彻大悟。
郁达夫乃一代文豪,他的文学活动,文史学家们大都着眼于小说与散文,而很少顾及他的旧体诗。其实,郁达夫的诗词,在他的整个创作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刘海粟评论其文学成就,以为"诗词*,散文第二,小说第三,评论文章第四"。郁达夫的旧诗今存近600首,从写作区域看,大略可分为"留学日本诗"、"国内诗"、"南洋诗"三部分,忠实记录了作者人生的三个阶段。 本书收录郁达夫诗词数百篇,另附断句、联语、新诗和外文诗,是市面上*的郁达夫诗词集。笺注者以时间顺序排列其诗,有时间不详者,原则上依《郁达夫诗词集》编次。本书笺注兼顾注诗与注典。因郁达夫用典往往同一典源而用时各有侧重,因此笺注者在注典时不避烦复,以期正确反映诗人的真意。
《陶渊明集校笺》,作为我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之一种,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〇一一年曾出过修订本,改正陶集正文中的个别错字和笺注中的几处错误。此次作为典藏版推出,作了系统性的增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恢复陶澍注《靖节先生集》十卷本的原貌。作者龚斌先生当年校笺陶集,以陶澍十卷本为底本。信陶澍说,以为卷八《五孝传》、卷九《圣贤群辅录》(一名《四八目》)上、卷十《圣贤群辅录》下是伪作。*近几年,经反复思考与论证,认为前人判断《五孝传》、《圣贤群辅录》是赝作,证据似是而非。故恢复陶澍十卷本的原貌,增补八、九、十共三卷,编次一依陶澍本其旧,并笺注《五孝传》和《圣贤群辅录》。 二、再次校勘陶集,修订校记。本书从初版至修订版至增订版,前后共校勘三次。这次再校,仍以清道
《涌幢小品》,明朝朱国祯撰,王根林校点。此书三十二卷,内容丰富而翔实可靠。举凡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领域,都广为涉及,蔚为大观。有些内容可补正史之不足,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本书以天启二年刻本为底本加以校点。
《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由玄奘述、辩机撰文而成。全书共十二卷,记录了玄奘赴西域游学、求法的经历见闻,是研究今中亚、南亚及新疆等地区之历史、地理、风俗的重要史料。《大唐西域记汇校》为范祥雍先生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以《大唐西域记》的古钞旧刻中年代较早、卷帙完整、校雠较精的 高丽新藏本 为底本,取敦煌唐写本残卷、北宋崇宁本、元 普宁藏 本等为校本,又采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释迦方志》《一切经音义》等文献他校,同时还吸收了底本所载《考异》、向达先生所校等成果。本书所据材料丰富,校勘精审,为地理史、佛教史等诸多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古代有关梅花的画谱和诗集合集,繁体竖排。本书分为宋人宋伯仁所撰《梅花喜神谱》和元人郭豫亨所撰《梅花字字香》两个部分。《梅花喜神谱》共上下两卷,集有百幅梅花图,每图另配以五言绝句,极写梅花形态之妙。初刻于南宋嘉熙二年,现已不存,今据国家图书馆藏古倪园影宋刻本整理。《梅花字字香》为元人郭豫亨汇集前代咏梅诗句之作,主要由前集和后集构成。每集句成一诗,必在其后缀有原句作者名,以示来源。本次整理以元至大刻本为底本。本书现收录在我社自编的 清赏丛书 中,采用宣纸线装的仿古装帧形式,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作,集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之大成的著作,是纵横之术的系统化和理论化。《鬼谷子》强调辩证地对待世界,既要能合理控制人的自我欲望,又要利用、顺从并满足人的欲望来达到目的。也是中国古代非常有特色的哲学著作。书中提供的智谋,可以广泛运用于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鬼谷子》流传版本有《道藏》本、清嘉庆十年刻本等,此次广陵书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线装出版。
相台五经 ,指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下令武英殿仿刻元代岳浚所刊十一部经书中的五部 《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经,皆为经注释文本,每卷末并附考证。五经与岳氏所刊《孟子》《孝经》《论语》入藏清宫后,清高宗建 五经萃室 以贮藏,嘉庆二年昭仁殿失火,五经皆毁。今岳本《周易》《春秋》(有补配)仍有孤本存世,而另外三经皆佚,仅有武英殿仿刻本能睹其貌。本次以上海图书馆藏早期印本为底本,版面清晰,字体端正悦目,诚为佳善之本。书前有北京大学张学谦博士所撰影印说明,详述相台五经校刻、递藏源流和学术价值。本书为其中的《尚书》十三卷,题汉孔安国传。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是明清之际的闻人、学者、文坛领袖。《牧斋杂著(套装上下册)》收录了他一生的诗文作品,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苦海集》、《牧斋晚年家乘文》、《钱牧斋先生尺牍》、《牧斋先生有学集文抄补遗》、《有学集文集补遗》、《牧斋外集》、《牧斋集补》、《牧斋集再补》等,对于全面地了解钱谦益生平交游及思想历程,对于理性评价其一生的是非功过,《牧斋杂著(套装上下册)》所收录文字都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
《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 甲戌本 ),为脂砚斋乾隆十九年(1754)的抄阅再评本,是《石头记》现存抄本中纪年最早的一种。学界认为,该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该抄本的发现,为红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天地。该本今藏上海博物馆,存十六回(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
相台五经 ,指乾隆四十八年清高宗下令武英殿仿刻元代岳浚所刊十一部经书中的五部 《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经,皆为经注释文本,每卷末并附考证。五经与岳氏所刊《孟子》《孝经》《论语》入藏清宫后,清高宗建 五经萃室 以贮藏,嘉庆二年昭仁殿失火,五经皆毁。今岳本《周易》《春秋》(有补配)仍有孤本存世,而另外三经皆佚,仅有武英殿仿刻本能睹其貌。本次以上海图书馆藏早期印本为底本,版面清晰,字体端正悦目,诚为佳善之本。书前有北京大学张学谦博士所撰影印说明,详述相台五经校刻、递藏源流和学术价值。本书为其中的《周易》九卷附《略例》一卷,有王弼、韩康伯注。
张岱生前即手编文集,请友人据其手稿钞写待刊,编成《瑯嬛文集》,诗为《张子诗粃》,文为《张子文粃》。后其手稿诗、文分别流传,清光绪间人据其文刊刻成集,手稿之文遂佚。而诗未及刊,仅存手稿。《张岱诗文集(增订本)》系由整理者重编,诗、文各选底本,精加校勘,核其前后文字异同,由此可体会作者入清之后的心态变化。又从稀世文献中辑得张岱佚诗七十余首、佚文六篇,拣择补入张岱友人白岳山人王雨谦所作评语。书后附传记、序跋、书劄、年谱等相关资料。
李商隐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 比兴 取法《诗经》, 美人香草 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商隐的诗于宋初十分流行, 西昆体 仿效义山诗的用典,后成为西昆诗派,但只是机械地学到了堆砌辞藻,而不能得义山诗的神髓。 李商隐的诗固然是诗苑奇葩,文也是文囿异卉。他的诗情真意切,绵邈曲折,散文却峭直刚劲,独出机杼,锐不可当,驳尽世俗定见,直抒胸臆;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
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初版于196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种唐诗选本,广为流传,影响了几代读者。后经二十余年的全面修订增补,于1999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修订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调整篇目。在总数五百余篇大体不变的前提下,修订本调整篇目约占35%,家数亦有所增删;较全面地体现了唐诗的概貌,各种流派、题材、风格的代表作尽行收入。2.诗人小传的修订与增写吸收了三十多年相关研究成果。3.补订注释。注释是这部《唐诗选》极见功夫与特色的部分,除通常的释义外,每于全诗关节与疑难处作提挈点拨,有一语中的、通体透脱之妙,能见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感觉能力。4.增加总评部分:既与注释中随机生发的点评呼应,以显示全诗精要,也借此作前后左右的对照,以凸现演进之轨迹。
《惜抱轩诗文集》共三百十篇,属于考证性质者,有四十一篇。另有笔记八卷,法帖题跋三卷,九经说十七卷,关税全部是考证。其考据文之佳者,如笔记四史部一史记,证据确凿,语下得干净利落,并未繁征博引,却解决了历史上的疑惑圑,堪称考据文曲范之作。
本书收录张伯驹的诗词创作、谈艺杂著等著作,包括《红毹纪梦诗注》《续洪宪纪事诗补注》《丛碧词定稿》《丛碧词话》《素月楼联语》《春游琐谈》《丛碧书画录》《乱弹音韵辑要》八种,是目前收录张伯驹著作较为齐备的书籍。书首有代序《尘劫难移爱国志》,书末有附录《张伯驹生平简表》,二者均为张伯驹女婿楼宇栋所撰。书首彩印插图包括张伯驹的照片、书画、藏品等。本书充分展现了张伯驹在诗、词、书、画各文艺领域的精深造诣,是我们领略这位文化奇人的魅力的重要参考。
唐前古小说,以志怪为主,其为文章渊薮,艺苑巨彩,唐代志怪小说承其余泽,于是大放异彩,而至历代诗文曲词,更采为典实养料。志怪小说之全书,大部分已散佚,散见于类书中,而此书勤求诸书,搜罗佚篇,慎重校勘,比较异同,调理源流,将唐前志怪按其发展时期分为三编:起源形成期与发展期先秦、两汉为*编;鼎盛期魏晋为第二编;南北朝为第三编。在唐前百余种志怪书中,本书罗择佳制,采收卓然可观之作,共200余篇,在篇前作叙录,扼述该书时代、撰人、著录、版本、性质、特色等。对其文,校勘精审,对名物制度、史实遗闻,取原始资料,翔实注释。文后有附录,引录有关资料,阐述渊源演变、同书异文、同类传闻。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绝无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