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座城市,有些记录和见证了我不同阶段的生命和生活;有些则因为建筑项目的机会,让我的一些信念在这个城市中得到展现。 马岩松 从童年的北京,到大学时代的纽约,从高迪的巴塞罗那,到路易斯 康的圣地亚哥,更有包括自己建筑作品的巴黎、鹿特丹、洛杉矶、哈尔滨、深圳 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通过曾深度游历的或参与项目建设的二十座城市,回忆自己的成长,追踪建筑思想的形成,欣赏不同城市的气质,分享关于建筑、关于城市、关于艺术的思考。他热切地带领读者游历、向读者倾诉,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以一位艺术家的眼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世界。
余秋雨先生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的 中国文化必修课 ,虽然内容宏大艰深,但是以音频课程向公众播出之后,收听人次至今已经超过一亿,受欢迎的热潮创造了当代文化传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需要,余先生重新编写、增删,于是有了这套《给青少年的中国文化课》。全书以历史脉络、人物故事、人文知识点和古代文学选读为核心内容,分为三册:《了解这些难题》、《记住这些名字》、《熟读这些作品》。 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嵇康、阮籍、陶渊明、王羲之、李白、杜甫、李清照、苏东坡、王阳明、关汉卿、曹雪芹 本册讲述历代最重要的文化创造者,包括思想家、诗人、史学家、画家、书法家、戏剧家、小说家等。余老师以优美的文化大散文,一一讲述他们的传奇人生、气度神貌和惊世杰作,使青少年读者从感性层面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明白精
中国茶的传统在哪里?传统一定是加分的吗? 正宗的西湖龙井究竟是什么滋味?武夷岩茶为何宣传蛇? 人有 人设 茶有 茶设 ,花果香的 茶设 容易吗? 铁观音也有浓香、沉香、清香?喝岩茶,到底喝的是什么? 做茶的认为文化虚,研究文化的不懂茶? 全书以 岁时四季 为经,以 茶山访茶 为纬,从雨水后的川茶蒙顶黄芽、春分的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一直讲到寒露后的桂花乌龙和安溪铁观音,以至立冬后的冻顶乌龙,访茶、制茶、品茶、评茶,作者一个个山场跑下来,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各主要茶区。除了具备一线行走的 实践性 ,本书同时厘清了不少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如 明前茶一定好吗 普洱越陈越香吗 ,具有鲜明的 知识性 ;作者常年浸润茶圈,解析茶生产消费的同时,对行业乱象也不乏自己的观点,有趣有料,爱深责切;文中也穿插了不少历史
本书由文化学者祝勇与摄影家李少白联袂出版,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则由有着 故宫摄影第/一人 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它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整个作品文笔轻盈灵动,语言清晰流畅,同时又富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沧桑感,字里行间浸润着一种炽热的文化情怀与历史关怀。书中的图片则是李少白先生从自己数十年拍摄的故宫照片中遴选出来的上乘之作,气象宏大,光影鲜丽,轻重相宜,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感。
《人间烟火 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日常生活史的通俗历史作品。 作者从古人的衣食住行、行走坐卧等微观视角,对古代历史中个体命运的境况进行了透彻解读与深入关照。 人生代代无穷已 ,正是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正是生活在奔腾不息的时间洪流中的寻常百姓,构成了历史上极为生动,也极富生命力的画卷。 两种日常达古今 ,也正是千百年来通贯古今的日常生活,将我们关注于眼下生活的视角引向了更远的过去,在鉴古思今的阅读中,深入体会文明跃进的脉搏与气息。 该书具有丰富的史料性与轻快的趣味性。作者通过对典型个案细致入微的讲述,打捞起沉潜于历史角落中被人们忽略的日常生活;通过带有温度的讲述,还原日常生活中的 烟火气 。作者打破按时间梳理历史的传统思维,分门别类地拣选
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孟子》位列 四书 之一,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警醒、激励了古往今来无数有为之人。 《〈孟子〉新解》收录了樊登博士对《孟子》逐字逐句的讲解分析,结合心理学、领导力、经济学、管理学和复杂科学等不同学科,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对孟子之道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帮助读者从圣贤智慧中汲取养分,解答人生之惑,唤醒内心的力量。
叶思芬教授作为风靡台湾地区的 四大红楼解梦人 之一,曾在台北医学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敏隆讲堂等地常年主讲《红楼梦》,博采众长,细致入微,启门外者入门,带入门者窥径。叶教授兼治《红楼梦》与《金瓶梅》这两部代表中国古代小说高峰的经典名著,带领读者品味其人物角色的成长、努力、彷徨、超越或解脱,凸显名著中少人关注的精妙细节,串起原作者良苦用心的草蛇灰线。读《红楼梦》可用不同视角:可回归清贵族公子的日常读之,可以受启发的作家视角读之,可以众生皆苦的慈悲心读之,亦可以为青少学子、初读红楼者发蒙解惑读之。叶教授的精心解读,能让我们重拾内心柔软,寻回蒙尘天真,理解红楼,爱上红楼。
本书为2018年首版《树梢上的中国》的全新增订本,是梁衡先生以古树为主题创作的封笔之作,书中记载了中国大地上众多古树所见证的历史兴衰,将自然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书中充分表达了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的人文森林理念。 作者在修订原作的基础上,新增《徽饶古道坚强树》《徐霞客的丛林》《来自天国的枫杨树》等11篇美文,视野更加开阔,对绿色文明的思考也更加深邃。该书首版曾获文津图书提名奖,首届十大生态好书奖、中版好书奖等,此次增订值得珍藏。
北师大博士生导师启功写给大众的国学文化通识课。北京民间有一句谚语,批评知识不足、发言错误的人: 他没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启功借用这个谚语,称那些最浅近、最常见的知识为 猪跑学 。本书为启功的 猪跑学 讲记:文学源流、思想变迁、文化艺术、典籍巨著是怎么回事,《论语》《千字文》《红楼梦》该怎样去读 寻觅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的根脉,一本书读遍文史哲艺。
有时,当你尝试跟别人解释一些重要的事情时,才知道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我们好好聊聊》从孩子的好奇发问、她与丈夫的回答开篇,围绕美国当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日益紧张的种族和性别态势展开,一面书写父辈故事,一面记录当下日常,直击当代社会和心理现实。作者米拉 雅各布是 9 11 亲历者,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与另一时代的开启,她四两拨千斤地将难解的问题化成日常对话,简单却不失深刻,幽默又深具亲和力,以再简单不过的对话还原了无数个体的真实生活,堪称对话艺术的颂歌。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克莱夫 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 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 ,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 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 ,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
本书为张信刚 大丝路行纪 系列的第一册,着眼于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悠久的文明通道。 草原丝路由贯穿欧亚大陆北部的大草原连接而成,东起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西端则是注入黑海的第聂伯河下游地区。这片广阔的大草原,孕育了欧亚大陆历史上独特的文明风景。 本书主要依托于作者四十多年的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之成果,行程上万公里,涉及草原丝路上各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掌故。从内蒙古到宁夏,从贝加尔湖到阿尔泰山,从哈萨克草原到黑海-里海草原 作者有感于草原丝路上多样的风土人情与地理风貌,用镜头记录下数十年间的时代变迁,以深厚的笔力观照古今,爬梳不同文明间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串联起一张广阔浩瀚、流动不居的草原文明地图。
本书是在路易十四王朝时期撰写的随笔集,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拉布吕耶尔翻译的希腊作家泰奥弗拉斯托斯的《品格论》;二是拉布吕耶尔自己的《品格论或当代风俗论》;三是拉布吕耶尔在法兰西学院新院士入院典礼的演讲。本书于1688年首次出版,到1696年拉布吕耶尔去世时共出了9版,最后一版篇幅增加到最初版本的三倍。这部书主要由两种文体组成:格言式的简短段落及典型人物的肖像。格言精练、深刻,充分表现古典主义语言明朗清晰、简练精确的文风。肖像部分则往往以真人真事为蓝本,但不用真实姓名。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一种典型品格的典型人物,从而形象地批评某种时弊或某种 品格 ,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近代史专家茅海建教授的学术随笔集。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作者近二十年习史、治学、思考的学术人生,像散落在海滩上,深深浅浅、寻寻觅觅的一串串脚印。 文章分为四辑。怀人的辑如师长学行录,有陈旭麓、黄彰健、卫藤沈吉、朱维铮等活跃在中外史坛的学人、师长,近距离观察其内心追求,亲切温暖,耐人寻味;第二组笔涉学术思潮、学界生态,讨论的问题颇有启发性;第三辑可见其治学心迹的坦陈,对年青学人有垂范的启示;后一辑有趣味的近代文化生活史事之考察,作者慧眼独具,颇多 看点 。增订本删去了初版中六篇自著的序言,增补了回忆蔡鸿生、章开源先生等多篇新文章。 对许多熟悉茅海建的读者来说,在 史实重建、精微考辨 的重大历史命题之外,读读这本书,可以更多地获取有趣味的近代史事,还可以触摸到这位严谨治学的教授内心深处,
本书通过多个鲜活的真实故事,生动的讲述了刘彭芝校长从教50年来,形成的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体现了对学生真诚的爱,表达的不仅是一种治校的经验,更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愉快的阅读体验也是这本书的吸引力所在。本书文字十分绝妙,在精准妥当表达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去掉了理论的艰涩,通过富于人生感悟的文字,传达作者心灵深处的教育体悟,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本书是了解新时代中国一流教育*直接的方式,是教育孩子、培育学生、治理学校的书;是学习研究中国基础教育的案头册,这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好书。教育实践范例拿来就能用,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一定要将它放进你的书架。
《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通过对国画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如钱选、石涛、倪瓒、八大、马远、陈洪绶、夏圭、法常等画家及其画作的介绍,将这些国画作者的人生经历、境界和追求揭示出来,同时在介绍过程中将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诉诸笔端,读来颇令人感怀。全书文字优美,意境高远,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横溢的才气及深刻的人文情怀。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经历,生动诠释了“教育即生长”的真谛。《人生为一大事来》(下卷)》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将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本书的自序中,她说:“这些故事形散而神聚,颗颗珍珠被一根红线串起来,这根红线就是创新。创新的目标,是让每个教工和每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充分挖掘和发挥出来,演绎各自的精彩。《人生为一大事来》是围绕创新展开的,它是一部讲创新的故事集。”且看刘校长是如何串起这根创新的红线。 全书有八章,分别是做好的教育、培养受人尊敬的人、发现儿童解放孩子、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开辟沃土、在绿茵场上追梦、大幕为孩子们拉开、爱与尊重让每个生命光荣绽放、从小我走向大我。全书的文字流畅,激情飞扬,细节描述和主旨思想都很到位,是一部
本书以饭局上的人、食、事为关注点,用49篇散文串联起上海这座城市中的饮食记忆。全书分为两卷,上卷为 上海菜,上海话,上海人 ,下卷为 春天的无轨电车 。一方面零零总总地描绘了各色精致的上海美食:虾子撒金、秋日的蟹、童年的甜蹄髈,并且融入了宁波菜、怀石料理、意大利菜等来自全国、全世界的美味佳肴;另一方面运用大量上海方言和对话,讲述了作者与金宇澄、傅滔滔、谢春彦、张力奋、夏书亮等名人友人的闲谈约饭、品茶讲诗、读书赏画,将老上海的人文风情和现代的小资精致情调结合在一起,文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配以数十张记录上海风光的全彩油画与黑白摄影照片,将上海的美食与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2008年,清华大学通过校友捐赠,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由于清华简是一批以经、史类典籍为主的竹简书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自入藏之日起就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本书是*部有关清华简的普及性学术著作,通过对清华简各方面情况的全方位介绍,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体会到清华简的独特魅力。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习茶路上一些随笔的集结,观而有感,随性而述,由六大茶类的源出演进串联起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人与茶相关之事,亦讲述了当下生活中与茶相关之人、事,力求从人文生活角度出发,阐述与茶相关之点滴。本书与作者已出版的茶类书籍《懂点茶道》《懂点茶器》互为补鉴,希望能为朋友们额外提供一条对茶文化理解的脉络,从而令茶之面目愈加清晰、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