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鉉校訂的「大徐本」所引《唐韻》反切,又逐字注明古音在第幾部,以音明義,即表中所謂「俾形聲相表襄,因耑推究,於古形、古音、古義可互求焉气他非常注重對《說文》字系形音義統一關係的闡發,在《叙》注中說:「許君以為音生於義,聖人之造字,有義以有音,有音以有形,必審形以知音,審音以知義上可以說,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之所以成為乾嘉學術的扛鼎之作,清初顧炎武以來的古韻学研究成果是其理論與方法上堅實的基礎.r因聲求義」是其貫通《說文》研究的法寶,其成就是遠超前人的,王念孫在為此書所作的《序》中贊云:「訓詁聲音明而小學明,小學明而經翠明。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說文解字注》的版本較為精良,經韻樓本為初刻本,除《清經解》(卷六四一!六六。》所收等少數本子是重排本外,其餘都是經韻樓本的複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文字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书。研究《说文解字》,必须参照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阐明了《说文解字》的体例、注明各字的形音义、并提出新的看法而修订前说。为方便读者使用,我们还编制了音序和笔画索引。
《说文古籀补三种(附索引)》讲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很好地使用西周的金文材料,它所收的古文、籀文实际上都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清代《说文》之学大兴,学者们除了利用文献材料研究《说文》外,开始注意到了出土的金文。首开风气的是严可均,他利用金石文字资料撰成《说文翼》,但不传于世。后来,王筠的《说文句读》采及金文资料,庄述祖撰《说文古籀疏证》专门收录出土文字,逐渐形成风气。在这方面,较突出的是吴大激的《说文古籀补》。吴大潋(一八三五-九〇三》,是清末著名的金石学家,对古文字有较高的造诣。他认为《说文》所收的古文、籀文都是周末(及战国时期)文字,真正的西周古籀真迹许慎并没有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