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礼贤,德国新教传教士和汉学家。1899年作为同善会传教士赴当时的德国殖民地青岛。早期致力于办学,创礼贤书院,同时勤奋学习中国文化,对儒家思想极为服膺,一度加入满清遗老的尊孔复古运动。“一战”结束后短期返德。1922年到1924年间又先后在北京德国公使馆和北京大学德语系任职,和蔡元培、张君劢等新文化人物相往还。1924年任法兰克福大学汉学教授,创中国学社。卫氏移译中国经典凡十余种,其中尤以和清末大儒劳乃宣合译的《易经》享誉世界,为民国时中国国学界最熟悉的西方汉学家之一,也深受黑塞、荣格等西方知识分子推崇。《卫礼贤之名对一个边际文化符码的考察》为外部全面评述卫礼贤文化思想的著作。本书由范劲著。
本书以士权与君权两大政治力量的互动关系为基本视点,运用历史还原、文化阐释和心态分析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中国士阶层在从先秦至南北朝的政治结构中的权力运作和文化功能,以及对君权的制衡作用;同时,在对比中外政治文化不同特点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唐代前历代君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与具体表现。本书视野开阔,史料翔实,方法得当,论证严密,观点新颖,文笔流畅,是近年来有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项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对21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不乏有益的启示。
本书作者全部为女性,其中不乏国内外学者,她们都热情接受邀请,所供文章也是在多年进行科学研究,查阅收集众多古今文献,反复进行社会调查,掌握大量手数据资料,坚持数年教学、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精品。共刊出论文21篇(其中1篇为外籍华人专家教授所写),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相关学科很广,包括女性历史、文学、教育、政治、社会、职业、婚姻、家庭、传媒等诸多方面,时间跨度也很大,古今上下数千年,其中又以当代社会女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
本书梳理了文学批评史上一些重要概念的源流,讲述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通过解读文学批评经典,阐述了文学批评的理则;并剖析了一些常用的有影响力的古典文学批评术语,值得借鉴。
在通过"中英文化对比"这一课程的开设,使学习者能够比较系统的了解英美国家常见的文化现象及其历史渊源,同时使学习者能够借助英语语言这一载体,对中国本族文化进行挖掘并力争学会用英语进行表达。为使学习者在未来能够顺利完成与英美国家人士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并在日常的英语语言活动中摆脱"听者"的角色,本教材特涵盖了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地理、社会、习俗、传统节日、饮食、颜色含义、文化标志、哲学传统、价值观等主题内容,兼顾了实际交流时多层次的需求,同时通过练习训练培养学习者自主的探索式学习和研究型学习能力。
从前近代中国城市知识分子社会形态的角度来论述袁枚及其交游网络,着重研究处在前近代城市空间网络中的知识分子如何应用各种文化策略,以适应城市空间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一种文学社会学研究。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往往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似乎“过于”注重袁枚及其性灵派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细节”问题,而比较忽略各种社团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学意义以及作品本身所体现的文学自律性。
在中国,人们一边在大谈特谈遗产保护,一边又肆无忌惮地破坏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的物质存在和物质空间。事实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当今人们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内在推动力,正应该是对文化遗产的活态质素和物性因素的关注和重视,是对未来生态文明样态的构想和计划。本书是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成果。全书共十六章,由专题论文构成,尝试运用打通中西学、会通文史哲和贯通教科文的通化研究方法,以中外古今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学术脉络的梳理阐发为基本线索,以文艺文化文本、事象和实践为基本材料,总结和提炼其中的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发挥其中蕴含的文化正能量,旨在建构一种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的理论体系,克服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美学中的若干思维盲区。本书之所以命名为“活态文化与物
《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以技术化时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为背景,从对技术活动的哲学分析入手,讨论了技术化进程与技术文化结构,揭示了技术化时代的文化疾患及其根源,探讨了校正技术发展方向以及重建技术文化的策略,着力描绘出重塑文化的路径与维度。《技术化时代的文化重塑》笔者王伯鲁既探究了技术化、文化疾患、文化创新等理论问题,又讨论了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协同融合的可能路径与模式,并制订了应对技术化时代挑战的路线和方针,力图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开辟出一条有光明前景的坦途。
《文学与文化理论前沿》主要包括如下研究内容——中国文学:对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理论反思、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时代文化症候、中国城市文学研究与历史记忆、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转向:“文学中的城市”、“海派文学”与“京派文学”研究。城市文学与文化:时空流动中的资本与城市发展、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休闲研究、娱乐文化伦理问题。比较文学:后殖民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定位问题、“世界文学”内涵在当下的重新界定、海外汉学新热点:日本的晚清文学研究、东西文明对话背景下的生态文学批评。公共文化: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国内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文化金融新型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多元化、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民
在南朝历史上,兰陵萧氏先后建立了齐、梁两个皇朝。齐、梁两代的统治时间虽不足八十年,但在我国文学史上却有其重要地位:中国的“近体诗”即滥觞于此时,《文心雕龙》《诗品》《文选》亦出现于这个时代,在这方面,兰陵萧氏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本书即从家族的角度研究南朝文学,剖析了兰陵萧氏在政治上和文坛上的兴衰,及其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材料翔实,论述精到,语言平实,为南北朝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