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殷海光、林毓生的通信六十余封,以及林毓生纪念先师、追忆求学历程的四篇文章。殷、林二人的通信起自一九五七年,终于一九六九年殷海光去世,其中大多数信件为林毓生赴美求学后所写。两人在这些跨越大洲的信件中无所不谈,从留学琐事到家庭碎务,从推荐书单到讨论重要学术问题……一个时代的思想线索隐隐可见。时移世易,但师生情谊从未改变,其中蕴含的现代理性和道德自觉令人动容。
这不是一本讲述汉字历史的书,也不是识字读物,而是一本借汉字重审生活的书。作者借助对汉字的疏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汉字观:汉字不只是工具,还蕴含生活哲理。我们的汉字是耗损的汉字,我们已经失去了向汉字学习的能力。而伴随汉字耗损的,实际上是我们思维和生活的耗损。
本书为“专题史系列”之一。经学是自西汉中期开始确立起来的、以阐释儒家典籍为内容的思想学说。叙述“经”与“经学”概念的定义;经学与儒学的异同关系;经学的来源及其结集;“经”与儒家学派之间的关系;经学的起源及其早期的传授;经学时代的确立;经典的范围及其逐渐扩大的过程;经学在中国封建时代所起的作用及历代封建统治者提倡经学的原因;经学的流变及经学时代的终结;历史中出现过的经学的各个系统及其流派(分别从汉学、宋学、清学、近代四个系统作了具体的叙述);经典(包括十三经及四书)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大要、结构篇章、真伪以及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经典研究中的各种方法和体例(分别从口头说经、“师法”“家法”、章句训诂、义疏、义理、考据等各方面作了具体的叙述和介绍);历代学者在经学研究方面的成就简
闽南近海盛产海鲜。海鲜食材在烹饪过程的大量应用,清鲜淡脆、略带微辣、多汤菜的风格定型,标示厦门菜业已自成一路。《厦门吃海记(2)/海洋文化丛书》作者朱家麟幼时曾讨过小海,人生阅历丰富,为各色海鲜立传,手到擒来。作者从历史文献和民间文化里录取各色海鲜的人文故事,并对大量海鲜的烹饪方法进行文化解读,为厦门菜的发展保留了许多原始基因。文章生动新鲜而趣味深长,读来令人神往。
应当如何了解左营眷村?尤其在这个眷村面临拆迁存废的时刻。除了各种历史资料、文献足以说明左营眷村的过往,能不能有一个更贴近你我,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进入眷村居民的生命?这本《眷村记忆》可以说是在建筑存废的争论之外,提供给我们一个文化理解的方向。《眷村记忆》中清楚地说明了左营眷舍的种类、地点以及建筑格局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由于住家面积狭小、与左邻右合共同生活、家长全从事同样职业,且皆为同事,这样的封闭环境造就了眷村文化的特殊性,也反映在眷村教育上。本书由张耀升著。
本书是《故园往事?一集》的姊妹篇,记录了作者对自己少年时代种种往事及身边人物的深刻回忆。由“血亲”“自我”“生计”三部分构成。通过朴实流畅,生动清新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表达了浓烈、真挚的亲情与乡情。读来令人思绪万千。
本书研究古人称为譬的类比方法。这种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两千多年里一直盛行于文化活动中的诸多领域,对东方文化个性的塑造产生了直接的重在作用。本书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特别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修辞史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是作者40多年来在沙漠和沙地的亲历记录和感悟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智者思考的一个永恒主题,百余年前,马克思就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然而时至今日,还没有谁从生态考古学角度去写一本人地关系史。《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以不争的事实,证实了人类的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创造的文明,总是以环境作为支撑点的。《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作者站在生态哲学的理论高度,将人与自然捏合在一起去思考,用考古学、历史学、畜牧经济学、沙漠学、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多种学科提供的丰富理论,以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和文明的生态史观,追溯了我国北方各大沙漠、各大沙地曾经有过的辉煌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探觅了人与自然的原初联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