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何楚涵博士的新作,是一本中国文人传记,从先秦到明清共选取了25位重要的中国文化圣贤,全方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故事,赏析其代表作品,解读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读这本书,就像与古人对话,“坐看云起时”的王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既是闪耀的“明星”,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走进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这也是一趟文化时空之旅,能够让我们轻松了解文史知识,沉浸式地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文化圣贤的精神世界,一起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之美。
不读《水浒传》,不懂中国人。鲍鹏山解读水浒,讲人和人性,在本书中,以58篇文章串联起整部《水浒》,通过细节讲述108位水浒英雄的性格、气质,以及背后的命运,辨明是非,区分善恶,展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精神和阳刚气质。鲍鹏山正面品水浒,字里行间有着对人生的感悟,鲍鹏山解读《水浒》,青少年可读。
你是否曾流连过古玩市场,对一片破碎的青花碎片逐渐痴迷?又或者,你去了故宫的陶瓷馆,沦陷于三十五万件陶瓷珍品中无法自拔。也许这些都没有,但是在你的一日三餐与烹茶小饮中渐渐中了器具的毒,不斗茶也不斗饭,但是只是入手几件仿宋瓷的小器,就能让你高兴一整年。要知道爱陶瓷的人朝朝不尽,瓷器写就的历史车轮滚滚不休,所以对于瓷器的喜好,无需羞愧,打开此书,让我们从青花开始,跨越千年的隔绝,去做一次触摸中国瓷器的逆时光旅行。
吕叔湘先生学兼中西,文章一流。作为语言学家、老资格的教师和编辑,他对学文、作文与 咬文 之道卓有心得的。本书从其一生著述中精选出有关读书、作文、治学、处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 书太多了 语文常谈 论学忆往 三辑。文章覆盖他一生各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谱系。杂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忆故人往事也好,这些文章都贯穿着吕叔湘文字不变的清淡风格,节制,却也有张有弛。 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 这种宽容节制的人生哲学对于现在的人们不失为一味清凉剂。
1984年9月24日,柏杨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演讲《丑陋的中国人》,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行病毒,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愈”。次年8月,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是为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漫画家方成先生,以八十九岁的高龄为八十八岁的柏杨先生绘制漫画插图,两位近九旬老者的携手,珠联璧合,实为两岸文化交流一大盛事。
身为高中语文老师的王召强,近年来在校内校外带着一群学生整本整本地阅读经典,积累了一批老少咸宜的经典导读课。在新著《读书破内卷》中,王老师精心择取11种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带着我们再次出发。小说、诗歌、散文,文学、历史,哲学、中西人文学科经典之作尽在网罗。深入浅出,穿梭于作家的时代与生活、思想与精神;旁征博引,从图书到影视,从传记到评论,打开多元的阅读格局。
收录张旭东自1988年以来的电影研究和批评文章。作者主要关注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崛起的 中国新电影 ,自这一时代,中国电影开始审视自身历史,盘点民族电影的文化资源,探索审美突破的策略,努力学习崭新的 现代世界电影语言 ,以此发出自己的声音并 走向世界 。 张旭东在书中主要以 第五代 电影为主要分析对象,对《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芙蓉镇》等名家名作,以及以贾樟柯代表的 第六代 导演作品的叙事解析和批评阐释,结合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探讨历史如何在荧幕上再度呈现,第五、第六代导演在海外与在国内民族文化图景中的位置,以及电影现代主义在社会与意识变革舞台上的位置,等等。
《书读完了(增订版)(精)》作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中西文明中的上古神话有哪些异同?神话之后的世界如何展开?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生存哲学中,为何发展出了两条路数迥异的文化主脉?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文化曾遇到哪些身份焦虑,又经历了多少争执与变革?……这本书是一部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的中西文化溯源之作,以文化比较的方式讲述了大约4000多年以来的中西文明,其中,作者不仅阐述了两种文化内部的若干源流传统,而且还以源流传统的演变与更新为视角,分析了中西文化的近代启蒙历程和现代转型,以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等等。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从神话时代出发,重走中西文化时至今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切入两种文化在不同时代中的基本精神,探寻埋藏在文明底部的思维逻辑。
民俗镇物以文化象征和风俗符号,体现人的心智与情感的凝聚、艺术与生活的创造。本书对岁时镇物、护身镇物、家室镇物、婚丧镇物、除灾镇物等进行民俗学上的深入探究,引证大量有趣的实例,并做出了严谨的阐释。全书寓理于图,深入浅出,堪称图文并茂的民俗研究佳作。
《中国文化十五讲》用十五个专题讲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儒释道三家的重要思想,阐述了人文精神、安身立命、生生之学等中国文化的重要命题;又以宏阔的视野,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反思中国文化的命运,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建构。本书讲解精到、内涵深刻,富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极具启发意义。
现代史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一是离我们太近,没有距离感的历史研究总是有许多复杂的情感埋藏其中,很难做到客观。二是资料的匮乏,很多当时的文献都封在档案馆里,一般人无法发掘。三是太过于敏感,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地雷。 杨奎松教授则是一位能抛开历史是非、以材料说话,又能发掘到未解密档案,行走在雷区的学术人,在中国,能这样做,并且能够做到的,并不多。在本书 前言 中,他这样写道: 历史已经发生了,成败是非已成过去。即使牵扯到祖辈、文化,或是党派、国家、民族感情,弄清真相,实事求是,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理应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如果戴着有色眼镜,无论看过去,还是看现在,其实都没有办法弄清历史事实。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抛开历史中的恩怨是非,我们要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 这或许也是
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文化根源为出发点,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文明价值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帮助广大读者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凝聚起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文房四宝不但是中国文人的书写工具,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与文房四宝须臾不可分离,对于中国文人来说, 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探寻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了解还淳返古的制作技艺,领略独有千秋的笔墨纸砚;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回味中国古代文人的奇闻轶事,窥探文房四宝的现状以及未来之路。
《满族图案》以图谱形式为主体。经过近20年的积累,著者汇集满族衣食住行中的图形,涵盖了动物、植物、器物、文字等类别。不仅有满族早期原始图形,也有晚期吸纳其他民族的外来图形,依托民族宗教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后,以类别区分,配以与图形相关的萨满故事,这也是满族民间的流行故事,使用户更能理解图案背后的文化故事。
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导言《重述土地的故事》是对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渊源、发展过程及现状的简述。章《植根于新大陆的美国神话》,追溯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渊源。通过对17、18世纪几痊早期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的评述,表明在这一阶段产生了美国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第二章《闪烁于自然之中的精神殿堂》,以美国19世纪哈德逊画派的奠基人托马斯·科尔和超验主义作家R·W·爱默生为线索,论证19世纪出现了美国自然文学的思想和内涵的奠基人。第三章……
中国文化传统普及读物。由于这遍布神州的洞天福地,其分布与形成都与道教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故而《道观可道的中国》选取九个有代表性的洞天福地,试图通过它们反映道教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从中透视道教这一本土宗教对中国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品自高》稿共分为十一章,从有关“文化自信”的十一个方面出发,基于文化自信、家国情怀与公民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性,尝试以道德文化建设为着眼点,以打造国家道德文化高地为文化自信的依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详细阐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以期涵养公民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议题,从“两个结合”的基本问题与核心要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全面深入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及其重大意义、文化的力量等十个方面展开,深入阐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剖析了文化与文明的内在联系,并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影响。书中特别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书中丰富的创新性观点不仅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根脉精髓,也为文化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本书主要从事业有成、智慧有门、教子有方、健康有道、修德有望、家风有行六个方面,讲述艰苦创业、敬老慈幼、家庭和睦、科学教子、勤劳善良、持之以恒等优良家风的主要内涵和传承方法,阐明传承优良家风对于家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本书结合历史典故、先贤言论展开叙述,将故事与说理相结合,可读性强,有助于读者感受中华传统优良家风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承优良家风,适合作为大众了解传统家风文化的基础读物。
本书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特聘教授傅杰老师主编的《我的读书经验》系列丛书之一种,邀请了荣新江、徐俊、陈思和、陈子善和陈尚君五位在学界极有建树的学者,讲述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治学的道路。五位主讲人爱书、读书几十年,所阅图书无数,深悉何为好书、如何读好书,其读书分享亦蕴含治学、树人、成才之理,能为身处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提供有益的读书、学习、研究指引。本书配有大量插图,全彩印刷,印制精美,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