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戴敦邦画谱中国风俗画(共2册)(精)》由戴敦邦作,戴红儒编,是《戴敦邦画谱》系列之一。全书收录了戴敦邦先生历年所作的中国民俗风情画约一百八十幅,分彩图与白描二集,以线装一函推出。本书描绘了中国古代斑斓多彩的民俗风情画面,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作品除了直接取材于生活外,有的作品还取材于唐诗宋词及古代小说,特别是戴先生为古代世情小说《金瓶梅》创作的素描插昼,场景饱满,人物形象生动,风俗元素十分丰富,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本书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宣扬民俗文化,继承民族传统的创作思想,值得读者赏读收藏。
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靠前站。佛教造型艺术在于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是初始阶段,魏晋时期是发展阶段,唐朝时期是成熟阶段。于阗通过强化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接受汉文化的濡养,在一个整体框架中构置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于阗绘画在吸取外采艺术元素的基础上将“铁线描”和“凹凸法”的造型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于阗画派”。于阗画派流行于唐代画坛,也深刻影响了日本奈良时期的佛教造像风格,它与中原、敦煌及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体系的营构也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张健波著的《丝绸之路南道古代造型艺术--以于阗壁画雕塑为中心》共四章,靠前章绪论,简要介绍丝路南道及于阗佛教遗址概况;第二章介绍于阗原初居民与佛教传入于闻的年代、路线;第三章阐述两汉时期的于阗佛教艺术;第四章介绍魏晋
在我国灿如繁星的民间美术中,木版年画是夺目的。它题材广博,手法多样,色彩斑斓,地域风格多彩多姿,其他任何民间美术都无法与之攀比;其人文蕴含之深厚,信息承载之密集,民族心理表现之鲜明与深切,更是别的民间美术难以企及的。虽然自上世纪初期,木版年画渐入式微,但它至今留下的遗存仍是农耕文明一宗骄人的财富。为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木版年画列入整个民间文化普查个专项,便是势所必然的了。
1907年3月,著名社会活动家溫世霖等人发起创办了《醒俗画报》。这份图文并茂的石印画报,以“唤醒国民、校正陋俗”为宗旨,以图说为形式,报道点评了当时社会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习俗风尚、市井民惰和时事要闻,为我们保留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真实生动的历史细节。 各家画报售纷纷,销路争夸出群。纵是花丛不识字,亦持一纸说新闻。 正像这首清的竹枝词所赞咏的,天津的《醒俗画报》就是这样一份备受人们喜爱的通俗画报。奉书精选的二百多幅图片,使我们可以再一次触摸这份画报,再一决走近和阅读它所属于的 那个时代。
“姑苏版”又称“苏州版”,是指明清两朝在苏州地区印制发行的版画。它是继武林版画和金陵版画之后,我国传统版画历史上又一个耀眼的高峰。“姑苏版”在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一批受到西方绘画影响的木版画作品,这些作品讲究透视,运用排线表现影调,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且大多收藏在日本。日本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这批受到洋风影响的“姑苏版”作品进行研究,他们认为这批作品是“姑苏版”的典型代表,是兴盛期的标志。《洋风姑苏版研究》作者张烨认为,这批可称为“洋风姑苏版”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融合了中西方绘画,在内容上也杂糅了大量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不同于文人画和乡村民间绘画艺术的全新艺术特色。《洋风姑苏版研究》分析其特殊形态和功用,这些作品应该是以日本为主要销售市场的外销类型作品。
雅安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地面地下文化沉淀,是四川省的文物资源大师,尤以两汉文物而闻名,其中石刻文物更是享誉中外。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本书1997年曾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此次为增订本,增加内容逾倍,增加图版200多幅,随文插入,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明代部分,下册为清代部分。书中版画古籍编排主要以时间为序,即按帝王年号分篇。每一种版本大体按照版本资料、内容简介等作介绍。不同版本的同一种内容简介原则上只在该版本首次出现时著录,余者不再标出。版画尺寸均按 高 宽 标注(未知尺寸书中标注为 尺寸不详 )。同时,版本刊行地及藏处未知的均标注 刊行地不详 所藏处不详 。书中藏处标注为 郑振铎藏 傅惜华藏 的版画古籍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为表示对保护并捐献这些版画古籍的郑振铎、傅惜华先生的敬意,书中仍标注为其人所藏。
《赖少其版画文献集》内容主要包括赖少其生前所有的版画作品和文献史料的研究,以介绍赖少其的艺术经历与创作成绩为主,主要展示了赖老近三百余幅版画作品。以真实的面貌客观地呈现了赖老在艺术上所做出的可贵成绩,是迄今为止全面、充分展示赖少其版画文献成就的珍贵书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深入地探讨了赖少其版画艺术的风格特色和他坚持不懈从事版画创作50年的“木石精神”,是研究其美学理念、思想内涵、传承开拓、创新发展的“艺术痕迹”。此次是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结合北京、上海鲁迅纪念馆等艺术馆首次将赖少其生前所有的版画作品和文献史料整理出版,弥足珍贵,这次将版画全部出版,对我省的文化艺术界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对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也有重要的意义。
由周树立、罗松远等*的《不让文明失落(滑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主要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视角介绍和讨论中国人的年俗符号特征和主题内容、表意方式,重点是从本土中原研究的视角讲述滑县人在其所处的农耕时代与文化脉络中所形成的关系特征、运作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内容涉及儒家思想、家族结构、精神图腾及其伦理特征和行为追求等,并力图通过源文化的追溯方法使学习者获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系统的认识。我们希望从年画的视角来考察中国人的价值系统、精神价值与理想伦理期盼,以凸显中原人的思想、思路与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达到解读和认识中原人与中国农耕社会的目的。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让文明失落:滑县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将分析滑县木版年画的历史、制作工艺、艺术特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