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书肆》: 喜欢买书,自然也喜欢看别人买书的故事。那些曾经的得到与失去,经历的欣喜与哀伤,是相通的,即使隔了很多年。这就是《旧时书肆》这本书的主题。 本书由张伟主编,孙莺编。从晚清到民国的各种报纸上,刊登有大量回忆叙述以往种种的文章,由于作者是当时人,所写均为当时事,亲历亲见亲闻,保证了文章的可靠性,并因而具有新鲜的语境以及丰富的细节,堪称研究近代中国的手文献。由于以往查找报纸资料的极大不便,这些文献大都湮没于报海当中,长期无法受到应有的重视。本丛书所收录的正是这些被遮蔽了一个多世纪、以近代中国城市上海为中心的珍贵文献。本书内容包括: 上海旧书店调查(东公)、良友访顾记(琮琦)、美的书店一瞥记(削颖)、旧书店(白鹭)、大江书铺、金屋书店访问记、门板书摊(吴泽霖)、 门
姚慕双、周柏春是广大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著名滑稽表演艺术家。兄弟二人少时从电台播音起步,互相扶持,在滑稽表演艺术道路上辛勤探索六十余年,不仅留下了大量经典剧目,还培养了一批以 双字辈 为代表的后起之秀,为滑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作有独脚戏《宁波音乐家》《学英文》,滑稽戏《满园春色》《路灯下的宝贝》等等。作者遍寻现存文献资料,结合多番采访姚周亲朋所获见闻,配以大量珍贵剧照、合影,真实还原了姚慕双、周柏春昆仲长达60多年波澜壮阔的滑稽艺术人生。本书以姚慕双、周柏春二人为中心,辐射至整个上海滑稽界,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上海海派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同时,书中还透露了姚、周二人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 史林有声 》 是陈舜臣先生关于中日历史和文化的又一本随笔文集。海外人士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注点和观察角度与我们通常所见有所不同。千百年来传统思想观念桎梏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对历史的解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中。陈舜臣先生则在本书中 以优美的文笔描述了 中日历史、文化的渊源、不同,以及各个事件间的相互影响。 《三灯书斋》 本书为华裔日籍作者陈舜臣的一本议论体文集,共收录 60 篇,为作者从 1989 年至 1991 年创作,每篇均标注了日期。陈舜臣先生生前的书斋名为 三灯书斋 ,本文集据此名为题,所述内容多为其工作内容、与之相关的各种思考,以及旅游背景等,非常有生活情趣和文化价值,如《年号之还历》《重箱和汤桶》;其中亦有与时事相关的内容。本书文字流畅,引经据典,尤其很多中国文化与日本
1644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权入关以后,在汉语这一强势语言的影响下,熟习满语的满人越来越少,因此雍正以降,出现了一批用当时的北京话注释翻译的满语会话书和语法书。这批教科书的目的是教授旗人学习满语,却无意中成为早期北京话的珍贵记录。《庸言知旨》成书于嘉庆七年(1802),是清代*重要的满汉合璧会话书之一,作者宜兴为清宗室重臣。书中三百余数量极为客观的话条均以满汉口语对照的形式呈现,题材包罗万象,涉及京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当时的旗人社会和语言面貌的重要资料。书中汉文部分记录了当时受到满语影响的北京话或北方话,不仅对研究清代北京话来源以及词汇语法面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满汉语言接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这是一本由三十多位学者或媒体人共同完成的书,他们的写作内容围绕着阎崇年先生历年出版的作品,有评论,有采访也有对谈;这些文章多已在报刊上刊出,本次出版再加修订,并附上了阎崇年先生已出版作品详目,图文并茂。阎崇先生是清史大家,50多年学术研究生涯,著作等身,其研究领域还涉及满学、北京史、宫廷史等。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阎先生四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通过电视媒体,在学术研究大众化普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集也尝试为读者呈现阎先生的多维面相。
本书内容主要着眼于与茶相关的纯艺术和装饰艺术,探索茶在英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讨论茶的消费和茶本身的社会意义,以及这些是如何激发茶具设计灵感的。并且,通过对绘画、摄影等视觉艺术作品的介绍,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形成、传播过程,中英两国的茶贸易历史发展,以及不同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状况等丰富有趣的内容。 书中的300多幅精美图片均来自著名的的美术馆、画廊、收藏家和艺术品经纪人,提供了最高质量的视觉图像资料;文字描述基于严谨的研究和考证,丰富全面、引人入胜,填补了这个领域之前的研究空白,为读者呈现了围绕茶文化展开的迷人世界。
新南腔北调集 包括《当代科学争议》《科学的幻想与历史构建》《如何反思科学》3本。 《当代科学争议》每篇文章围绕一本或多本书展开对谈,篇幅或短或长,所谈的也都是与所选图书及相关学术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内容丰富,语句精炼。 《如何反思科学》本书每篇文章围绕一本或多本书展开对谈,篇幅或短或长,所谈的也都是与所选图书及相关学术有密切关系的话题,内容丰富,语句精炼。 《科学的幻想与历史建构》本书内容丰富,从科学史、大师与经典、学界的人和事等多方面展开,旨在引领读者认知科学、探索科学、反思科学。
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
过云楼,是一座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的顾氏私家藏书楼,以藏有大量宋元佳椠、名抄秘本、书画古玩而声名远播,时有 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 的美誉。1949年以后,顾氏后人多次将珍藏的大批古籍善本、名人字画、青铜器、瓷器等捐献给国家,现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南京图书馆等。 2012年6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以2.16亿元人民币 天价 ,成功竞得一批以现存部头宋刻孤本《锦绣万花谷》领衔的 过云楼藏书 ,创下中华古籍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继而又因 优先购买权 之争,引发了一起轰动全国的 过云楼藏书 公共文化事件 。本书作者叶建成先生作为当事人亲历了整个过程。他以亲历者的视角,以图文并茂的日记形式,分 惊世一拍 凤凰衔书 显赫前世 三个篇章,讲述过云楼的百年文化传奇,将 过云楼 的
《觅经记(上下)(精)》是系列中第六部,以时间为序,对历代经学家的梳理和遗迹寻访。作者历时数年,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第四病室》是一部日记体小说。1944年5月、6月间巴金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房,他便以此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姓陆的青年因病,住进了国民党政府开办的医院的第四病室,陆姓青年见到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在病室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了。巴金在《后记》中说,第四病室 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本书是《第四病室》手稿的仿真影印珍藏本,不仅给学界提供了研究巴金创作的宝贵材料,同时,手稿字里行间的气韵及反复涂改的痕迹给读者提供了接近巴金心路历程的稀见文献。
2015年,海豚出版社推出了"海豚启蒙丛书"。丛书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宗旨,竭力收纳中国近现代史上文人、学者中思想厚重而又独具特色的佳作。所收录的作品,或穷理尽性,探本溯源,或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显露出为文者的真性情。 《海豚启蒙丛书第一辑2015》共8本,包括《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右任文存》《史学与世变》《民初名人的爱情》《狂流》《春申旧闻》《春申旧闻续》《春申续闻》,体裁上,包含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内容上,有名人爱情、社会秘辛、菊坛掌故、史学评论等;风格上,或轻松幽默、妙趣横生,或激情澎湃、真情流露。
《鲁迅文集(全二十册)》是鲁迅作品的精选集,含《坟》《呐喊》《彷徨》《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集外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华盖集续编》《故事新编》《集外集拾遗》《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 而已集》《野草 朝花夕拾》《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二十册。 鲁迅的散文文辞优美,意趣盎然,余味悠长,有着温暖的底色和温情的流露。这一切,都是几代人的阅读回忆。鲁迅的杂文,犀利、老辣、缜密、鞭辟入里,读来酣畅淋漓。机智的文辞间,无不体现着大师的智慧、亲切与从容。鲁迅的小说主题深沉、语言凝重、故事曲折,人物形象历久弥新。都是沉甸甸、发人深省的佳作。
按照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 立足百年大计、打造世纪精品 的总体要求,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岸线综合开发。2017年年底黄浦江两岸基本实现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本书以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为线索设计撰稿,以摄影图片形式介绍45公里多彩岸线,旨在展示上海的城市新形象。共分百年工业唤起遥远的记忆、从金融之城俯瞰黄金岸线、文艺长廊点亮多彩生活、45公里唱响劳动者之歌等4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