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 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世界影史经典名片精读 第2辑》收录了电影《非常公寓》《海上花》的精读文章,由作者葛颖、陈黛曦逐个镜头反复观摩之后精心打磨而成,是经典的拉片教案。所谓拉片,就是精细地研读一部影片,逐个镜头分析画面及视听语言背后暗含的线索。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的电影插图,带领读者穿越银幕内外,探寻电影奥秘,体验视听盛宴。此外,通过作者葛颖、陈黛曦对《非常公寓》《海上花》的解读,读者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样本,看清社会结构、人性欲望,更准确、更专业地理解影片。
本书收录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过去10年出版的高水平论文。它们是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就当今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的讨论和思考,反映了在全球化、城市化、文化多元化、社群参与等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发生的变化,以及策展人、考古学家、文化遗产专家应对的新思路、新策略。
近年来有关情感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本书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本书涉及18 世纪至 20 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坚持理论的历史化、跨学科取向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性,是本书的显著特色。
本书是 上海近代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 系列丛书的本,在作者罗婧博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参考《上海道契》《上海年鉴》、行名录等资料,将1843 1869年间在沪洋行的时空分布、经营种类等做了细致梳理,并结合一些大比例尺城市地图,探讨洋行租地、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在上海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洋行所起的作用;同时还利用《北华捷报》《上海新报》《申报》中一些广告和启事等信息,对洋行进行了微观研究,试图以此复原上海开埠初期的城市景观,探索上海早期的城市化进程。
《郭论》 拾遗明清历史、解读市井文化、大话经典名著 郭德纲以更独特的视角、更有温度的故事,解读中国人骨子里的 忠 与 义 。 洞察人生,烛映世变,史学、文学、哲学一次到位。慢火烹茶,进退有度,体会中国式人性、人情、人心。老郭的智慧、热血和真性情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郭论》,带你领略更大的江湖。 《捡史》 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 郭德纲 说起来谁都不信,我其实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 郭德纲在 郭论 系列的《捡史》中说, *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着,读读书,看看戏,就觉得很快乐。 他喜欢读史,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说 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就是这个意思。 《捡史》是百万畅销经典 郭论 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纲通过剖析历史人物,复盘一场场暗流汹涌的权力游戏,剖析君臣博弈法则,发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处。
《出土文献研究》创办于1985年,为国内最早的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辑刊。本辑共收录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甲骨、青铜器、简帛、墓志、吐鲁番文书、敦煌文献等多种出土资料,包括新近刊布的湖北荆州枣林铺造纸厂46号战国楚墓出土竹简等,研究既有文字学上的探讨,又有文献学、史学等方面的考察,由此可以一见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
人性理论的嬗变是整个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西方近现文明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相对于古代和中世纪而言,西方的近现文明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新塑造,而这种重新塑造的重心最终落实到对人性的重新理解、探索和改造。可以说,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 本书梳理了人性理论在西方早期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究各种人性理论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意义,思考和评价其得失。本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入手,探讨近代人性论形成的主要动因以及转变的契机;通过对自然法理论、早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性论的探讨,阐释了近代人性论的出发点、理论架构、基本内容、特征以及演变过程。
本书为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研究书系 的导论部分。它从 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 这个层面着手,将重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翻译研究上。循着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基本轨迹和方式,结合对象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容纳、排斥和变异的状态,将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纠正了那种单一套用后现代理论解释西方汉学的知识特征和思想文化特征的混乱倾向。
《古典文献研究》是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程章灿主编的论文集,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 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 科学文化,并促进 科学文化交流。本辑为《古典文献研究》二十七辑以来 “中”卷,也是武秀成教授荣休纪念特辑,收其 《学术自述》,此外共收24篇文章,分文献文化史研究、《全唐 五代诗》编纂与唐代文学研究、经学及经学文献学研究、文学及文学文献学研究、目录学暨四库学研究、文史新研六个板块,从多方面探究了中国古典文献在文化建构上的重要性。本 书文章是文史研究的新成果,对推进学术前进多有助益,对 学术风气颇有贡献。
此书稿为《诸子学刊》第二十八辑,共收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研究学者的论文共26篇,其中 新子学 论坛 栏目7篇。本辑绝大部分文章为去年由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省先秦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 第十届 新子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的会议论文。本辑主要围绕 新子学 研究、诸子各家思想研究、子学史研究、诸子学海外传播与接受研究、儒商、子商等几个议题展开。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方法体系,剖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并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全面解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乡贤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修复与文化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古建筑日读》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典建筑的360个小知识。全书分为建筑实例、建筑元素、民居、园林四部分,集合了王其钧老师关于建筑、园林、民居等作品的精华图片,带给读者深深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震撼。本次修订,除在原版的基础上对文字内容做了补充修订外,亦对原书的装帧设计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期待这本书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目录 第一章 宫廷及宗教建筑 01 北京故宫 ___ 2 02 故宫中和殿、保和殿 ___ 5 03 钦安殿 ___ 7 04 北京雍和宫 ___ 8 05 大明宫含元殿 ___ 9 …… 第二章 建筑元素 44 北京故宫铜狮子 ___ 68 45 庑殿式屋顶 ___ 70 46 唐代时的庑殿顶 ___ 71 47 歇山式屋顶 ___ 72 48 重檐歇山顶 ___ 73 …… 第三章 民居 159 民居阳台外
《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河寻根文明溯源》讲述了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辽河文明的研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河流域一批重大的考古发现表明,辽河流域作为我国东北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心,中原与东北地区相接触的前沿地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自成谱系的考古学文化。为使广大观众认识辽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及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在辽宁省博物馆开幕的“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展”,展示辽河流域“古国一方国一帝国”的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在展览的基础上,为将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继续深化,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召开了“辽河寻根文明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讨论辽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方向、传统技艺方向艺术硕士学位论文集暨作品集。包括学位论文及作品彩色图片,可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了解非遗保护、传统技艺的存续现状。
我们会去博物馆做什么呢? 漫步、看展、徜徉、沉思、约会、喝咖啡,接近艺术,寻找灵感,买有用且好看的东西? 博物馆就像万花筒,是一个会随着我们的行为动线展现出不同关系图景的奇妙场域。在那里,我们与浩瀚的人类文明共处,感知博雅与世俗的交锋相融,见证其从精英文化艺术殿堂转化为实用公共美育空间,赋予我们更趋平等的审美权力,并最终与大众世俗审美日常相勾连的全部历程。 如今,对“不会搞传播的博物馆馆长不是好店长”“不去博物馆喝咖啡的看展者不是好买家”“不开艺术鉴赏课的博物馆不是好'戏精’”这样组合形式不同寻常的流行语,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从高高在上到平易近人,从诗性的博物复活到多元的艺术衍创,改变的不只是博物馆和艺术品,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趣味。而这本书将告诉我们,这奇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媒介做出对文化间性与文化产业之间关联性命题的阐释或许对当下我国具有文化间性特征的民族地区,尤其是正处于“ ”发展的西部民族地区而言,意义尤为重大。从对民族文化的解读到民族文化间性的认知;从民族文化发展的传播动力到为这一动力形成驱动的现代媒介;从民族文化间性背景的现实语境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问题的认识将会形成一个应然的逻辑,即,民族文化存在间性特征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环境。地域性媒介将进一步识别、适应和契合于话语环境并生产具有特质性的文化产品。在“互联网+”的技术驱动下,本地传媒与相关文化产业联动,为其他产业不断注入文化意义并形成 化的传播。
《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日本的传播编年》是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严绍璗与王广生所编写的研究专著,为 2007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0 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之一种。本书对 20 世纪中国古代经典在日本的传播情况通过编年的形式进行撰写,通过 大事记 书文目录 备注 三大部分的资料,全面展示了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所有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对中日文化比较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本书内容详实、资料珍贵,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中华文化通识》是一本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素养的基本入门书。与《中华文化通志》相呼应,《中国文化通识》应运而生。《中华文化通志》十典百卷,体系宏大,研究精深。本书是专门为大众读者编写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读物,它针对中等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量身打造,将中华传统文华按专题分门别类,从宏观层面讲解系统知识,资料详实却不引用大段资料,深入浅出,行文生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文字可读性性极强,并配有多幅高质量的插图。它以通俗性定位并自成体系,具有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等特色,可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相融会,从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培育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新力的现代人。本书是从大众阅读习惯与实际着手,由学者为大众读者精心写作的,是
本书立足江西本土文化的特色,着眼于陶瓷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分析提炼,把脉红土地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应江西作家的创作事实,结合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分析,勾勒出新世纪江西文学的创作概貌。研究方法上,本书注重宏观把握和微观切入相结合,既有21世纪以来江西文学创作的宏观把握,对乡土文学、城市书写、脱贫攻坚等文学命题进行全面的扫描与综合考察,从整体上把握江西21世纪文学的创作得失,又有单个作家、作品微观层面的深入解读与思考,力图形成江西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