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汉字是一种被使用了数千年,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智慧的根基。清末以来,汉字的命运动荡起伏,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 铅与火的时代 再到 光与电的时代 的转变,在此期间,汉字字体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英文等拼音文字不同,由于汉字的数目众多,笔画繁杂,所以汉字字体的设计可以说是世界上*烦难、枯燥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汉字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视觉特征,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投身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字体和设计作品,成为中文语境中知识传播和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 《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的作者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本书立足中国文化遗产特性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崇尚与价值取向,紧扣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客观审视划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与实践发展演变历程;对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作出与学界完全不同的学术思考与认知;创新性研究提出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重构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原则;全面系统地厘定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目的、任务及路径选择,并进一步阐释论证了新时代保护发展文化遗产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职责担当。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在对历代戏曲理论资料汇总和梳理的基础上,对历代戏曲理论著作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古代戏曲理论加以总结。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对戏曲理论上的一些重点理论家和重要论著加以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既对每一时期的戏曲理论有总体的研究和论述,又突出每一时期的重点理论家及其论著,对其加以专题研究与论述,宏观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理论广度和深度。
《中华文明史》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以文明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贯穿全书,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全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目前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全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
1949 1966年是民间文学在学界影响较大、受到国家重视的时期,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学术话语建设的开创期,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学术史资料,一改从前对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研究只落足于 社会价值 的平面化阐释,更注重其在一定历史语境中所凸显的学术价值。作者创造性引入 国家话语 视角对民间文学理论建设、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民间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民间文学理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文艺等进行阐述,论述深入、视野开阔,对推进当下民间文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有一定助益。
生命美学首创于1985年。它从立足于 实践 转向立足于 生命 ,从立足于 启蒙现代性 转向立足于 审美现代性 ,从 认识 真理 的地平线 乾坤大挪移 到了 情感 价值 的地平线。生命美学不是关注人类文学艺术的小美学,而是关注人类美学时代美学文明、关注人类解放的大美学。 生命美学的全称是 情本境界论 生命美学或者 情本境界生命论 美学,其中的 情本 ( 兴 )、 境界 ( 境 )、 生命 ( 生 ),都正是源自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兴 ( 情本 )、 境 ( 境界 )、 生 ( 生命 )。因此,生命美学是中国美学传统的弘扬与传承。 生命美学从五个方面根本区别于实践美学: 1.以 实践的人道主义 区别于实践美学的 实践的唯物主义 ; 2.以 爱者优存 区别于实践美学的 适者生存 3.以 自然界生成为人 区别于实践美学的 自然的人化 ; 4.以 我审美
本书是一部用现象学直观与先验论演绎的还原方法,研究神话理论兼及神话学逻辑史的学术专著。本书的讨论始于对神话学理论的经典概念所规定的神话现象的经验性直观。通过神话概念在理论使用中凸显的叙事对象 题材内容规定性与信仰意向 体裁形式规定性的二论背反,指出神话概念的内部矛盾起源于传统神话学对神话实践的理论遮蔽。通过直观神话信仰意向形式在文化叙事制度实践中的观念功能,进而分析地还原文化性叙事表演实践的交往意向形式,演绎出文化表演的责任理念,并通过对责任理念意向形式的进一步分析还原,终演绎出人在道德上应然的理性信仰意向形式和意向对象的双向结构,即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对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的反思性敬重,以及纯粹理性情感神圣意志对人的纯粹理性和任意的规定性立法,而这也就是人应然的神话(信仰 叙事
本卷辑录了相关论文33篇,按探讨主题分为了六个部分:理论性探讨;节气与立法;传统医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珠算;其他。由于牵涉范围较广,相关成果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医学、体育学、艺术学、数学以及天文历法研究等。所探讨的内容有的涉及列入各类非遗名录的具体项目,有的事象(例如峨山彝族的林木崇拜)目前虽未被列入名录,却反映了民众对于自然界和宇宙的观察、总结和实践,因此也是本卷不可或缺的部分。 希望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中国民众世代相传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丰富知识和实践,展现中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进而充实并推进国内相关研究和保护实践,也为国际范围内这一特定非遗门类的保护提供中国的视角与经验。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2017年为商务印书馆创业120年。8月13、14日,由商务印书馆发起,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筹)等文化学术机构,在北京举办了 商务印书馆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暨商务印书馆创业120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 海内外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商务印书馆在中国现代文化兴起过程中的功绩、作用、影响等主题展开研讨。本文集为此次会议的研讨成果,收入会议致辞、主题演讲和研讨论文共67篇,涉及近代出版、近代教育、近代政治法律、近代企业经营、现代文学等多领域,全面展现了商务印书馆研究的最新成果。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 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本版《陶行知全集》按文章体裁分类,共成12卷。各卷保留了作者原有自编专集的原貌;专集外的文章,再按时间顺序排列。第1至4卷为论著卷(包括论文、演讲记录、谈话、提案等);第5卷为教材卷(包括各类教材及编辑手稿、儿童科学读物、寓言、歌曲等);第6卷为英文著译卷(包括英文
本书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黄有方教授书写的《礼记》四篇(节选),分别为《礼记 大学》(节选)、《礼记 中庸》(节选)、《礼记 学记》(节选)、《礼记 乐记》(节选),按篆、隶、楷、行四种字体书写,其书法以周篆汉隶等铭文碑刻为本,以二王褚颜等先贤书家为宗,书风格调清新,线条苍健古朴,既有自己的独特书法风格,又有文人学者的儒雅气息,具有个性化鲜明的书法艺术和欣赏价值。之所以选择《大学》《中庸》《学记》《乐记》这四篇,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想,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且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历朝历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相关的书法作品。 本书可作为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和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 从 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 元素因素 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 从 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 从 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 国际 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
本书为近二十年来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表演艺术类(包括曲艺、戏曲、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秀论文。本书是 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萃 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全面梳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经筛选、整理后,按专题进行编目集结成书,分成六编,编 非遗表演艺术及其传承人 ,第二编 说唱艺术 ,第三编 传统戏剧 ,第四编 传统音乐 ,第五编 传统舞蹈 ,第六编 史论 。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论分析都将丰富该领域的成果。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汇集多位名师大家手笔,从中华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中华文化与智慧人生、小康社会与荆楚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国禅宗、四大名著与中华文化、新丝绸之路与中西方古老文明、追寻楚文化的血脉根脉文脉等12个维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有高端对话的思想碰撞,又有主题讲座的娓娓道来;既有引人入思的深湛学理,又有发人深省的人生智慧。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附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