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作者结合自己对《论语》二十余种英文译本的研究心得和近年对功夫哲学的探究成果,力图以通俗和深刻的笔触让读者了解不同角色的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精神领袖、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以及作为凡人的孔子,意在为读者展现不同于当今流行的现代西方观念的人生指南。 本次出版作者对书中关键词的解读和翻译表达修订两百余处并补充了新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中西方视角下的孔子。
这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一个青年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处于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长路。现实中非典型的公路徒步与历史上知识人的流亡之旅交织、对话、共振,层累的、不同的“中国”缓缓浮现。杨潇带着海量的史料积累与强大的问题意识,与沿途遇见的人交流,与西南的人文风光交流,与那个遥远的动荡时代交流。在两个不确定的年代,在国家与个人的危机时刻,我们用真实的生命体验,追问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开启一个全新的“寻路之年”。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学科的重要先驱。进入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等建筑界的仁人志士,力挽狂澜,继往开来,兴办建筑教育,发掘建筑遗产,弘扬建筑文化,成为中国这一独特的历史时期建筑领域的伟大先驱。本书分别就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古代建筑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北京历史文化保护等七个方面,对于梁思成先生的相关学术理论,结合作者本人的工作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能够使读者充分认识到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研究、城市规划以及文物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梁思成先生留下的不仅仅是他的研究成果、建筑设计和著作文章,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 一种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精神,一种追
《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撰写的一部小百科全书,全书共计二十部、一百二十五类,收录四干余条目。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政治人事到礼乐典章,从日用文玩到花鸟虫鱼,从三教九流到神仙方术,广采博收,无所不包。
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妈妈做的菜最 好吃,和女朋友吃的东西最 好吃。 食物有酸甜苦辣咸,人生也有五味杂陈,吃是一种生活态度。本书为 开心蔡澜 系列的第四本,美食家蔡澜的寻味、回味、品味、玩味之旅。他以美食为引,顺着记忆的线回溯儿时味道、家乡吃食、中华文化,尽显莼鲈之思;以口腹之欲为表,饮食文化为里,探索味觉的情感联结,食客的自我修养,饮馔的韵味哲思。勾勒一个喜欢吃的人如何吃、如何谈吃。 吃好喝好,没有烦恼,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吃吃喝喝。
鲁迅先生的后九年是在上海度过的,他这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早已由海内外众多研究者深入探讨和阐发。然而,这一时期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却是一个以往探讨不多但并非无关紧要的问题。在鲁迅先生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但深入探究他的居住环境,才能发现他在创作时所面临的种种现实困难。他的饮食生活,既体现了他的个性,又蕴涵着他生活痕迹的密码,可以看出他的交游关系网、大事脉络和内心世界。本书从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后的日常生活出发,聚焦他的居住状况和饮食细节,充分利用鲁迅日记、书信以及各种档案资料、报刊记载和友朋回忆,为了解晚年鲁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新颖而有趣的解读。陈子善教授作序推荐。
爱吃,应该从认识食材开始。 蛋是天下人共同的食物,普通,也难烧得好。 豆卜是便宜的食材,百吃不厌,是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应受尊重。 腐乳还能医治思乡病,长年在外国居住,得到一樽,感激流涕。 一切怕麻烦,就失去了豆腐的精神。 食物有酸甜苦辣咸,人生也有五味杂陈,吃是一种生活态度。本书为 开心蔡澜 系列的第 一本,美食家蔡澜亲选167种食材,讲述食材的起源,漫谈烹饪方法,细致描述瓜果豆蔬的滋味,从普通的食材中萃取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从食物里获得慰藉和滋养。 在粤语中, 想点就点 就是想怎样就怎样。爱吃,爱生活,用坦然豁达的心态面对一切,人就会更快活,人生也就没有什么难过的。
本书收录旅美作家张宗子近年散文50余篇。多数为读书随笔,兼论绘画、电影等。 话题范围极广,仿佛在与古今中外*杰出的心灵聚谈。论述则融会贯通,处处有真知灼见、金石之言,如珠玉遍地,俯拾即是。 作者自己的心灵如一颗清澈的多棱镜,不仅能折射出某位作家或艺术家的风姿,且一本书、一首诗、一幅画、一部电影,乃至一件古物、一段人生经历,都在其中互相映照,引发出新意与新知。
吃是人生中的艺术。 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 什么都想试试看,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懂得欣赏食物的人。 食物有酸甜苦辣咸,人生也有五味杂陈,吃是一种生活态度。本书为 开心蔡澜 系列的第三本, 老饕 蔡澜从酒谈起,漫谈酒的文化,回忆旧人往事;再谈吃的学问,冷食热炒,早饭夜宵,中西兼备,食在四方;感受吃的意趣,侃侃而谈关于吃的二三事。 蔡澜先生说,饮食文化就是你从小得到的味觉。66篇关于吃的随笔,勾起读者对吃的好奇心,慢慢成为一个会吃、爱吃、懂吃的人。 大吃一顿,大笑一场,再不开心的事也能过去,人生没有什么难过的。
从乌鞘岭开始的漫漫古道,在张骞的足迹上,烟尘弥散,历史恢宏苍凉,黄河穿过的金城兰州,祁连山如苍龙横贯,于甘青宁之间,拱起一道奇特幽邃的 天境 ,雄峙的乌鞘岭、武威平原的古代传奇与当代状貌;甘州大佛寺,匈奴古歌至今飘荡的焉支山、 尧熬尔 的肃南,《双旗镇刀客》的骆驼城,牧场与废墟,雪山与大漠,绿洲与戈壁,不但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还在这里发生并影响中西文明的陈年往事与不朽的神话传奇;酒泉、魏晋地下墓,及其北边的巴丹吉林沙漠、穿越瀚海的弱水河和终的居延海,地理狭长而文化灿烂的河西走廊由此展开,也由此深刻斑斓。
美是心之所向,美需要觉知与践行。本书即以散文式的笔触,书写作者眼中、心中的茶美学生活:西双版纳普洱茶山、武夷山、下梅古镇、天心永乐禅寺、苏州的人间花事、日本京都的花间小路、韩国首尔的曹溪寺、柏林的雨夜茶室、敦煌的石窟与壁画 毛姆说: 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还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 习茶十余年以来,喝茶、访茶、事茶几乎成为作者唐公子的生活日常。阅读此书的文字,茶中的青绿江山、文化传递、生活细节,如电影镜头般一帧帧铺陈开来 那便是唐公子心中的茶美学世界。
《漫画中国文化关键词》由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 (*重点项目、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与铲史官团队(百万粉丝靠谱历史大号)共同策划创作,历时一年半精心打磨,希望用二次元的方式解决视觉与趣味问题,用扎实幽默专业严谨的文案解决营养问题,深入解读那些你好像知道,但又说不清楚的文化关键词。本书包含"四书五经""科举选才""年与纪年""载舟覆舟""建安风骨""书法艺术"等12篇内容,每篇文章深入解读一个核心术语及相关术语群,以漫画版的形式介绍相关领域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其背后丰富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