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我国的社会制度、民俗、文化有很独到的研究,从早点的乡村制度到晚年的文化的自学与反省都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选编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文化自觉与文化反省、中国文化与人类未来文明等方面有深远影响的文章结集而成,是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及未来发展的好书。
什么是真正的吉祥?如何获得真正的吉祥?本书从事业、家庭、婚姻、教育、财富、健康、社交、环境、心灵等各个方面,全面详述了关于“吉祥如意”的话题,介绍了三十八种达致吉祥的秘诀。仔细阅读这本书,您将了解人生快乐和痛苦的真实原因。
本书分设十个专题:“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公民意识,理性精神,质疑能力,悲悯情怀,回到常识,坚守良知,拒绝遗忘,审美人生”,精选了近百篇经典杂文。它着眼的不仅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十种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呈现出不断递进的关系,是一个学生主体精神不断成长着的过程,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他就将以新的精神高度和文化眼界来打量这个世界。
本书共有家风家训家规故事三十余则,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到近代的家庭教育故事,选取的有耳熟能详的故事、名人轶事等。千百年来,优秀的家风、家规、家训,承前启后,制定了正确的行为规范,教育了世世代代的儿女,哺育了天下无数的英才,维护了社会稳定发展,塑造了民族文化心理。
本书精选了包括人物、历史、思想、典籍、世态等五个部分的三十多篇时文。万字时文,超*教科书三四千字的惯性阅读,让中学生在信息量更大、内涵更丰富的长文的涵泳中,开阔文化视野,培养思辨意识。
《百年前的中国》(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是 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真实的中国风情画卷。这本书1843年在英国一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有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部书中获得的,中国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都是经由这本书而流布欧洲的。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诗歌精选了99首经典诗词,承续我国古代 “诗言志”的传统,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情志,思考其中蕴含的生命情趣。这样的编写方式拉近了经典和学生个体生命的距离,极具创新力。
本书主要采取专题形式,对蒙元史领域既具重要性又不失典型性的汉文、蒙古文、藏文与波斯文文献进行探研。或对具体文献进行考索、笺注,或由具体文献的关键记载出发,提炼问题、综合研究,力求在文献解读与问题解决的相互助力中,深入认识具体文献,妥帖解决学术问题,进而在梳理国内蒙元史多语种文献研究学术史的同时,反思相关研究方法与治学取径,以期能收抛砖引玉之效。
《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修订本)》以九部经典名著为例,探讨九个人生问题。包括“流浪与生存:《鲁滨孙漂流记》”“野心与尊严:《红与黑》”“功名与道义:《三国演义》”“成长与选择:《西游记》”“苦难与罪恶:《悲惨世界》”“堕落与拯救:《复活》”“命运与担当:《俄狄浦斯王》”“反叛与规训:《水浒传》”“使命与命运:《哈姆莱特》”,让学生在阅读经典中,明确自己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容忍与自由》是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胡适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
《学术文章的论证魅力》辑录近现代国内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学术文章二十多篇,作者为鲁迅、梁启超、冯友兰、葛兆光、孙绍振、宁稼雨等大家,按照“文学与艺术”“历史与社会”“哲学与思想”分为三部分。选入的学术文章不苛求文体和形式,只以求真为目的、以论证为主体。考虑到学术文章的阅读有一定难度,每篇篇首设置“阅读提示”,对文章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导读,重点分析学术文章的基本特点,揭示学术文章的思辨逻辑,展现学术论证的基本规律;文后设置“思考”,重点聚焦论证的有效性。这样的选文导读方式,既引导学生的阅读,又利于指导学生的论述文写作,大大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大众进入历史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彼德·斯洛特戴克在本书中从埃利亚斯·卡内蒂的思想出发,阐述了大众主体一经形成,人群之间的距离便缩小,在人群聚集产生的黑色中,本质差异被废除,新的人为差异出现,即一种有区别的无差异性。他分析了文化斗争中针对差异的合法性和起源产生的争论,以及大众在后现代社会中基于大众传媒的结晶一般的聚集形式。大众,一个既充满谜团而又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它突然就出现在了那里,以前却是什么也没有。可能有几个人走到了一起,五个人、十个人或十二个人,不再多了。没有宣布什么,也没有期待什么。突然间,一切都变成了黑压压的人。——埃利亚斯·卡内蒂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针对当前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我国丰富的传统家风文化和资源,挖掘传统家风形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系统展现其核心精神和特点,并思考今天传统家风面对的问题和现代化方式,是一本针对大众、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意义、具有亲和力的通俗读物。本书力求让读者深入体验传统家风的丰富内涵、魅力和指导性力量,进而涵养气质,以传统家风为借鉴,塑造健康的现代家庭,营建温暖的精神家园,其出版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撷取一代文宗鲁迅与胡适的人生片段,以优美细腻的文笔讲述他们的读书、求学、工作、日常生活,乃至情感及文字生涯,作者追随大师的脚步,选取鲁迅在绍兴、北京、日本,胡适在美国的漂泊经历,身临其境,细致入微地探究其内心世界,展现二者不一样的人生际遇,却是一样的人间情怀,均在刹那尘世留下了永恒的思想光华。
从YouTube、Instagram到Twitch、TikTok,数字平台正在以深刻、复杂和高度不平衡的方式重构文化产业。历史悠久的媒体产业正在经历巨大的动荡,而新的产业形态——直播、社交媒体和播客,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三位作者探讨了文化产业平台化的进程和影响,指出了市场、基础设施和治理在这场持续性变革中的重要变化,以及在劳动、创意和民主三个层面实践的关键转变。本书着重关注新闻、游戏、社交媒体三个产业,并借鉴了音乐、广告等其他行业的实例。书中涉及的地域范围广泛——以北美、欧洲、东南亚和中国的近期新研究和论述为基础,揭示了全球范围内平台化发展轨迹的关键差异和惊人相似之处。
“北京文化书系”由中共北京市组织编写,是一套围绕北京文化内涵主题,深入阐述北京这座伟大城市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的大型系列丛书,共计40种,分为4个系列,本册属于“北京文化书系·红色文化丛书”。该系列丛书系统梳理了北京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讲述了京华大地的革命故事,阐释本地红色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政治意义,发扬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北京红色文化概述/红色文化丛书·北京文化书系》阐明北京红色文化的内涵外延,概述北京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析其形成发展的土壤与条件,概括北京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与本质特征,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独特贡献,阐述北京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时代价值。地域主体为北京现行政辖区,适当扩展至平西
本书以中华善文化为根脉,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炉,集中华善、德文化之精华,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核。全书共分9章,88个小节,朗朗上口的“三字经”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文白对照、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老幼皆宜,既是一本的善文化专著,也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劝善书。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通俗流畅,能让青少年读者对古文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青少年读者的兴趣。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相较于其他《三字经》的启蒙讲读,钱文忠结合了自身近几年的思想理念、修身感悟、实践经验,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删繁就简,言之有物,用上百故事、案例,解决了近几十年来困扰家长、老师的教育难题,并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中国是世界有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今天的中国大地上,仍然保存着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古代文明遗迹遗物。这些存留至今的珍贵文物,时代跨越了上下约7000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本书选择中国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12大类进行介绍,包括陶器、青铜器、玉器、雕塑、金银器、瓷器等。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铭刻了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不可复制的瞬间。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遂道,以这些古代文物为标识,去探寻中国文明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