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艺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分7个章节全面介绍了榆林窟的内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成果。*章节对榆林窟的历史地理背景、内容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论述。第二章节至第五章节根据榆林窟各洞窟的时代特征,分唐代、曹氏归义军、回鹘、西夏元代4个时期对榆林窟的石窟艺术进行论述,特别对每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性洞窟作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第六章节对清朝初年,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东崖洞窟前清理淤沙时发现的象牙佛作了介绍。第七章节对榆林窟的保护进行阐述。此外,关于榆林窟石窟艺术的画册《榆林窟》同期出版,《榆林窟》以150余幅精美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按照时间顺序,对榆林窟重要、典型洞窟的壁画、塑像以及图像艺术进行展示和解说
本书是胡适先生的演讲精选集。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名人之一,胡适的影响力至今不衰。书中对演讲稿的辑录,在时间的跨度上,从胡适的青年时代直至其晚年,而内容题材上,则横跨了文化、民生、修身、历史、教育、社会改革,甚至妇女地位等诸多领域,既保证了内容上的丰富,又大大提升了本书的可读性。
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是一本解读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著作。作者通过解读《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命运,以及宁、荣二府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极力挖掘、剖析了以 大观园 为缩影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以 红楼 中人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深层基因,以期透过不变的基本人性和喧嚣的社会表层去观照、思考、审视社会现实和现实中的人。 本书区别于其他的《红楼梦》解读作品而更注重社会性和文化性,可以说是一本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经典文本。作者以历史作家的视角和冷静客观的思维去认识和看待 红楼 中的人和事,哀其不幸而又报以同情之理解,精准而细致地道破了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中国社会的复杂、中国文化的丰富等,而每个人却又总能在 红楼 中找到精神、审美和价值观的自我投射,旨在启迪现实中的人们能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和中国
《陆羽传》是一篇记述 茶圣 陆羽生平的传记文学。从陆羽三岁起在寺庙生活、十一岁逃离禅林到戏班做伶人、十三岁经竟陵太守推举改而去读书修道、二十九岁在湖州结庐隐居写下自传,以及创作流传后世的《茶经》等,作者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除陆羽生平记事外,作者还对陆羽的 朋友圈 以浪漫诙谐的笔调加以描述解读。诗圈、茶圈、禅修圈、书法圈皆有他的好友,如唐德宗李适、书法家颜真卿、诗人张志和等,并对与陆羽相关的诗词做了列举介绍。此外,文中还包括部分与茶道、茶文化相关的知识普及。
本书作者认真研究和吸取了国内外文化史学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从当前现实文化语境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给予了梳理。借鉴了当代法国“新历史”学派倡导的“三新”(新认识、新角度、新方法)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中国文化史的实际与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理性阐述。作者在披沙拣金、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理论的创新,并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卓尔不群的观点。作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以观念的形态出现并渗透于人类生活中。文化史研究要考察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深入辨析文化本体的独特征象,从而得出实质性的规律并引导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者依据这样全新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能自觉地将宏观整体观照与微观细部辨析结合起来,体现出了史
本书是季进教授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的访谈录结集,访谈对象包括宇文所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葛浩文、顾彬等学者。访谈内容既涉及学术,又时而穿插闲话,机警回答与琐碎闲话的背后,往往渗透着学者们深厚的学养,颇能予人以启发。作者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立场来审视评价海外汉学,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既尊重文化差异和汉学家独有的文化视角,又以自觉的文化意识依托本土资源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这样的访谈以及相应的海外汉学研究,对于我们考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思考中国文化的输出战略、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维度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
《百年前的中国》(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是 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真实的中国风情画卷。这本书1843年在英国一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部书中获得的,中国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都是经由这本书而流布欧洲的。
彭富春教授认为,国学实为“国魂之学”,所谓国魂就是中国的智慧。因此,国学的根本就是中国的智慧之学。《论国学》如实分析了中国古老的智慧的本性及其形态,重新诠释了其思想意义,以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促进当代中国汉语思想的建设。中国的智慧有自己的话语系统,给存在、思想和语言等都赋予了非常独特的规定。其历史形态一般分为为儒、道、禅三家,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三个部分的思想。但正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整体。儒家的文本主要是传统所说的“四书五经”,道家的文本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而禅宗的文本主要是《坛经》。在根本上说,中国的智慧是一种自然性的智慧,区分于西方非自然性的智慧。自然是人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根据。但自近代以来,自然性的历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作为"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丛书"之一,此书是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博蕴华光 敦煌艺术展"期间敦煌学专家所作的敦煌艺术系列专题讲座的辑录。敦煌学专家对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2011年7月20日 10月9日,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博蕴华光 敦煌艺术展"大型艺术展览,为配合展览,邀请我国知名敦煌学专家进行了关于敦煌石窟文化艺术的系列讲座。
蒙学 又称 蒙馆 ,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授的内容主要有识字、写字、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四书》以及《苍颉篇》、《千家诗》、《幼学琼林》、《格诗联璧》、《龙文鞭影》、《弟子夫》、《女儿经》、《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蒙学读物经过上百年乃至千余年的时间检验,有些已消亡,有些则流传至今,并深受人们喜爱。用今天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些读物,其中不乏封建落后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则积极向上,劝人行善积德,蕴藏着前人丰富的智慧,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为便于今天的读者了解这些蒙学读物,我们精选了六种加以注释。它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和《格言联璧》,合称《蒙学六种》。
“婚姻”一词早在《诗经》里便已出现,意指嫁娶,代表了夫妻双方,在商朝也出现了“家”的概念。我国的先民经历了群婚到对偶婚的阶段,经历了无家到有家的过程。从原初的掠夺婚、买卖婚到一夫一妻多妾制,逐步完善了婚姻制度与家庭关系。其中的贞节观和婚恋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体现着不同时期的正统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无数家教故事、家教格言和家教典籍专著。梳理、传承这些流传千年的家庭家教家风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是发扬广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把握新时代立德树人育人导向,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三家”建设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习先贤留下来的家风、家教、家训理念方法,汲取其有益营养而仿效之,无疑是推动家庭教育的一大捷径,是新时代家庭建设不可或缺的养分。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与中国妇女出版社拟共同策划推出的“名家谈中华家文化”书系(暂定名),致力于向广大家庭普及中华优秀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此书是本书系的开篇之作。本书优选的亮点是蒙曼教授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的治家、教子智慧的解读,让广大家长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家教智慧、家教方法及治
亚文化的意义总在争议之中,而在对其风格的不同定义里,我们看到最为激情的碰撞。本书是关于青年亚文化的奠基著作之一,也是第一本以朋克文化为主题的系统性研究著作。从安全别针、尖头鞋、摩托车的流行到朋克、雷鬼乐、华丽摇滚的兴起,作者以生动的历史叙事结合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分析等理论方法,深入剖析亚文化的功能、来源、抵抗与收编方式,探索青年亚文化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和对时代的意义。
本书分设十个专题:“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精选了近百篇经典杂文。它着眼的不仅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呈现出不断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主体精神不断成长着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将以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眼界来打量这个世界。
近二十年,我将这类文化思辨的文章先后整理出三本书。本是关于城市文化保护的文集《手下留情》,第二本是关于民间文化抢救的文集《紧急呼救》,第三本是关于文化思辨的文集《灵魂不能下跪》。本书是第四本。这一本的特点是收入我在政协和参事室的口头或文字的“进言”。这也是思辨,也是文章,但不同的是这些文章有了收效。我还将出一本演讲集《舌战》。多年来,我这些文章与演讲一直伴随我的行动。我十分崇尚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所以我的双脚没离开过田野。我的思想是我行动的头脑,我的行动是我思想的肢体。只有思想才能使我们的行动不成为盲动,只有行动才使我们看见自己的思想。 话说至此,已尽心尽意,亦可为此书之序言也。
本书是一部从文化视域的角度研究南北朝时期北魏一朝文学历史、作品版本、文学体裁及影响文学特质背后的文化成因等的著作。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个朝代,在南北朝文学研究中,相较于如火如荼的南朝文学,北魏文学一直相对冷寂。本书从北魏文化政策对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学成就、北魏文学与十六国文学的承继关系、北魏的诸多文学体裁及文化价值、《木兰诗》《敕勒歌》等文学价值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了北魏朝的文学政策、地域文化与文学面貌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了相关文学体裁及个案细节,初步完成了对北魏一朝文学风貌的呈现。书稿在北魏政治文化历史的综合视野下研究其文学,当中还兼有传世文献和后世出土文献的整理,完成了关于北魏文学的初步探讨,具有出版及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时期新知识群体图书馆学术思想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5BTQ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两个方面透视了中国藏书文化的伟大传统和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嬗变之关系,一是中西学的融汇,二是公藏理念的传播。通过个案讨论了由旧到新的书业发展,探讨了清末民初新知识群体的藏书研究的开先之举。从兴趣和责任的角度分析了近代域外访书的因果,从保存国粹的角度看探讨近代图书馆运动和藏书文化之关系,也概略说明了当前私家藏书归公整理和出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