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2020年套装包含2020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001》-《读库2006》,一共四十六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共同组成,两者同样重要,但科学思维更难结构化和模块化。汪诘在《科学思维要点》中尝试把科学思维整理成十五个明确的知识点,比如:能区分事实和观点、知道什么是信源以及如何判定其可信度、理解类比和逻辑推演的区别等。它们可视作现代人学习科学时应当掌握的思维方式。 《"中国残留邦人"采访录》的作者吉井忍是个七〇后,虽然在日本接触到中国残留邦人相关的信息不少,但同时也意识到他们回到日本后的实际生活,大部分人知道的非常少。她记录了三位当事者:处境与遗孤二代类似的中国人汪楠,战败后与中国人结婚并在晚年回到日本的中岛千鹤,以及用相机记录"中国残留邦
本书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书,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体门类的书,所谈论的是城与人,一个大城与它的居住者,一个大城与它的描绘者。包括话说“京味”、何者为“京味”、风格诸面、当代数家、京味小说与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眷恋与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与文化多元等角度展开论述,极有学术价值。
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觅经记(上下)(精)》是系列中第六部,以时间为序,对历代经学家的梳理和遗迹寻访。作者历时数年,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鲁迅文集(全二十册)》是鲁迅作品的精选集,含《坟》《呐喊》《彷徨》《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集外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华盖集续编》《故事新编》《集外集拾遗》《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 而已集》《野草 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二十册。 鲁迅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有着温暖的底色和温情的流露。这一切,都是几代人的阅读回忆。鲁迅的杂文,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读来酣畅淋漓。机智的文辞间,无不体现着大师的智慧、亲切与从容。鲁迅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佳作。
《读库》2021套装包含2021年出版的六本《读库》:《读库2101》-《读库2106》,一共四十二篇文章。每本的头条文章介绍如下: 1999年,在外打工七年的田维堂回到贵州老家结婚生子,当农民种地的日子过得依然艰难。一年多后尝试做生意、当学徒,并不顺利,2003年初,怀揣着“赚够一万块钱就回家”的梦想去了上海闯荡。在《上海浮生》里田维堂回顾了自己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的九年光景,从跑户外广告到卖保险做房产中介,再到报社的广告部,还去参加电视台的海选节目,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在上海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一家人觉得日子有奔头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举家回乡。 《1583-1592》可以看成是汪小智对中国和欧洲这十年间若干关键时点历史演进 的比较研究,这种打通时空的历史写作,展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不同空间,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以
《 史林有声 》 是陈舜臣先生关于中日历史和文化的又一本随笔文集。海外人士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点和观察角度与我们通常所见有所不同。千百年来传统思想观念桎梏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中。陈舜臣先生则在本书中 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 中日历史、文化的渊源、不同,以及各个事件间的相互影响。 《三灯书斋》 本书为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的一本议论体文集,共收录 60 篇,为作者从 1989 年至 1991 年创作,每篇均标注了日期。陈舜臣先生生前的书斋名为 三灯书斋 ,本文集据此名为题,所述内容多为其工作内容、与之相关的各种思考,以及旅游背景等,非常有生活情趣和文化价值,如《年号之还历》《重箱和汤桶》;其中亦有与时事相关的内容。本书文字流畅,引经据典,尤其很多中国文化与日本
2015年,海豚出版社推出了"海豚启蒙丛书"。丛书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竭力收纳中国近现代史上文人、学者中思想厚重而又独具特色的佳作。所收录的作品,或穷理尽性,探本溯源,或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显露出为文者的真性情。 《海豚启蒙丛书第一辑2015》共8本,包括《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右任文存》《史学与世变》《民初名人的爱情》《狂流》《春申旧闻》《春申旧闻续》《春申续闻》,体裁上,包含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内容上,有名人爱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史学评论等;风格上,或轻松幽默、妙趣横生,或激情澎湃、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