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在中国的南方,千山万水之间,水烟缭绕,曾经有过一个美丽的王国。这个王国,人们称它为南绍。很少人知道这个国家的历史,更不曾听闻过这个国度的传说。只有一些不知何朝、何代,由谁传唱出来的故事,流传在苗人嘹亮的歌声中。这些歌曲响遍了云霄,在山谷间回荡着、缠绕着,一重又一重的回音,像永远不会消失一般,朝向云间渐渐盘旋而上,也许是传到天空,让神仙们听见了。“为什么苗人要在山谷间唱着歌呢?”苗族的老族人吟唱传说之前,一定要先问一遍孩子们。孩子们也都一定会大声地回答:“为了让凤凰听见!”……
《中国傩文化》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 傩是一种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它有着多彩的面具、神秘的故事、独特的演出方式,尤其是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存在至今不衰。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傩,让今天的人们更加着迷。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天文历法》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天文历法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种信息,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弥补中国历史研究只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而轻视物质文明历史的不足,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服饰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之一,与其他文化现象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藏族服饰从一个最为通俗的层面上体现着藏民族的文化特性,然而其间又蕴涵了自然环境、经济类型、历史背景、生产技术、审美观念等因素,由此在一程度上折射出藏族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 本书循藏族历史脉络,兼采文献,考古及实地调查资料,力求全面,如实地复原史前至近代藏族社会的服饰文化及相关社会风貌,并对当代藏族服饰概况予以描述,搜剔析疑,冀能接近藏族服饰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真实,为方兴之藏族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史研究做一些基础工作。因笔者学识所限,文中谬误之处,敬请各位方家,读者指正。
《河北大运河文化图谱·廊坊卷》: 大运河·廊坊段属北运河,古称沽水、白河、潞河。据文献考证,大运河·廊坊段河道属隋代开凿的永济渠的一部分,元代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开凿后,成为进抵北京的必经之路,到明代达到漕运的鼎盛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运河河道的功能虽已改变,但基本保持了古代漕运河道的形态,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较好。廊坊段运河经北京通州杨家洼村南、桥上村南进入香河县境,界内河道全长21.7公里,流域面积237.52平方公里。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产业研究院课题组走访调研了廊坊境内大运河文化遗存采集点7处,分别为北运河·香河段、红庙村金门闸、王家摆桥、胜芳王家大院、胜芳张家大院、文昌阁、宝庆寺、龙泉禅寺,搜集资料现汇编成册,以供查阅。 《河北大运河文化图谱·雄安新区卷》: 雄安新区水路,北上北京,南下杭州,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六经”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与人和同”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自1976年问世以来,备受赞誉,堪称知识界的扛鼎之作。它令我们理解经济学、文化和社会变革三者关系的方式为之一变。新教伦理的道德基础由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如今已被现代资本主义无限扩张的欲望埋葬。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始自冷战结束,到后现代主义的兴衰——具有怎样的图景?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基本文化矛盾是什么?本书为你揭开谜底。
《学术与传统》是著名学者刘梦溪的学术文化巨著,围绕学术与传统的题旨,分上、中、下三卷, 内容则厘为六分卷,共百万言。入选文章取题义至今仍有价值而又不失学问之滋味者。*卷为研究王国维、陈寅恪的专题文章。第二卷是关于马一浮、熊十力、钱锺书、张舜徽等王、陈之外其他现代学者的个案研究,以及中国现代学术的思想通论。第三卷专门论述传统文化与国学,是为著者近年特别关注的课题。第四卷系古典文学和文化史的思想与人物研究。第五卷以阐释 六经 价值论理的《敬义论》、《立诚篇》、《论和同》以及《将无同》为领题,钩沉中国文化的 与人和同 的《易》理哲思,及对传统的反思和前瞻。第六卷为序跋之属,内容取与全书各卷能够承续相接之篇什,从中可窥见著者为学的心路历程。
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遭遇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量。看看书店,林林总总的图书扑面而来,买什么书成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又带有“速食”特性,尽管常有人带有贬义地使用这个概念,不过我以为“速食”自有道理。人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于是,这几年名之为;“读本”一类的书便流行起来。 所谓读本,说穿了也就是把不同学者有关同一主题的文章集中起来。读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专著,往往一人独著,多为一家之言,有“独白”特点。较之于专著,读本的好处在于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遴选各家之言,形成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对话或“复调”性。夸张地说,读本一册在手,便可通览全局。这在信息爆炸的文化情境中,不失为一种迅速进入学术前沿的捷径。 这个读本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戏剧史的专题研究著作,主要探讨佛教对我国戏剧形态的影响这一宏观而又众说纷纭的学术课题。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书具体讨论了佛教与我国戏剧的演出场所、脚色、剧本体制、音乐、表演身段诸方面的关系,所涉及的主要戏剧品种有金元杂剧、明清以来的地方戏、藏戏、傀儡戏影戏等。 本书重视原创性,从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入手,其显著特色是第一手材料的使用,尤其是汉译佛经中相关材料的分析和运用,同时结合文物图片,逐一对具体个案作出有说服力的考证,从而使佛教在我国戏剧的成熟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这一结论显得水到渠成。 本书从佛教于古代戏剧关系的角度切入,对戏剧史上一些悬而未决的难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或作出了新的解释。例如,宋代戏剧演出的重要场所“瓦舍”原为僧舍,“勾栏”亦与佛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 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最全、注解聂诗最详、对聂诗研究用力最勤、规模优选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今典”时,本书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