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一川烟草满城风》和《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摇着一片新叶》都跟吸烟和烟草行业有关。前文中,朱石生从烟草的源头讲起,一种几千年前美洲原住民就开始享用的植物,从咀嚼到吸食,变换使用方式,吸烟从通灵之入口变成具备社交礼仪功能,直至十五世纪末烟草经由哥伦布及其船队带到欧洲,吸烟热风靡欧陆和英国,并陆续传到世界其他地方,包括中国。而烟草消费历经多种形式,卷烟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主流的吸烟方式,这背后是一个烟草帝国的崛起。人类意识到吸烟的危害,揭示出烟草导致癌变的细节,从医学界普及给民众,此路漫长且曲折。二十世纪上半叶,烟草公司的广告宣传帮助美国烟草行业飞速发展,与同期科学界对香烟健康风险的担忧、肺癌病例的徒增形成鲜明对比。后文中,晨星拨开迷雾,从 如何证明吸烟导致肺癌 这个议题入手,还原
群山、黄河以及盐池让山西在古代显得既安全又富裕,国都、要塞和商站在漫长的时光里形成一座座古城。2022年夏天,有寂去山西探望女朋友,在这个有着全中国最多文物古迹的地方做一次单纯的旅游,也是一场没做什么具体规划的旅程,从太原到榆次,从大同到临汾,从忻州到吕梁。曾经的 金谷 ,充斥着泥土、黄金和向西域启程的驼队的味道,而现在的古城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仿佛陷在了漫长的时光里。 杨天周从同济建筑系毕业后,赴英国巴特莱特建筑学院读一个两年制建筑硕士项目,选择的设计小组主题是 伦敦再野化 。这个议题存在着多个尺度层面,受埃莱娜 比奈留园青苔照片的启发,天周进入了一个奇妙的微缩世界,开启了用 捡垃圾 来 设计墓园 的征途。一年多的种种思考,最终浓缩成一座终将回归大地的墓园,本文便是他对这次设计的回溯。 《在N
本册前两篇的主人公都是七〇后的民间诗人。王国芳高考失利,结婚生子,与丈夫在外漂泊十多年后回到老家繁峙县繁城镇定居,经营一间杂货店。日子相对安稳,她心底的文学火焰重燃,开始在手机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同村这个年龄的女人很多已经做了奶奶或外婆,养育起了孙辈,而她的烦恼是感觉自己写不出诗。毛秋水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到苏州工作,结婚生子索居,已经二十年光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失眠,而失眠的副产品是诗歌。虽然家人看不懂他的诗,但他还要写,只有写诗时,他是自在的。 2018年12月和2019年五一假期,摄影师马宏杰先后两次跟随武汉当地的同行方三勤来到汉口,在一个房屋密集、街道狭窄的迷宫里,找到隐匿在拥挤楼房中的楚剧戏班做了几天采访,了解一个上世纪最后十几年红红火火的地方戏团在观众日益减少的当下如何
《幸福的积分》的作者王健飞曾在《读库》发表过三篇文章,探讨过一个共同的话题:我的工作和为此付出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义。本次带来的主题是,在一个不断加速的世界中,如何在个体层面找到一个可执行的、幸福的、不被内卷的人生框架。他从幸福的定义入手,用通俗的例子结合生活场景来解读现代城市生活,可能会让很多 打工人 找到共鸣。 夏鼐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师,大约一百年前,他在国内和西方高等学府接受顶级教育,拥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精深学问,执掌中国考古学至少二十年。可以说,夏鼐以学霸之能力、嗜书之本色、求真之态度、君子之品性,完成了时代交给他的使命。郭静超采访夏鼐的学生、同事及家人,撰写了这篇《夏鼐:塑造中国考古学》,总结他的考古人生。 2015年,赵斐通过河南省考成为一名监狱警察,同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深圳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本册前三篇都是发生在深圳近二十年间的故事。《二本学生毕业后》的作者冉儿在深圳出生、长大,接受了十二年基础教育,去广州完成高等教育再次回到深圳,通过应届生落户政策从外来人口变成深圳人。她采访了十余位二本学生的深圳生活,结合自身经历,写下大家的故事,为自己焦虑的内心寻得一种出口。《住青旅的日子》作者余自仙2023年初为在深圳找工作,租住在一家开在居民楼的旅舍里,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二十来号人共处了一段时日,又各奔前程。2010年到2020年,在深圳的十年,《搬家记》作者吴聚平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走进家庭,成为新村里的二孩妈妈,同时也是产业园讨生活的职场人。这段漂泊的羁旅生涯结束,她决定回老家生活。 《五十年前的旅途》则是西窗
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记录家族长辈的经历以及跟晚辈相处的故事。《听妈妈的话》里,母亲的讲述与女儿的书写穿插,让一位出身贫穷好学上进性格要强的女人的前半生跃然纸上。七天时间,已患有中度抑郁不肯吃药的母亲讲完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七十五岁的母亲和四十一岁的女儿之间对人生仅可交流的部分,两人之间是否能达成互谅?《两代人的战争》更多记录的是家族三代人的相处,新旧观念碰撞、认识错位导致的两代人的战争,虽然不再有暴力打骂,但从未止歇。《婆婆》从家庭面对的具体问题 就照顾生病婆婆产生的矛盾切入,读者确能感同身受,一个家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牵涉整个家族。 2020年,从事品牌推广和企业文化策划服务的大洪在朋友的推荐下进高校兼职讲课,随着自身业务转型,需要每周在几所大学间穿梭讲课,当老师也从一份
2022年6月,张安从英纳法汽车天窗厂辞职,原打算回河南信阳老家,得知需隔离半个月花费四千多,遂决定继续在上海郊区的小出租屋躺着,继而突发奇想去看看发小饶亮每天是如何生活。《一天》是一段从凌晨两点持续到半夜十二点的聊天和跟拍 出门摆摊卖夜宵、早餐,售卖鱼虾,准备第二天出摊的原材料,布置笼网,补觉,去更远的地方收网捕捞,回家休息。周而复始。 《漫长的爆炸》以1987年3月15日哈尔滨亚麻厂大爆炸为题,讲述事故幸存者三十余年来的生存状态,个体人物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读来令人印象深刻。本文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迟秋怡的本科毕业作品,她曾深入爆炸亲历者居住的安抚楼采访,并查阅大量历史资料,作品获得2021年真实故事计划举办的第三届非虚构写作大赛短篇组一等奖。 九零后王亚晖是个资深游戏玩
保罗 萨洛佩克(Paul Salopek)是一个徒步旅行者、记者,拿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2013年,他开始自己的全球徒步计划。历史学者罗新曾提到自己跟保罗徒步的经历,他敬仰保罗的行动,也想知道保罗一边走一边在想什么做什么。2022年12月初,靳锦第一次加入保罗的行走队伍,后来又两次加入,并参与了保罗在中国的最后一段行走。《与保罗 萨洛佩克一起行走》里记录了她这一路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观察和思考。 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上,首次作为正式竞赛项目亮相的电子竞技项目中,中国队斩获四金一铜。四年前的2019年,电竞在中国正式成为一项职业,当时全国游戏女玩家已超过三亿,占玩家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二,而参与职业电竞比赛的女选手却极少。《电子竞技不相信女性》想探讨的是一位女选手如果想站上和男选手一样的赛场,她要面对的到底是
品茶论诗诗意永,谈诗说茶茶亦香 。中国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茶与诗,都具有一种令人叹羡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可以更具体的描述为一种文化的亲和力,一种艺术的感染力,一种心灵的渗透力,一种哲理的思辨力。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茶文化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茶诗是关于茶的诗歌,是指以茶事、茶理、茶情、茶道以及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古典诗歌。广义上,茶诗包括:茶诗、茶词、茶联。茶诗的*特色是文化与艺术的双重性即茶文化与诗文化的结合、茶的艺术与诗歌艺术的结合。在编写本书过程中,我们邀请知名书法教师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具有中国书法魅力的茶诗作品,使茶诗的阅读欣赏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在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收获中品味中国文化的魅力。希望这本读物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学习茶文化、诗
《故宫营造》为单士元先生关于故宫建筑的学术随笔集。内容包括故宫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书中配有131幅故宫建筑图片。 本书是一本由专业学者写给读者的故宫建筑入门书,很好地平衡了学术性和普及性。
《中国鱼文化》是中国*部关于中国鱼文化的民俗学专著,对中国鱼文化的内涵、功能、鱼谜、演进、发展等做了详细的探讨。从内涵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捕鱼之术、鱼食制法、鱼信鱼忌、鱼与军旅、鱼图、鱼话。从功能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始生导向功能如图腾崇拜、生殖信仰、祈望丰稔物阜;外衍导向功能如辟邪消灾的护神、星君兽体的象征、世界的载体、沟通天地生死的神使、表阴阳两仪的转合、通灵善化的神物;内化导向功能如巫药与占验、祭祀与祝贺、游乐与赏玩。从鱼迷来说,中国鱼文化包括鱼类献宝、和合与双鱼、鲧与乌鱼、人鱼与孟姜女。随着农耕的发展、龙的冲击、社会实践范围的扩大、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中国鱼文化在适应与整合中不断变迁,虽受到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在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呈现出一定的衰微之势,但
《书香,也醉人》本书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关于阅读观点和阅读推广行为的新作。全书分6个篇章:“1.改变,从阅读开始。2.阅读,先按图索骥。3. 群力,建阅读家园。4.心灵,因阅读翱翔。5.言行,以阅读奠基。6.众声,为阅读呐喊”等富含激情和思想的著述,集中阐明了朱永新在阅读方面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与行动,恰如其分地传达着朱永新先生在阅读思想和阅读推广行为上大气磅礴的精神境界。这种对阅读的坚持,源于朱永新一以贯之的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本书是著名旅日学者、作家李长声先生的*随笔结集。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收入作者近年来关于文学、出版与中日文化交往方面的随笔四十篇,作者考证严谨,信息量丰富,笔锋却举重若轻,下笔处似不动声色却生趣盎然。对日本文学名家夏目漱石、太宰治、松本清张、池波正太郎的书写都勾勒出文学作品以外的作家风貌,其他文章如介绍日本的美术馆、图书馆、武士道精神等文章,亦从不同的切点进入,巧妙勾连出整个日本文学及历史文化生态的各种特质。 村上春树尝言,“地理层面上的国界有时会引发政治问题,但文化国界只要有心就很容易被跨越”。本书正是这样一本“有心”之书。
克拉维约于十五世纪初叶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到中亚撒马尔罕见贴木儿大帝。他以游记体裁将沿途各地的军事、政治、文化、宗教以及风土人情、宫廷生活等记载下来,用西班牙文写成了这本书。十五世纪有过抄本,到1582年才将抄本付印出版。本书是研究中世纪中亚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在长三角地区,观众在书场里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人说书和弹唱。故事每周都在书场里上演,主题一般围绕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上海和有 园林之城 之称的苏州蓬勃发展着,《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是对这一迷人的口头叙事传统所做的全面介绍。 说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与戏曲和其他表演形式相媲美。在当下,苏州评弹是世界上*有生命力的说书传统之一,在长三角地区仍活跃着数百位说书人。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对传统说书艺术的鉴赏,马克 本德尔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聚焦语境化的叙事表演,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关于传统艺术的概述。除了提供历史和相关的社会背景,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在表演中打开和探索口述领域,为不了解说书传统的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
本书为朱家溍谈古代艺术的学术随笔集,共分古代书画、古代工艺美术、清宫戏曲三个部分。 朱家溍作为文史大家,故宫文物鉴定大家,又生长在一个文物收藏的世家,他一生寓目过大批national treasures,他凭借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经历以及渊博的文物学养,写就本书,详尽谈论了古代书画的流派风格演变和收传次序;古代文物的真赝辨识;古代工艺美术的形成和流派;谈古代戏曲的开端和传承。是一部关于古代文化艺术鉴赏的权威之作。
跟着文化大家侯军去淘书,从京津到沪上,到西北到东南,如果还不满足,那就去英法德日,香港自然也是一个淘书的好去处。这个坐拥书城的茶文化专家,品书如品茶,香醇浓郁的书香从他老道的文字中散发出来,让人回味无穷。本书讲述了作者在国内外淘书的故事和品书的体会。文章近百篇,均为一两千字小文,分三辑:辑 淘书记趣,第二辑 品书零墨,第三辑 爱书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