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 尺月楼 汉卿珍藏 镜汀 澂印 徐健菴 乾学 、 丕烈 荛夫 汪士钟印 阆源真赏 松年 隺侪读过 昌遂 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曹植是在中国文学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留下了《白马篇》《七哀诗》等名作。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宋刻本《曹子建文集》,属海内外孤本。此本刊印精良,《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称之爲 板刻精妙,字大悦目 。书中钤 华亭朱氏 朱文石史 书史之记 子孙永保 周印良金 毘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 我法斋 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 恬裕斋镜之氏珍藏 古里瞿氏记 菰里瞿镛 铁琴铜剑楼 子雝金石 瞿秉冲 瞿润印 瞿印秉渊 良士眼福 瞿啓甲 绶珊经眼 杭州王氏九峰旧庐藏书之章 诸印,明朱大韶旧藏,后迭经明周良金、清瞿氏铁琴铜剑楼、王绶珊递藏,翁同龢、傅增湘和王文进等均曾经眼过该本,洵为可珍。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 ,同时叙述相关事迹。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 ,对于今日研究洛阳的历史地理、考古发掘以及进行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洛阳的商业和手工业经济的记载,成为今日研究六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理罕有的史料。 《洛阳伽蓝记》明代以前的版本早已佚失,本书选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现存早的版本 如隐堂本影印出版。如隐堂本也是诸刻本中好的版本,此次出版使
《水浒全图》,清光绪六至八年(1880 1882)粤东臧修堂刊,为晚清小说版画之珍品。绘画者一般认为是明初画家杜堇。《水浒全图》按小说中的人物一百零八位,一图二人,绘图五十四幅,人物描摹细致传神,线条挺劲秀畅,并点缀树石、云水、庭院,画面饱满,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完美地体现了杜堇白描人物画的风格特点。
这本董楚平译注的《楚辞译注》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收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每篇有原文、题解、白话翻译和注释。注释择善而从,尽可能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作者自己千虑之一得。书末附《史记 屈原列传》,适合大众阅读。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七九),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其后所纂之书,名目歧出。盖就帝制所韪之说,纂为一编《白虎通德论》疑原作《白虎通》、《功德论》二书。《通义》著其说,《功德论》志其事,《通义》非一人所成,《功德论》乃孟坚之笔。是书《隋志》、《唐志》俱云六卷,宋《崇文总目》、《中兴书目》作十卷,此本凡十卷为大德九年无锡州学所刻,首叶版心镌 平江何永言刊 。中多缺字,已经前人补写。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本扫描影印。
是书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成书于隋开皇间。《隋书 经籍志》不著录,《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俱作七卷。宋淳熙中,沈揆曾取故参知政事谢公所校五代和凝本,与闽、蜀二本互为参校,刻于台州,称为善本。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元重刻宋淳熙台州本影印出版。是本卷首及尾皆有 省斋 二字、 共山书院 四字图章,又钤有 同爱堂刘氏珍臧图书记 安昌镏烳 孙氏伯渊 粮驿守巡监五官之印 嘉石轩臧書 臣文琛印 厚斋 汪士锺印 民部尚书郎 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 潘祖荫臧书记 等印。原系毛氏汲古阁故物,后经清人何焯、孙星衍、黄丕烈、汪文琛、汪士锺、汪宪奎、潘祖荫递藏,载於《百宋一廛书录》《艺芸精舍宋元书目》《滂喜斋藏书記记》中。
笔记小说,王韬著。是书出自《清代笔记丛刊》,八卷,为作者居香港时,搜罗新奇可传之事而成,写于光绪年间。卷首有同治十二年( 1873)林昌彝《序》、光绪元年(1875)缕馨仙史《序》。卷末有光绪元年钱征谨《跋》,全书共收一百一十三篇。内容较为驳杂,包括晚清中国和外国的奇闻轶事。
《五代两宋监本考》3卷,上卷考五代监本 九经 种数、刊刻次序、书人、行款等,中卷考110余种北宋监本四部书籍名目、刊刻情形,下卷考近70种南宋监本来源及版片流转。《两浙古刊本考》2卷,是王氏应沈曾植之请为《浙江通志》而作。卷上考宋元时期杭州府刊版,卷下考宋元时期两浙其他地区刊版,以文献记载结合传世宋本,考证各书刊刻地、刊刻者、行款,兼及版片流转及版亡时间等。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揭曼硕诗集三卷,元揭傒斯撰,元后至元六年(一三四〇)日新堂刻本,傅增湘抄补缺叶并跋。揭傒斯诗文俱佳,元明时期影响甚大。其詩文集传本较多,有生前编订者,有身后门生整理编校者,亦不乏基于此二者而传抄再编成书者。该诗集乃揭傒斯门生燮理溥化所编。元代以后,毛氏汲古阁曾据元刻本刊印过此书,然汲古阁本后世失传,难以比较。至元六年刻本《揭曼硕诗集》传世极少,十分珍罕,现国内只有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各藏有一部,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傅增湘跋。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十卷,宋代周邦彦撰,陈元龙集注,收词一百二十七首,编次以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单题、杂赋为序,或有便于歌唱之目的。每调下注明宫调,是为数不多保留宫调名的宋词别集,对于讨论唐宋词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周邦彦词用典较多,陈元龙注引前代文献指示其来源,在讨论唐宋词主题、编次等问题时均值得重视。 扉页有陈延 为袁氏所绘《双片玉龛填词图》一幅,卷中有朱孝臧比勘原刻与该覆刻本异同的签条数纸。内文遍钤藏印,如 子晋 毛氏子晋 雪苑宋氏兰挥藏书记 臣筠 后百宋一廛 寒云鉴赏之鉩 三琴趣斋 词客有灵应识我 密韵楼 祖诒审定 谷孙 遐庵经眼 等等,可知该本曾经毛晋、宋筠、袁克文、蒋祖诒等人收藏。后归潘氏宝礼堂,由潘氏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袁克文三琴趣斋收藏时,曾重装
抱朴 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朴子》内篇20卷,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卷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本次出版据宋绍兴二十年临安府荣六郎刻本影印。
《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选编于清《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一书,《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由清康熙三十一年一二八九三一卢湛汇辑,初刻于康熙三十二年,至民国又有不同时期的多种刻本。图中五十多幅木刻版画叙述了关羽的生平事迹,情节丰富、故事连贯、人物生动、构图多变,可谓是一部精彩的黑白连环画,始刻者元人胡琦。
清缪荃孙著。 1903年缪荃孙受张之洞派遣赴日进行教育考察,归国后写成记述考察日本教育的著作《日游汇编》。前有缪荃孙《序》 ,后 包括高校讲义、诸校沿革表、考察学务游记、访书记等内容。 《日游汇编 序 》:东游时,南皮师嘱之曰 考学校者固当考其规制之所存,尤当观其精神之所寄,精神有不贯,规制亦徒存耳。 日本的教育精神即价值观教育,企图考察日本价值观教育对日本崛起及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全书共三编,十七章,为民国六年中华书局刊本,此书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女性家庭的思考。全书从女性品德修行、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三个方面,全面而细致地探索了近代女性解放之路径。从内容方面看,作者鼓励女性积极求学,修身养性,作为自己的独立的资本;认为女性有同男子一样婚姻自由、平等的权利,但反对独身主义;认为妇女应该有平等的离婚权,但不支持离婚行为。他认为妇女在维护家庭和睦、促进丈夫事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认为女性作为母亲,对子女的发育、成长、学习影响很大,母亲充分受教育能够正确地引导后代的发展。本书对女性家庭观念的研究,丰富了学界对五四女性家庭观念的研究。
《近思录》是儒学名著,卷目分为道体、为学、致知、存养、克己、家道、出处、治体、制度、处事、教学、警戒、异端、圣贤十四卷。书名取意于《论语》中的“切问而近思”,意思是由切己处思考,观照圣人言教,由近及远,下学上达,循序渐进。取此书名的用意在于,把《近思录》当作学习四子著作的阶梯。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与其说《近思录》是四子思想精华的缩影,不如说它是朱熹、吕祖谦借四子的言论而有意建构的道学体系,这才是此书X具原创性的价值。通过朱熹、吕祖谦的精心编排,《近思录》不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始于道体经由内外进修之道而直达圣贤境界的道学体系,也彰显出它区别于传统儒学的独特道学特质,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浩歌堂诗抄》,上下两册,共十卷,另有《巢南五十寿言》一卷。南社创立者之一陈去病诗集。扉页题字为张继。卷一为《东江集》,汪兆铭题名;卷二为《壮游集》,于右任题名;卷三为《黟山集》,胡汉民题名;卷四为《袖椎集》,廖仲恺题名;卷五为《岭南集》,韫玉题名;卷六为《呻吟集》,陶遗题名;卷七为《光华集》,柳诒徵题名;卷八为《湖上集》,吴梅题名;卷九为《护宪、近游合集》,胡渊题名;卷十为《南雍、从征合集》,附一卷《巢南五十寿言》。前有汪兆铭、柳亚子的序言。陈去病本名陈庆林,后更名 去病 ,是汉代名将霍去病的粉丝。他和柳亚子同为南社的创立者,这位柳先生是辛弃疾的粉丝,别名 柳弃疾 ,一个要去病,一个要弃疾,意在为时代疗疴耳。
《茶经》宋刻本,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全书三卷,十章,分别叙述了茶的起源、形态、种类以及栽培方法;茶叶的采摘和用具;茶叶的煎煮和饮用;茶叶的掌故和功效;茶的产地和优劣等,此本从钤印和题跋上看,历经五家后入四川省图书馆。 《酒经》宋刻本,全书三卷,分别叙述了酒的起源、掌故,酿酒工艺的发展流变;酒曲的分类及制法;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各类酒的酿造方法等。所述酿酒工艺与近代黄酒的酿造水平接近。此本从钤印和题跋上看,知其历经明清藏书名家递藏,后入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