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为纪念梁漱溟诞辰130周年所推出的文化精选集(特别纪念版)。选篇以《梁漱溟全集》为蓝本,从《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等经典著作中精选篇目,由梁漱溟家人钦定,诚意特献! 全书分为五辑,从学问、修养、理想和态度等主题入手,瞄准 人生和社会 ,结合梁漱溟先生一生自学之路、待人接物之 独立思考,表里如一 的态度,试图为当下内耗严重、急需精神重建的年轻人提供一份精神读本和解决方案。 第一辑 做一个对自己有办法的人 办法不是在说服,办法还是在养成。 第二辑 思想可开悟 人生可翻新 放眼来看,心胸就可以开大,什么事情不用着急,不要常常颠倒在喜怒哀乐之中。 第三辑 多谈谈哲学 多想想办法 问题来了,正是我们创造的机会到了。 第四辑 精神有所归 生活有重心 说话是力量小,一定要在说话之外,办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 临时大学 。后迁云南,改名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简称 西南联大 。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盛产天才,影响深远。1939~1946年,汪曾祺在昆明求学、生活长达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说: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时常深情回望这七年联大时光。翠湖、晚翠园、凤翥街、观音寺、白马庙,泡茶馆、跑警报、做同期、逛书摊,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种种人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蕴藉弥远,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樊登鼎力推荐: 比尔 波特是个特别有趣的老人,一个从金钱社会中自由的人。所谓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樊登读书会推荐: 比尔 波特三部曲《空谷幽兰》、《寻人不遇》、《禅的行囊》、孤独有时意味着,我想找到更深的共鸣。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 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 文化复兴 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深度剖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作者站在当今社会现实的立场,从文化到社会,从日常生活到世道人心,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境遇,以及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冷峻却不失温暖的评述。书中不仅蕴含作者对时代病灶的犀利叩诊、对市井巷陌的温情凝视,更充满对人性本质的真知灼见、对文化的深邃思考。可以说,这是一部当今社会人文现状的 田野调查 ,也是一部中国式人情世故的观察笔记。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国学通识课》分为国学纵览与国学典籍两大部分。冯友兰先生以时间顺序为纲,主讲 子学时代 秦汉儒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道学 清学 ,系统性论述国学发展历程,脉络清晰。朱自清先生逐本讲解重要国学典籍,内容翔实,使读者获得多角度的国学理解和思考。
屏蔽了浮华与喧哗、没有了艳遇与文青的丽江是怎样的天与地?《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给出了一份最真实的答案。 本书是俄国作家顾彼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写的一本回忆录,英文版一经问世即风行海外,书中记录了他在丽江这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上九年生活工作的所见所闻。作为中国第一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丽江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遍布着雪山、大江、峡谷、森林等壮观而秀丽的风景,未受世俗侵蚀的民风更是质朴率真,淳厚动人,更不必说原生态下丽江古城之民族、宗教、节日以及文化艺术的神秘与辉煌,凡此种种,无不在顾彼得的笔下一一再现,熠熠生辉。中国书籍出版社本次全新再版,内容既多修订,装帧尤工精美,以便读者可以更好地重返丽江 这座被遗忘的古老王国。
本书是一部深度解读古人生态智慧,访古寻今,索骥中国生活美学的答案之书,作者多年来注重观察寄寓在风物中的自然节令之美,并研习当中延续千年的审美经验的传承。书稿按照时序分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着眼于华贵事物,只细致呈现每季中人们常见到的桃花、檐廊、帘席、山水、艾草、琴棋书酒、迷雾、秋蟹柿子、消寒图等平凡而典型的风物意象,同时关照他们的渊源承继、审美氛围和今昔对照。书稿配有作者多年来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国风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审美细节,吸引当代读者从生活的寻常处发现美和情韵。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对其各种角度的解读也屡见不鲜。《西游妖物志》共30章,聚焦 《西游记》中的动物视角 ,按照 动物妖精 在《西游记》原著中的出场顺序,细致考证了各类菩萨、取经团队成员、取经路上制造出八十一难的各类魔怪的身世演变及其在现实中的动物原型。充满趣味横生的观点交融与文化混搭。 在书中,人神魔,佛道儒,民俗文化、动物科普 虚 实 两个世界穿插且互为印证;移花接木、借尸还魂、层叠嵌套、抟土重塑 对比历史版本如元杂剧,分析故事转移、嫁接、人物重塑等演变,一窥吴承恩《西游记》的形成过程。 作者文思活跃,文笔跳脱,用另类视角品读西游,带来一番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本书是广义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为中国文化的千年历史 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演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积淀过程,为中国文化构建了庞大的文化帝国。从体系上讲,这是一部中国文化和文艺研究的宏观纵论;从结构上讲,又是一部古今中外的比较之学;从内容上讲,更是一部剖析文学与艺术发展的沉思录,引领我们徜徉于古代、近代、现代、国内、国外文化的思考之旅。在每个历史时期,作者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客观描述,从中找出产生的历史必然,同时不断重新审视这种必然在整个人类长河中的作用。
《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黄河之旅》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比尔?波特于1991年春进行了一次追寻黄河源头的旅行,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他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战胜重重困难,坚持走完全程。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了这本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 《禅的行囊》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比尔?波特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
樊登鼎力推荐: 比尔 波特是个特别有趣的老人,一个从金钱社会中自由的人。所谓的世外高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樊登读书会推荐: 比尔 波特三部曲《空谷幽兰》、《寻人不遇》、《禅的行囊》、孤独有时意味着,我想找到更深的共鸣。 《寻人不遇》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作家比尔 波特朝圣中国古代诗人的一本旅行文集。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无限热爱,带着从大洋彼岸珍藏的威士忌和酒杯,比尔开始了全新的旅程 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中国古代诗人故址。一路上,69岁的比尔沿着黄河、长江,从孔子的故乡曲阜,到济南(李清照),往西安(白居易),经成都(杜甫、贾岛),赴湖北(孟浩然)、湖南(屈原),并一路走到南方,陶醉于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之中,然后到达浙江天台山诗僧寒山隐居之地。《寻人不遇》再现了中国古代高贵的诗魂。 一个美国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又一力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者和研究者,作者于2006年春进行了一次穿越中国中心地带的旅行,追溯了已经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支脉之一的禅宗,其各代祖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游历经历,并诉说了他多年来对禅的深深体悟。
《茶味初见(茶汤中的二十四节气 珍藏版)》: 该书是关于饮茶与二十四节气的作品。谨遵四时之序,以春为始,以冬为终。自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开篇,写至大寒;从早春的茶芽脱壳,写到寒冬里茶树的花果相遇;立体呈现着不同节气里茶山的独特风景。在不同的季节中,在各异的物候里,在四时的光影里,应该怎样顺时应季地去健康喝茶。 《茶席窥美(茶席设计与茶道美学 珍藏版)》: 该书为 静清和作品 系列第二册。作者在系统研究总结了自己多年来、对历代茶席设计、茶空间设计、茶道美学、传统插花、茶具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人体工学原理、视觉极简原理,把陆羽提出的 茶性俭 作为茶席美学与设计的原则,详细客观地把茶席密码层层解密,文图结合,让大家一读就会,方便茶文化爱好者的自学和参考。 《茶路无尽(茶之
书评人、作家绿茶走访27位中国当代文化名家,围绕读书与藏书展开了深度对谈。在书房这一富于智识的精神空间中,书房主人畅叙个人阅读经历,阐说读书观与藏书观。在内容选择极为分散的今天,书对我们意义何在?从他们的故事中,或许能得到某种解答。
一个年轻人,懵懂地探入千年茶道,从不解、排斥,到熏染、奉行,渐渐玩味无尽的茶幸福。本书是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25年的习茶日志,详尽细致地还原了她的茶道修习过程。茶每个人都在喝,但品茶的意境却少有人达到,本书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从茶里喝出人生与幸福。
她以一位旅行者的身份,走进西北的千家万户,品尝从家常便饭到节日盛宴的西北美食。 那是些简单却充满力量的食物: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条,香气四溢的羊肉抓饭;街头的烤肉串,家庭聚餐中的臊子面。 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西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 书中讲述了食物的故事,更深入地挖掘了食物背后的文化和历史:食物与人、自然、社会的关系,展现了食物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意义。 食物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从妈妈手中的一碗汤面,到节日里家家户户忙碌的女性身影,书中的女性形象生动而温暖,她们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我们思念着远方的家乡,也努力安顿好身边的自己
本书是一部对世界电影史上18部经典电影的哲学、美学和技术的电影解析文集。 这些文字始发于1995年,完成于2024年,跨度近三十年,从上千部观影笔记中筛选出18部。电影是引子,观察的是人世、人生和人性。 书名 知法如电影 取自《无量寿经》中的一句经文,佛教阐释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 无常 ,也因此会有 如露又如电,如梦幻泡影 的偈子。而电影本身,是技术上的定义,是对人体视觉暂留现象的艺术呈现。二者内在的连接,在于 对幻觉的捕捉 。 这本书兼具知识性和学术性,有着来自业内的专业分析:场面调度、蒙太奇、结构逻辑、人物设置、台词、运镜及剪辑;也有着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的思考和辨析;同时因其朴素和深入浅出的行文,而又有着故事性和强烈的共情,引人入胜。
著名学者、文化名家赵珩先生精选近作34篇,辑成随笔集《留作他年记事珠》。赵珩先生秉承其一贯的朴实、真诚的风格,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年的生活感悟,为读者呈现了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丰盈的精神世界。全书分四辑,第一辑 文化 体现了作者对文化及与文化相关的现象、事物的独到思考;第二辑 故人 则是对几位故人如马连良、张伯驹、刘宗汉等的独家记忆;第三辑 北京 所录文章皆与北京相关,从多个角度写出了作者与北京城一生的羁绊;第四辑 百戏 则通古博今,将古今诸多体育运动如游泳、赛马、击剑、射箭等进行对比,在碰撞中彰显趣味,也挖掘出体育运动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对今天的价值。 预知往日难回首,留作他年记事珠。 静听 大玩家 赵珩讲文化、忆故人、说北京、聊百戏,淡写岁月,静守时光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撰写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全书共计二十部、一百二十五类,收录四干余条目。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政治人事到礼乐典章,从日用文玩到花鸟虫鱼,从三教九流到神仙方术,广采博收,无所不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