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 容易?◎“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费舍作品shou次引进 。 英国当代思想家、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中心”,马克?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销量爆发性增长,也“激励了近二十年来di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但2017年,费舍决 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
在日常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意义深远,却很不容易。而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可以让日常的学与教 传统的“双基”,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可行路径。 如何用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如何提炼大概念?如何将大概念转化成核心问题?如何设计核心任务?如何设计、实施、评估大单元教学?……本书涉及10多个学科、100多个大概念,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大概念教学实践模型,系统论述了大概念统领、核心问题导向、核心任务驱动的大单元教学是如何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并提供了三个完整的大概念教学设计案例。 这是一本大概念教学实践工具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说清楚,讲明白,让大家看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中的真正样子。书中来自教学一线各学科生动、鲜活的案例,接地气、可操作、可执行,真实可见,很有学习与借鉴价
《域外汉籍研究入门(增订本)》是为域外汉籍研究的初学者提供切实指导的工具书。本书介绍了域外汉籍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史、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具体提供了域外汉籍研究方面所需的工具书、资料集、论文集、网站及参考书目。为方便深入理解,本书从考证、专书、专题、综合等角度,列举了作者几十年来在该领域内的部分代表性成果与研究实例,为如何开展域外汉籍研究作了生动的方法论演示。此次增订本除了文中资料的 新,主要增入了十二篇附录文章,体现了作者近十年来对域外汉籍研究的 深入思索与开掘。
本书以一些重要的事件为点,抓住重点进行拓展性的研究,既由点到面,又可以梳理出一些重要的线索,注意了点、线、面的结合,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资料与理论等方面深化了对中外文艺、文论和文化的研究,从具体问题上推进了对中西文学、艺术、文化的研究,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我国借鉴西方文化的得失,促进中国的文学、艺术、文化的健康发展。
《风景与权力》的目的就是要把“风景”从名词变为动词,它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本书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每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的叙述样式,另一
马克思将人的生存方式界定为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动物直接与世界统一,而人则是通过将自身所处生存环境及自身生存活动状态,制作成自身意识和意志的对象,进而在对作为对象的自身的审视与评价中,调适和优化自身的实践状态,在自我理解中实现自身发展。 知识生产正是将自身所处生存环境和自身生存活动状态制作成意识和意志的对象的特定环节,它是实践活动的自身区分,共享着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只有对这一自身区分的活动状态有充分自觉,才能立足本国社会-历史现实展开知识生产。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历史视角看,是在发端处即受先发 影响的后发现代化。先发 为扩大资本积累规模,提升资本积累效率,将后发 从传统社会拉入现代社会,使后发 作为其“适格”的寄生供体,在文化上表现为凭借先发优势形成对后发 的文化权
作者的乃在于他能穿透理论的网膜而触及真正的人,这些人可以是夸大的或伪善的,也可以是粗俗的或合理的。所见到的文化,不是刊印在书上的文化的记载,而是群众的活动,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哭、有笑、有感情的举止言行,把文化回到了人的生活本身。这种看法上的转变,使社会人类学得到了新的生命。它成了一门充满着生气的科学,成为真正的人的科学——人类学。马老师在学术上的最重要贡献,也许就在这点上。
本书是运用视点分析方法研究后殖民文化批评的专论。通过时间、空间、主体和话语四个视点的透视,论述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机制论”、“异化论”、“论”和“霸权论”,提出了一个认知国外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阐释架构,自成系统,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论述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专著。本书运用新方法、大视野,在尽可能理清国内外后殖民文化批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将理论置放到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开掘出其深厚的人文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立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学术和历史意义,深化了对后殖民文化批评的理论认识。本书还将文学研究与传媒研究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首次将后殖民理论引入传媒研究,突出了现时代文化研究的特点。
《藏书家(0辑)》从编辑以至到改样,编者都曾颇费踌躇,煞费苦心,不断地调换书稿,压缩版面,以图空纳更多的文章,……但终于因为编幅、字数所限,还是有不少文章未能刊用,也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被挤到下了辑——因为到本辑为止,《藏书家》的出版将告一段落,虽然它想善始善终,也想画个激流勇退的句号,却仍留下了些遗憾。 《藏书家》自创办以来,虽然编者是集组稿、编校于一身,是因为有了社领导对编著工作的信任和支持,才是《藏书家》赖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的保障;而一些学界、藏界前辈不顾年迈体弱,鼎力相助,几乎每辑皆赐稿,又支撑和保证了《藏书家》的品位和质量;许多友人,或南或北,除此常撰稿支持外,还热心代编者约稿审稿,为《藏书家》源源输入新鲜血液;而广大喜爱《藏书家》的新一代民间藏书家
由许进雄著的《文字小讲》汇集了中国台湾古文字学者许进雄以通俗的叙述方式为广大网友讲述汉字知识的文章,作者透过每个汉字的早期字形,讲解它们里面的笔画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这些笔画总和起来所表达的含义,时时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以及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相关基础知识,旨在使读者在阅读中更加了解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属于文化评论类。 本书通过文学、电影、视觉艺术、戏剧与流行文化等例证去探讨香港在中西文化冲击、严肃与商业文化交汇下所建立的独特文化身分。是对香港文化的一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批评。
中国有着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而其中的性文化却因千百年来的封建禁锢而被淹没与尘封着。时间已进入了21世纪,可许多现代人却仍对“性”颇感疑惑,谈“性”色变。如何正确认识“性”,准确解读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性文化”,古人为什么要朝一些山谷烧香磕头,顶礼膜拜拜?武则天为什么要葬在奶头山?宝塔究竟代表什么含意?祖宗的“祖”字为什么含有男性生殖器的符号? 本书作者以清晰缜密的笔触,用游记的方式将读者带入神奇的秘境,解开自然奇观与中国古代性文化相关的种种谜团。使读者在游历中受到一次既轻松又严肃的中国传统性文化教育。更多的历史渊源、眼前的人证物证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包含性的发展史”。
《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是继《六中全会决定》颁布后,首本全面、系统地阐述如何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著作。全书结合《六中全会决定》,全面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软实力、文化传承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文化强国的战略。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耍原则和目标任务。郭建宁编著的《中国文化强国战略》出版后,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六中全会决定》的精神,落实《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为各地区、各部门编写文化建设纲要提供借鉴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