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殷海光、林毓生的通信六十余封,以及林毓生纪念先师、追忆求学历程的四篇文章。殷、林二人的通信起自一九五七年,终于一九六九年殷海光去世,其中大多数信件为林毓生赴美求学后所写。两人在这些跨越大洲的信件中无所不谈,从留学琐事到家庭碎务,从推荐书单到讨论重要学术问题……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时移世易,但师生情谊从未改变,其中蕴含的现代理性和道德自觉令人动容。
《江湖有酒,庙堂有梦——华夏故国知识人的性情与命运》,集通俗叙事和学术厚度为一体,以独特的文史视角,从哲学、历史和人性的层面,再现23位中国古代文人士子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和丰富饱满的生命内涵。涤荡种种“光环”或“阴影”,恢复其历史与人性的真相。全书客观、真实、宽容的评述,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全景式地抒写了中国古代士人群体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取舍、徘徊和挣扎的曲折命运,呈现出在儒道释互补的中国文化精神体系中,这些文艺大师们在心性信仰、人生意境、文艺创作中闪耀出的奇丽火花,同时更呈现出他们在遭遇现实困境挤压和面临历史情境冲突时“化苦难为神奇”的夺目光芒。 作者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名士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个体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
一日三餐,四季鲜蔬,蔬菜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种蔬菜背后,有哪些源远流长的故事? 每一个花朵里面,隐藏着多少无法述说的情感与源流? 人类,到底该如何与蔬菜相处? 本书以节气划分,讲述了二十四种蔬菜精彩而丰富的来历和故事、趣闻与诗意, 让读者重新检视日常餐桌上的蔬菜,感受万物的生机与美好。
本书依托“书法与生活的相关性”系列讲座内容,倡导让书法艺术回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本书为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系列讲座的成果。旨在大力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书山蠹语》是作者顾犇以书蠹精为名所写博文的精选,涉及作者的工作、研究、业界交流、各地见闻和爱好等各个方面。部分“书城印记”,是作者参加各种工作的记录,也包括一些对国家图书馆人和事的回忆。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各个方面的工作心得。第三部分包括作者业余生活和社会兼职相关的感想。第四部分是作者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第五部分是“生活体验”,包括作者对故乡上海的回忆与思考,还有对生活各个方面的体会。
应当如何了解左营眷村?尤其在这个眷村面临拆迁存废的时刻。除了各种历史资料、文献足以说明左营眷村的过往,能不能有一个更贴近你我,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进入眷村居民的生命?这本《眷村记忆》可以说是在建筑存废的争论之外,提供给我们一个文化理解的方向。《眷村记忆》中清楚地说明了左营眷舍的种类、地点以及建筑格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住家面积狭小、与左邻右合共同生活、家长全从事同样职业,且皆为同事,这样的封闭环境造就了眷村文化的特殊性,也反映在眷村教育上。本书由张耀升著。
篇一景山中轴线文化之巅一、两位巨匠眼中的北京中轴线二、景山旅游热线上的冷门话题三、景山的独特性与简史四、景山的完整性再识五、景山乃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文化象征六、景山九大标志性文化景观篇二寿皇殿中轴线很后的皇家宫苑建筑一、建筑组群布局二、建筑单体形制及特征三、牌楼篇三寿皇殿展体现古今穿越的皇家礼制一、展览概述二、原状复展三、专题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