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传:四大文明汇流之地》是“丝路百城传”丛书重要读本之一。敦煌虽不大,但数千年来,是中西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世界四大古文化都曾在这里集结、播撒,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作者在概述中对敦煌的人文地理历史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提炼,再以年代为序,系统呈现了敦煌各个发展时期的精神和物质状貌。其独特的敦煌石窟,更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社会演变的纷繁历史、兴衰浮沉、风云变幻,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史册上占有光辉的篇章。
本书为“走读山西”系列丛书之一。全书以山西古代壁画为研究对象,从美术、考古、历史、社会、地理、建筑等角度,展现山西古代壁画丰富厚重的历史,内容覆盖了汉代壁画、北朝壁画、唐朝壁画、金元壁画等内容,力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壁画,唤起全社会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保护意识。
本书是中国首届雕塑博士钱云可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学习木雕的工具书,该书积三十年的木雕创作经验、二十年的木雕教学成果,由浅到深、由简入繁、系统地阐述木雕课程所需掌握的基础技能与创作过程,并通过木雕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带动木雕基础技能的巩固与拓展。有别于一般的技法工具书,本书侧重于同学木雕创作思维的培养。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代寺观壁画。
《美术设计基础与版画创作》由著
本书为国内版画界泰斗俞启慧先生的著作,主要内容为介绍拓印这种版画技法在当今融汇世界版画优秀成果后新的应用与拓展,同时传达作者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和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全书从“拓印”的概念出发,梳理中国传统“拓印术”(蝉蜕术)的发展流变历程,介绍中国传统“拓印术”的工具材料、艺术技法及艺术代表画像石与画像砖。深度阐释现代拓印版画如何从传统中演变而来,现今的拓印版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艺术技法与以往有何不同。全书图文并茂,技法步骤详细,版画技艺深入浅出。
《图说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好看》第四辑共6册,分别为:《寺观壁画·唐五代宋辽金》《寺观壁画·元明》《寺观壁画·清》《寺观彩塑·唐五代宋》《寺观彩塑·辽金元》《寺观彩塑·明清》。本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井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册收录元明时期的永乐宫、青龙寺、水神庙、公主寺、稷益庙、云林寺、太符观、后土圣母庙等寺观的壁画。
本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是《寺观彩塑(辽金元)》分册。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代寺观壁画。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是《寺观彩塑(唐五代宋)》分册。
明、清两代,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风气,社会文化的世俗化愈演愈烈,佛寺、道观敞开大门,面向普通的民众。明、清时期的寺观雕塑无论是题材还是趣味性,无不与世俗化和大众化的时代潮流相契合。 本书精选明清时期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说中国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好看》第四辑共6册,分别为:《寺观壁画·唐五代宋辽金》《寺观壁画·元明》《寺观壁画·清》《寺观彩塑·唐五代宋》《寺观彩塑·辽金元》《寺观彩塑·明清》。本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井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册收录元明时期的永乐宫、青龙寺、水神庙、公主寺、稷益庙、云林寺、太符观、后土圣母庙等寺观的壁画。
本书介绍了综合版画艺术。相对于传统版画艺术,综合版画更加自由开放和多元,从物料基础、形态建构、语言表达到创作方法论及评价体系,表现出一种新的生成。它是对传统版画的延续与发展,并非是结构性的否定或逃逸,而是一种增值,呈现出一种发散模态。可以说综合版画与现当代艺术的出现与发展基本同步并理念交错融通,或可说其是一种“现代的”版画语言,对传统版画艺术的形式、内容、语言、功能及理念提出了新的解读与现时代的方案,使综合版画成为更加具有实验性的﹑承载现时代人类状况与社会现实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由齐东方,陈灿平著
本书以河南开封市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为研究对象,考察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现实状况,对年画技艺及相关的人和事展开了讨论。关注生活中的木版年画,将木版年画与人(生产者、消费者、张贴者、收藏者、研究者)联系起来。把木版年画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考量,挖掘地方性知识,理解木版年画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作用与意义等。抓住年画这一个案,形成对其贴近生活的研究,考察其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的意义。着重考察田野作业中的人和事,呈现相关人群的生活和情感,把民俗生活骨子里活泼泼的生命气息展现出来,并在民俗志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本书根据作者1929~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整理、配以图片编辑而成。当时考古资料还不甚丰富,作者也未亲临云冈、龙门、敦煌、大足等地考察,主要根据自己在欧美各大博物馆观摩馆藏中国文物的体会,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著述,提纲挈领地介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本书讲解雕塑发展历史,深入浅出,另辟蹊径。
西南地区深厚的图像传统是少数民族纹样艺术生存的土壤。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北方经历唐代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造像活动高潮。隶属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县境内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第一,其中有多个龛窟雕凿有护法像,为护法像研究提供了题材丰富、数量充足的研究样本。本书在对十至十三世纪西南地区宋代护法神像进行实地考察、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宗教、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材料,从不同角度介入分类研究,通过与敦煌、陕北同时期造像比较,总结西南地区护法像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文化下图像改造与重生的规律。
本书为著名版画家王琦之子王炜追忆20世纪23位版画先驱人物的文集。这23位是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最享誉盛名的版画推动者或版画家:鲁迅、罗清桢、李桦、野夫、胡一川、江丰、力群、陈烟桥、张漾兮、杨可扬、刘岘、赖少其、邵克萍、黄新波、彦涵、黄荣灿、李少言、王琦、古元、沈柔坚、荒烟、牛文和赵延年。作者把记写的这23位版画先驱比作23个人的天空,意指他们虽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每个人的艺术经历却各不相同,由此也撑起了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天空。艺术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天空,在新兴版画的开创性上他们都绽放了各自不同凡响的生命璀璨与光华,他们因对新兴版画的开拓也都书写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的历史之中。 本书是从作者与他们接触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23位版画先驱的记述。这让人们在展读之余由然蒙生了与
西南地区深厚的图像传统是少数民族纹样艺术生存的土壤。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北方经历唐代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造像活动高潮。隶属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县境内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第一,其中有多个龛窟雕凿有护法像,为护法像研究提供了题材丰富、数量充足的研究样本。本书在对十至十三世纪西南地区宋代护法神像进行实地考察、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宗教、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材料,从不同角度介入分类研究,通过与敦煌、陕北同时期造像比较,总结西南地区护法像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文化下图像改造与重生的规律。
本书为著名版画家王琦之子王炜追忆20世纪23位版画先驱人物的文集。这23位是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最享誉盛名的版画推动者或版画家:鲁迅、罗清桢、李桦、野夫、胡一川、江丰、力群、陈烟桥、张漾兮、杨可扬、刘岘、赖少其、邵克萍、黄新波、彦涵、黄荣灿、李少言、王琦、古元、沈柔坚、荒烟、牛文和赵延年。作者把记写的这23位版画先驱比作23个人的天空,意指他们虽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每个人的艺术经历却各不相同,由此也撑起了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天空。艺术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天空,在新兴版画的开创性上他们都绽放了各自不同凡响的生命璀璨与光华,他们因对新兴版画的开拓也都书写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的历史之中。 本书是从作者与他们接触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23位版画先驱的记述。这让人们在展读之余由然蒙生了与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代寺观壁画。
《丝网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详细介绍了丝网版画的发展脉络,并对多位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体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理念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以探寻丝网版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共分为六章,包括概述、丝网版画的源起与发展、丝网版画的制作表现方式、丝网版画的语言及艺术特征、丝网版画创作和当代丝网版画的创新研究。《丝网版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可供版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以及喜爱绘画艺术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包含了,现代雕塑艺术的理论研究、现代雕塑艺术创新研究、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研究、数字雕塑艺术的理论研究、数字雕塑艺术的发展研究、雕塑艺术的实践应用研究、现代冰雪雕塑的设计、现代冰雪雕塑的制作等内容。 本书适合雕塑艺术相关从业者把握艺术的时代性,也适合大众读者通过阅读对现代雕塑有一个很好的认知与提升。
本套书由上下两卷组成。上卷选择了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石雕艺术)、刘万琪(根雕艺术)、孙家钵(木雕艺术)、田世信(漆雕艺术)、姚永康(瓷雕艺术)、钱步辉(玉雕艺术)、张德峰(景泰蓝艺术)、魏华(陶塑艺术)、李学斌(铁画艺术)等人作为案例,研究他们在各自的艺术创作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的借鉴与运用,分析了他们的个性化语言特色;下卷选择了著名工艺美术家王侠军(玻璃工艺)、黄宝庆(寿山石雕工艺)、李先海(木雕工艺)、郭海博(铁板浮雕工艺)、杨曦(苏州玉雕工艺)、苏献忠(德化瓷雕工艺)、钞子艺钞子伟(陶塑工艺),尚有脱胎漆器工艺和根雕工艺人选待定,研究他们如何继承传统,突破传统,改变传统,进行个性化的创新,从而再造新的传统,把传统的故事接着讲下去。总而言之,就是通过展示他们在当代艺术这条
西南地区深厚的图像传统是少数民族纹样艺术生存的土壤。这一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的交汇点,佛教艺术源远流长。北方经历唐代武宗会昌灭佛和五代后周世宗灭佛之后,佛教造像活动逐渐走向衰落,四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造像中心,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造像活动高潮。隶属四川梓州路的大足、安岳县境内保存了四川宋代造像的精华,其数量和质量都堪称第一,其中有多个龛窟雕凿有护法像,为护法像研究提供了题材丰富、数量充足的研究样本。本书在对十至十三世纪西南地区宋代护法神像进行实地考察、取材的基础上,结合宗教、历史文献和相关考古材料,从不同角度介入分类研究,通过与敦煌、陕北同时期造像比较,总结西南地区护法像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区域文化下图像改造与重生的规律。