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即将公开因其生物与机械相融合的作品风格而极具人气的造形作家?松冈道弘的创作过程。通过本书,大家不仅可以学到粘土造型的基础内容,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金属线添加细节,如何完成具有锈渍质感的涂装等专业技巧。第1章、使用粘土制作鲸型虚拟生物。通过制作一件大型作品,掌握粘土造形的一系列流程。第2章、学习制作能轻松完成的小型作品。通过制作使用火箭跳跃的兔子,汲取制作动感作品的灵感。第3章、解说如何翻模?复制作品。通过复制原型,制作丰富多样的作品群。第4章、介绍松冈道弘的代表作。以生物主题为中心,挑选出了在个展和国内外活动中展出的部分代表作品,并收录了制作前的概念图以及造形上的灵感。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梁思成 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 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
《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演变的纷繁历史、兴衰浮沉、风云变幻,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册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由齐东方,陈灿平著
本课程围绕理论探讨与实践训练两个板块,开展具体的教学。首先,进行理论的集中讲授;随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辅导,因人施教、因材施艺,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做好作品。由理论学习到实践检验,从平面创意至立体造型,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方教研的互补结合,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学术性与多样化。
《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由俞伟理所著。 《中国玉雕——北京名家名品》简介:玉雕艺术创作的真谛,是从一个新的、很好规的视角描述世界,揭示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可见的关系。北京玉雕的艺术品质,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1980年代,北京玉器厂麾下近二千名员工中,拥有有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技师和创作设计人员三百余名,北京创作力量之雄厚,技艺之精湛,作品繁花似锦、琳琅满目,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全国所有同类专业厂都无法比肩。 北京玉雕有七百年的历史,这时间不算长;中国玉文化绵延七八千年了。但是,玉雕从一般的技能演变成为一门独特艺术,有赖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成熟与发展;中国玉雕演变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是汉唐以后的事。因此这七百年就很精彩。
本课程围绕理论探讨与实践训练两个板块,开展具体的教学。首先,进行理论的集中讲授;随后,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辅导,因人施教、因材施艺,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做好作品。由理论学习到实践检验,从平面创意至立体造型,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方教研的互补结合,体现了教学成果的学术性与多样化。
本书以中国雕塑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整一视角”是认知雕塑公园的一种判断方法它是在实践经验与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通过“主体、环境、作品、资金、经营”五个指标,是理解中国雕塑公园发展的重要参考。
本书将“过程与身份”在版画历史发展和制作流程中的动态变换与演化作为提纲挈领的命题展开全方位思考、阐释。既具有材料、论据的微观支撑,又具备从版画本体论的角度予以宏观照映。线性的历史发展与具体的创作实践共同构成版画艺术过程性的两个维度,也成为当前认知版画艺术内涵与外延的重要途径,同时表现出艺术学科中层理论建设发凡起例的征候。
书中文字侧重探讨了关于浮雕造型的基本理论、原理和规律,又增加了作者对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浮雕艺术等简要的、通史式的梳理介绍,以方便读者更快的建立起以浮雕为主线的艺术史观。本书希望尽优选可能使读者跳脱风格流派的束缚,求索更加接近于艺术本质的东西。
《图镌梨枣》是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由刘洁写作。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源远流长,书中既有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
《奏刀有神: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成果作品集》是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成果结集。收录项目成员近30位中青年版画家创作的60余幅作品以及随笔、学术论文等。作品结合版画现有的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画等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西部地区的自然风光、传统民俗风情,是当代中青年版画创作水平的集中体现。 《奏刀有神: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成果作品集》是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西部地区版画创作人才培养”成果结集。收录项目成员近30位中青年版画家创作的60余幅作品以及随笔、学术论文等。作品结合版画现有的木版、石版、铜版、丝网版画等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西部地区的自然风光、传统民俗风情,是当代中青年版画创作水平的集中体现。
直接使用固态的钢铁来构筑雕塑,发端于西方,至今不过百年。但钢铁以其优越的耐久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的重要选择,承载着丰富的时代精神,也展示出杰出的工业制造水平。本书聚焦于这一蓬勃发展的雕塑艺术形式,结合大量的创作案例,在纵览钢铁雕塑百年发展史、赏析作为先行者的欧美钢铁雕塑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之后,将目光转向中国,系统梳理了钢铁雕塑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再造的历程,试图透过成熟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和年轻艺术家的现场创新,揭示隐藏于“钢筋铁骨”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表达方式,洞悉钢铁雕塑艺术的本质特性。
城市雕塑本就是中国独有的称谓,主要指室外开放空间中的较大型雕塑艺术,与国外公共雕塑、环境雕塑等相对应但又有区别。这一名词的出现与普及,从侧面说明中国城市雕塑与城市化进程的联系比其他国家更为紧密。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中国超乎寻常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速度等因素,都注定中国城市雕塑建设理论不能盲目依靠海外现有理论体系,而应立足中国国情深入开展调研,坚持从中国历史中寻求依托,从海外经验中寻求灵感,针对中国现状进行理论建构,辩证思考尺度、规划、技术等问题,并根据未来发展留出空间与裕度。这正是这本《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调研与思考》希望解答的。
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动态雕塑在发展中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对其分类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它的不同侧面,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每个类型下展现出的特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这些特点相互交叉覆盖,共同组成动态雕塑的独特面貌。中国动态雕塑发展具有跨越式的特点,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点带面,以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推动学科建设,并在社会行业中,也产生自发实践。
海妖与水手,公主与狼人,探险家与观光客,宇航员与梦想家……这些生活中、神话中和想象中的“人们”,在此两两互见,彼此间的联系微妙又深远。每个人自身的存在,永不限于简单的身份标签。法国天才版画艺术家Blexbolex倾力之作,莱比锡“世界好看的书”金奖作品,八国翻译出版,优雅又灿烂的人间群像世界,打开我们的视野和想象。200幅如梦似幻的精美版画作品,特定4种PANTONE专色印刷而成,结合传统丝网印刷效果的新工艺,画面层次丰富细腻,加以温暖的复古设计和低调的时尚感,是插画师、设计师、艺术爱好者的珍藏之选。
本书在考证他们生平交游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来研究这些画谱之间的关系。针对每种画谱的旨趣定位、画谱的题材和来源、设计理念与表达方式、版画的色彩与技艺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他们既有相近的地方,又有各自的重点与创新,他们各有不同的立意、不同的设计方法与艺术构思。从最初的摸索,经过不断的借鉴与创新,套印版画越来越走向成熟。
本书将“过程与身份”在版画历史发展和制作流程中的动态变换与演化作为提纲挈领的命题展开全方位思考、阐释。既具有材料、论据的微观支撑,又具备从版画本体论的角度予以宏观照映。线性的历史发展与具体的创作实践共同构成版画艺术过程性的两个维度,也成为当前认知版画艺术内涵与外延的重要途径,同时表现出艺术学科中层理论建设发凡起例的征候。
本书通过历史、工艺、传承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介绍了青田石雕文化。内容包括青田石的矿区,青田石的品种分类和与他石的甄别,青田石雕的发展历史,青田石雕几大题材的传承,以及青田石雕的收藏保养等,深入、详细、全面地介绍了青田石和青田石雕,是收藏爱好者的有效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