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中国政研会评选的100个2024年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汇编而成。这些案例突出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各行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因地、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每篇案例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工作成效、工作启示的结构,简要介绍优秀案例单位的基本情况或创新案例提出的背景情况等,着重介绍本单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做法,反映工作创新取得的成效等,提炼概括具有普遍性的经验启示。书稿的出版将有助于宣传推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实践取得的优秀成果,提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本书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方案》的出台,通过对各地各校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提炼与总结,深入挖掘基层(地方和学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评价改革重要论述方面做出的探索、出台的举措、形成的经验,充分反映在正确教育评价理论指导下,在科学教育评价政策引领下,各地各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鲜明的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文化精神,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已经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对今人依然有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以教育BU《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上把握齐文化的特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面向中小学生,一体化设计读本的编写内容与编写体例,使读本由浅入深,由分到总,由具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点面结合,纵向延伸,呈现出层级性、有序性、衔接性、系统性。
1、本资料汇编主要收集清代有关顾炎武的家世生平、交游出处、社会活动、身后情况、酬赠诗文、序跋提要、著作版本以及时人、后人对顾炎武所作的评论、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均在搜集之列。2、本编所搜罗之文献,包括碑传、墓志、诗文、序跋、提要、笔记、诗话、档案、方志、年表等。凡研究顾炎武诗文的注解笺释类著作,因其注释篇幅较大,则不予全录,而只录其凡例、序跋、解评、按语、附录等。
本刊第六辑共收录学术论文20篇。 名医 名家访谈 栏目介绍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教授从中医药学传承发展、中医药临床特点和评价、中医药走向国际三方面,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本草纲目》整理与研究 栏目既介绍了《本草纲目》的定位评说与整理方法破局,也梳理了文树德教授对《本草纲目》30多年的翻译及研究历程。 中医药文化与考古 栏目首先分析了医学考古学的兴起、在中国的实践及其当代意义,其次通过出土文物简牍、出土秦汉禁方、出土写本药方、简帛医药文献、医疗考古遗存探讨了早期中医、针灸文献,最后从汉镜铭文入手研究了古代炼丹术的发展。 中医方药文化 栏目探究了古方书煮散法的兴衰与相关机制,分析了民国时期生药基原研究的本土化与研究模式。 学术动态 栏目以清代中医药文献研究的立体化与新推进为视角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视角》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的战略任务,以分析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的推动作用为出发点,紧密联系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实施的优势,深入分析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外在挑战和自身制约,系统论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和策略。 中国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 一带一路 建设过程中加强了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却也引发了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冲突。中国如何与他者交流,如何理解他者又如何被他者所理解,如何与他者进行价值观对话,如何与他者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策略研究:基
本刊第二辑共收录文章18篇, 名医 名家访谈 栏目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教授半个世纪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研究针刺镇痛的心路历程,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交汇点上将中国传统医药与针刺原理推向世界; 中医药文化在东北亚的传播 探讨包括典籍、汉方、针灸等在内的传统中医药在东北亚各国的流传与发展; 中西医关系研究 栏目深度阐释了中医与微生物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理性碰撞; 学术动态 栏目在历史维度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古籍整理与研究进行了述评,在空间维度上对中外新近中医药历史与文化领域的重要著作进行了学术评介。
本书主要研究 都市社会 文化的表征、成因、作用、影响和健康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 都市社会 导致消费文化、空间文化、加速文化和媒介文化盛行。消费文化使文化不再是理想的延伸,而是欲望的延伸;空间文化使公共交往衰落,共同体意识淡薄;加速文化加剧了不确定性和感知倦息,使人呈现出 内卷 和 躺平 两种趋势;媒介文化使情感化的仪式转向仪式化的情感。研究旨在消除或缓解 都市社会 文化带来的异化问题。
1949 1966年是民间文学在学界影响较大、受到国家重视的时期,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学术话语建设的开创期,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学术史资料,一改从前对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研究只落足于 社会价值 的平面化阐释,更注重其在一定历史语境中所凸显的学术价值。作者创造性引入 国家话语 视角对民间文学理论建设、民间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民间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民间文学理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文艺等进行阐述,论述深入、视野开阔,对推进当下民间文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有一定助益。
本书力求探索以 非传统思维 非 主流途径 非常规方式 将宽广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分层次、按对象、有目标地传播到海外的有效方法。 本书发现,国家形象仍然是中国对外传播有效性的软肋,中国自身定位的和平形象与海外对中国普遍认知的 威胁 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对中华文化全球推广的激进手段、自称 厉害 的话语方式,国内外舆论存在深刻的分歧和明显的争议。在国际交往中,民间力量大有可为,公众外交潜力深厚。文化传播要因势利导, 借船 借机 将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传扬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